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誰是……?
女人之異於男人者,幾希?
兩性差異的刻板印象
女性主義者所同意的兩性差異
一個男性沙文主義者的自白
這整個的一切,從張先生不自覺地以炊具模型誘導女兒喜愛家事,張太太自覺地要兒子「不要動不動就哭」,到祖母半自覺地關心孫女兒未來的去向等,都是兒童經由長輩的灌輸來「社會化」的過程,而這些長輩的灌輸,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的,通常都符合前述的「性別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是如此地根深柢固,而使你在想「違背」它時都會感到不安,譬如張先生若送給侄兒洋娃娃,送給侄女玩具手槍,那麼大家都會變得非常尷尬甚至讓人覺得「失禮」。
馬可碧和賈克琳也許認為,「性別刻板印象」中的男女差異並不是真正的差異,但不管這些差異是否真正存在,祇要它們存在於多數人的心目中,那就是一個問題。
1、女孩子比男孩子有較強的語言能力。
占卜里的男女則有著與文明社會剛好顛倒的性別角色與氣質。在這個族羣中,從事主要生產工作與控制財產的是女人,她們顯得較獨立自主、開朗活潑、冷靜果決;而在「節慶之屋」中沉迷於藝術的男人則顯得被動依賴、多愁善感、優柔寡斷。
在男女日趨平等,生活日趨多樣的現代社會裡,再堅持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認為男人「應該」怎樣,或女人「不應該」怎樣,可能是一種不必要的自我束縛。男人和女人已不再生活於同性的世界裡,在今天,除了家庭外,其他各處,諸如上班(課)的地方、接洽事務的地方、休閒娛樂的地方等,也都是男女共同組成的「兩性世界」。一個踏出家庭、步入社會的職業婦女,若沒有一些獨立自主、果斷明快、理性思考等在傳統上屬於男性的氣質,她是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的。而一個男人,如果能發揮他們直覺的、細膩的、親切的——傳統上被視為女性的氣質,則他們也會活得更為充實和快樂。這個意思並不是說男女應該壓抑他們傳統上的角色氣質,而是要發揮(不再壓抑)傳統上不屬於他們的角色氣質。
男性的視覺空間能力優於女性,則是因為遺傳的關係。現在的科學家多認為此能力乃是透過X性染色體上的一個隱性基因,由母親傳給兒子、父親傳給女兒。因為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他祇要從母親處獲得此一隱性遺傳基因,就必然會表現出此種能力;而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他必須同時從父親母親處獲得兩個隱性基因,才能表現出此種能力,因此,具優秀視覺空間能力的女性在比例上,就比男性少很多。
米德在考察過阿拉比西、曼都古默斯與占卜里三個部落後的結論是:「人類本質具有難以置信的可塑性」,兩性性格的差異主要來自「文化的創造」。
這種「與時俱增」的兩性差異,並非來自生物學因素,它主要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化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父母或師長透過獎勵與處罰來強化兒童符合社會要求的性別角色行為,一是兒童自發性地模仿同性的行為模式,一是兒童涵攝社會上的性別訊息,形成自我概念,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自我的性別角色認同。而這三者都和前述的「性別刻板印象」有關。
但長輩的教導與兒童的自發性模仿,仍無法交待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整個故事。父母、老師或心理學家經常發現,當他們不刻意要求兒童表現出符合其性別的行為時,兒童也會表現出「性別刻板印象」的行為來,譬如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堅持說女孩子應該當護士,祇有男孩子能當醫師,雖然她自己的媽媽就是個醫師。又譬如一個五歲的男和*圖*書孩子,雖然父親是搭交通車上班,也不會開車;家裏的自用車都是母親在開,但他却喜歡汽車和卡車玩具。柯柏認為,這是兒童自我的「性別概念」使然,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兒童會從外界吸收訊息,以形成某些「組織化的規則」譬如「男孩子是什麼什麼」、「女孩子是什麼什麼」,這些「性別概念」就像他們喜歡看的「卡通」一樣,通常是簡化、誇張與刻板的,但他們却依此概念來「自我社會化」。
兩性差異的文化因素
陰陽相合,始成和諧的圓
亞諾森將他那一次的「誤入歧途」,稱為「一個男性沙文主義者的自白」。他說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意識型態」,就像魚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樣,我們通常也無法察覺「兩性的刻板印象」對我們思想及行為的影響。
