你摸、他抓、我搞!
後來在電視的短劇裏,也有人開始扮演「同志」或「老鄉」的角色,自然是捲舌得更兇,不但ㄓㄔㄕ捲,連ㄗㄘㄙ也照捲不誤,捲得彷彿人人都是一嘴的漿糊,卻不知今天中國的普通話和臺灣不同,不只在於捲舌與否,更在於許多用詞的不同,可說在四十幾年的隔絕之後,已經逐漸的異化、分道揚鑣了。
年輕一代新創的詞自然不在話下,例如聊
https://www.hetubook.com.com
天,這邊叫「打屁」、那邊叫「砍大山」,若沒有註解是絕對無法望文生義的。比較麻煩的是舊的字有了新的意義,例如我們講「這件事一定會成功」,他們卻說「這事兒肯定辦得成」;而我們說「他有相當的貢獻」,他們卻又成了「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用「肯定」來代替「一定和_圖_書」,卻又拿「一定」來代替「相當」,還不知會用「相當」去代替什麼。入境問俗,下回到中國,有人問起「這位同志您是搞什麼的?」你可別當場翻臉或脫口說出「大陸妹」三個字,不妨回答「都可以,我什麼都搞」就行啦!
像這種言語的轉變是極其自然,裝也裝不來的,那邊的人當然也得適應我們這邊什麼「很有可看性」「不排除……
和_圖_書
的可能」這種半洋徑濱式的中文;但若碰到像中國最愛用的「搞」「抓」「摸」這三個字,臺灣人就不免要大喊「受不了!」了。在大陸看電視新聞,最常聽到的就是「某某省某某工廠在黨委同志領導下,全廠一心,摸重點、摸原則,抓生產、抓運輸,肯定能搞好、搞對、搞出……」,有時同類新聞多了幾個,那真是一片「摸」「抓」「搞」之聲,聲https://www.hetubook•com•com聲刺耳。不管是「製造」「從事」「擔任」「研究」……一律代之以粗野的「搞」字,於是在一場文學會議上就出現這樣的發言了;「過去大家都不愛搞女作家,這是不是太可惜了?好不好大伙商量一下,找幾個人專門搞女作家,一定要搞出一點東西來才好。」——先別大叫妨害風化!這個「搞」字不過是「研究」之義,只不過「白話」太白,就有一點「泛黃https://m.hetubook.com.com」了。
幾年前臺灣對中國大陸還是「半開放」的時候,只要有人去中國回來(請注意這個「去」字,臺灣有許多四十歲以下的人竟也口口聲聲「回大陸」,從沒去過的地方如何「回」法?)不管他如何躲躲藏藏,還是難免露出馬腳——只要一開口,就洩露出在中國學的「普通話」或「標準國語」的口音,好像只要一過了臺灣海峽,大家就非得捲起舌頭,來印證「南蠻鴃舌」這句古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