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卡夫卡《變形記》
卡夫卡不愧是一位現代主義文學的大師。在大學時代讀卡夫卡,處處都在找尋故事中的象徵意義,這次重讀,卻覺得《變形記》非常寫實,只不過把一個極端荒謬的遭遇——主人公變成一條蟲,放在一個現實的環境中,因而產生一種卡夫卡作品所獨有的特殊效果。我邊讀邊想,到底這條「大蟲」是什麼樣子?上週本欄刊出的一幅畫,是納博科夫所繪的兩隻甲蟲,我覺得不夠驚人,最令我震撼的是我去年八月在捷克
和*圖*書南部一個小城的博物館所看到的幾幅畫,是一位德國畫家(姓名未記)為卡夫卡的作品所繪的一系列素描,我仍然記得內中《變形記》的那一幅:那條蟲爬在牀上,其大無比,人頭蟲爪,頭上依稀還看到格里高爾的眼睛!
此文刊出時,應是一九九九年首,我沒有心情過節,也不能送禮,否則倒可以把這幅《變形記》的插圖複製在明信片上,向各位朋友和讀者賀喜。二十世紀將盡,到了二十一世和圖書紀,即使我們不願意,將來都會在高度科技統治下「變形」,至於會變成什麼樣子,恐怕只有卡夫卡在天之靈才有先見之明。
我至少有一點和格里高爾相像:他變成蟲以後,長了無數條小腿,行動反而很不方便,正和我的兩條腿一樣——一條幾乎不屬於我,走起來力不從心,只好爬行。而格里高爾也和我一樣,在地上爬來爬去,吃飽他妹妹送來的一頓飯後,肚子大了,幾乎無法爬到沙發下面躲起來。m•hetubook.com.com他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寂靜地躺在自己睡房的角落,或爬到天花板邊的牆上,偷聽家人的談話,而自己卻說不出話來。這就是當年初讀卡夫卡的時候,大家都津津樂道的「疏離感」。
(1999年1月6日)
此次重讀,發現這種疏離感並非抽象哲學,而事實上卻與家庭密切相關:這個寓言故事,揭露的是家人對他的虐待,特別是父親,竟然www•hetubook•com.com用蘋果砸他!這可能與卡夫卡本人懼恨父親的情緒有關。《變形記》中所描寫的這一家人,可謂是歐洲的典型中產階級:虛偽、庸俗、愛面子——這一連串的缺點都表現在格里高爾的父親身上,而他母親太過懦弱,時常昏倒,妹妹本來對他最同情,每天送飯給他,最後也是忍受不了,說這條蟲並不是格里高爾,最好把他處置掉,但全家三口都不願下手,最後格里高爾奄奄而死,還是家裡的女傭人把他除掉的。故事結尾時,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家三口從公寓出來,進城逛街,快快樂樂的,早已把格里高爾忘得一乾二淨。我讀完悵然若失,也一肚子悶氣。
上文結尾時,我一不小心,說了一句大話,說正在寫卡夫卡的《變形記》的續集,乃戲言也,其實上週刊載的《變形記》——記述我坐骨神經痛的受難經過,就是一篇續集。但為了求證所述的卡夫卡的故事無誤,倒是把這篇經典作品又重讀一遍,而且是爬在地板上讀的,以便親身感受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一條大蟲以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