近數十年來,有關兩性心理差異的調查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因為研究者及方法的不同,其結果顯得相當混淆。近年來,由於女性主義科學家的興起,她們對過去男性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報告,經常抱持著懷疑的眼光與批判的態度(亞諾森在出版他第一版的《社會動物》時,就有一位女性主義的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他,他所做的解釋是錯的)這些懷疑與批判雖然暫時增加了「混亂」,但却有利於科學的「自我修正」與「澄清真相」。史丹福大學的兩位女性主義科學家馬可碧及賈克琳,對過去的各項研究做一全面性的回顧,而出版了《兩性差異心理學》一書,在這本書裏,她們認為已經「相當確立」的兩性差異祇有以下四點:
另一方面,黑森等人研究一些具創造力的女數學家,發現這些傑出的女數學家雖然承認自己有某些男性化的傾向,但比起較沒有創造性的女同行來,她們仍保留有較多女性的氣質。這樣看來,男女兩性氣質的調合(不管他是男是女)似乎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過度男性化的男性或女性,及過度女性化的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是對他(她)創造力的一種傷害。
所謂「兩性刻板印象」指的是社會對男人和女人根深柢固的某些觀念,譬如認為男人是主動進取、剛毅果斷、明智理性、賺錢養家的,而女人則是被動依賴、溫柔體貼、多愁善感、照顧小孩的。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像一副「有色眼鏡」,使我們祇能看到符合此一刻「刻板印象」的東西,而忽略了與它相抵觸的東西。
在兒童自發性地模仿同性的行為方面,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兒童在渡過「伊底帕斯」的衝突後,會開始認同於同性的父親或母親,模仿他們的行為,學習扮演父母及社會所期許的性別角色。社會學習理論亦主張自發性模仿的重要,但兒童模仿的不祇是自己的同性父母,還包括別的同性長輩或同輩的行為,譬如女孩子拿起母親的化粧品和絲巾,煞有介事地打扮;男孩子看到鄰居的同性玩爬到樹上去,自己也跟著依樣畫葫蘆。這種模仿開始時也許不含性別意識,但因兒童模仿同性的行為比模仿異性的行為時,更容易受到「強化」(鼓勵),因此亦有助於他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女性 | 男性 | |
---|---|---|
能力叢集: 男性特質較受歡迎 | 不具攻擊性 | 富攻擊性 |
不獨立 | 非常獨立 | |
不隱藏情感 | 不情緒化 | |
很主觀 | 很客觀 | |
很容易受影響 | 不易受影響 | |
具順從性 | 具支配性 | |
不喜歡數學和科學 | 很喜歡數學和科學 | |
容易大驚小怪 | 不會大驚小怪 | |
很被動 | 很主動 | |
不具競爭性 | 非常有競爭性 | |
很不合邏輯 | 很邏輯理性 | |
以家庭為主 | 志在四海 | |
對商業笨手笨脚 | 嫺熟商業技巧 | |
很詭秘 | 很直接 | |
不知道世界的真相 | 知道世界的真相 | |
感情容易受傷害 | 感情不易受傷害 | |
不具冒險性 | 富冒險性 | |
難以做決定 | 容易下決定 | |
很容易哭 | 絕不哭泣 | |
幾乎没有領袖的作為 | 總是表現領袖的作為 | |
没有自信心 | 很有自信心 | |
表現攻擊行為時覺得很不舒服 | 表現攻擊行為時不會不舒服 | |
没有野心 | 很有野心 | |
無法將感情和觀念分開 | 容易將感情和觀念分開 | |
很依賴他人 | 不依賴他人 | |
很在意外貌 | 不在意外貌 | |
認為女人優於男人 | 認為男人優於女人 | |
不會和男人坦白地談性問題 | 會和男人坦白地談性問題 | |
溫情表達叢集: 女性特質較受歡迎 | 不會使用粗鄙的語言 | 使用非常粗鄙的語言 |
很健談 | 不健談 | |
很機敏 | 很遲鈍 | |
很溫和 | 很粗魯 | |
易於察覺他人的情感 | 對他人的情感渾然不覺 | |
很有宗教心 | 沒有宗教心 | |
對自己的容貌很感興趣 | 對自己的容貌不感興趣 | |
愛乾淨 | 很骯髒 | |
很安靜 | 很喧嘩 | |
強烈需求安全感 | 很少需要安全感 | |
喜愛藝術與文學 | 較不喜歡藝術與文學 | |
容易表達細膩的情感 | 不易表達細膩的情感 |
(全書完)
羅仙克蘭茲等曾對美國的男女大學生做過調查,發現至少有七十%的人同意表一中的四十一個項目是「男女有別」的。這種刻板印象通常顯示男女是「相反」的,譬如男人「客觀」女人「主觀」;男人「骯髒」、女人「乾淨」等。從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男人比女人具有較多為社會所歡迎、所重視的「特質」。
其實,不管是傳統的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現在都已被認為有所偏頗與不足,目前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雙性人格」(androgynous personality)才是較健全的人格型態。
攻擊性的男女之別
至於社會大眾所普遍認可的、或某些研究報告所指陳的其他兩性差異,都被這兩位女性主義的科學家認為是「可疑」或「可議」的。
雖然男性比女性較具攻擊性有其生物學上的基礎,但却也有著社會學上的疑點。
阿拉比西人是個溫和而合作的民族,該文化要求男人和女人都應該同樣慈愛、寬柔、盡可能滿足他人的需要,因此阿拉比西人不管男女,都敏感而富同情心,但在人格上也顯得較為被動而依賴。這種性格特質依文明世界的標準來衡量,是相當女性化的,也就是說,阿拉比西人是個具有所謂「女性氣質」的民族。
差異隨著「社會化」而與日俱增
托倫斯則認為,傳統的角色刻板印象是創造力的一大阻礙,因為創造力一方面需要敏感性——女性氣質,另一方面還需要自主性——男性氣質,也許這可以說明為什麼很多偉大的男性藝術家會讓人覺得他們也有女性的氣質。
事實上,已有一些心理學家以女性較感興趣、知道得較多的議題,譬如烹飪、裁縫等來測驗兩性可被說服的程度,結果顯示的是「男人比女人較易被說服」,但很少人會以此為證據來「證明」男人比女人缺乏「主見」。
4、男性比女性較具攻擊性。
從幼稚園到小學的男孩子,的確比女孩子更會打架、叫囂、在受攻擊後還手;在看了電視上暴力行為的畫面後,也較易在日後自發性的遊戲中模仿那些暴力行為。但這並不表示女孩子天生就對攻擊「較沒有興趣」,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讓女孩子看暴力行為的畫面,然後以糖果做獎勵,讓她們回想,則她們所能回想起的暴力行為畫面跟男孩子一樣多,這可能表示,她們對暴力行為與男孩子具有同等的「覺知力」,祇是在現實生活環境裏並無類似「糖果」這種報酬鼓勵她們「發揮」攻擊性,相反的,是受到比男孩子更嚴厲的處罰,因此,不得不較少或以其他方式來表示攻擊性。如果說男孩子較擅長「打人」,那麼女孩子可能較擅長「罵人」;「拳頭」是攻擊的武器,「語言」也是攻擊的武器,祇是一種較粗暴而直接,另一種較溫和而間接而已。
筆者認為,馬可碧及賈克琳在檢驗男女差異時,用的是非常嚴苛的尺度。譬如她們認為「男性較具攻擊性」與「男性較有優秀的視覺空間能力」主要是一種www•hetubook.com•com「生物學」上的差異,也就是多少像男女性器官的差異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男性較具攻擊性的生物學證據有三。1、靈長類動物在這方面也有與人類相似的差異,2、它具有泛文化的普同性,3、攻擊性和男性荷爾蒙的濃度相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數社會並不鼓勵男孩子的攻擊行為,更真實的情況是,當男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時,他往往會受到嚴厲的干預及處罰;這表示,後天的教養傾向於緩和或挫折男性與生俱來的攻擊性,但收效不大。
心理學家費西巴哈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較偏愛間接或消極的攻擊。他將八十四個六歲的男女孩,依性別分為「同性二人組」(兩個男孩、兩個女孩一組)用一個特別的稱呼來加強兩人的「同盟」關係,然後引進一位新來的小朋友(有時是男的,有時是女的),介紹給每一組認識,結果發現「男孩組」對這位新人都表現得較為友善,而「女孩組」則對新人表現出排斥性。這似乎表示,女孩子的消極攻擊性要高於男孩子。
充實圓融的「雙性人格」
兩性差異的可能來源
社會及成人為小女孩提供洋娃娃,為小男孩提供手槍做玩具,乃是為了讓他們學習自己性別的屬性:女孩的被動與溫馴,男孩的主動與粗獷。
張先生在女兒生日的時候,買一套炊具模型送給她。張太太看到兒子算術題目算不出來而在哭泣,責備他說:「男孩子碰到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要動不動就哭!」過春節的時候,張先生和張太太回故鄉老家,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侄女,一把玩具手槍送給侄兒。祖母高興地摟著孫女兒,問她將來要做什麼,孫女兒說:「我將來要當醫師!」祖母皺著眉頭說:「當醫師太辛苦了,妳還是當護士好。」
而曼都古默斯人,因為特殊的家庭結構、交換式婚姻及養育子女方式,使得男女都需要凶殘地護衛自己的權益,因此男女幾乎都同樣地好鬪而好色,即使在性|愛方面,也是充滿了猛烈而火爆的動作。曼都古默斯的男女都被期待扮演同一種人格型態,但跟阿拉比西人剛好相反,依文明社會的標準來看,曼都古默斯人是個具有所謂「男性氣質」的民族。
那兩位心理學家是以民防、癌症研究等議題來調查兩性可被說服的程度,結果顯示「女人比男人較易被說服」,整個實驗過程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民防」和「癌症研究」這兩個問題上。在父系社會裏,它們是男性較感興趣、也瞭解較多的領域。一般說來,一個人若對某個問題較不關心、知道得較少,就較容易被說服(事實上,可能是「無所謂」而非「被說服」)因此,女性在這些問題上較易被說服,可能祇表示女性對這些問題較不感興趣而已,並不代表她們有「依賴、缺乏主見的本性」。
文化及教養會影響男女孩的攻擊性表現,甚至會影響我們對「攻擊性」的定義。
所謂「雙性人格」是指一個人兼具傳統的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依情況的需要而表現出最適當的行為方式來。一個具有「雙性人格」的男人,在與他人做親密接觸時,會表現出情感豐富、溫柔、細膩的一面;而在需要競爭以達成某個目標時,他也能顯露出果敢進取的另一面。同樣的,一個具有「雙性人格」的女人,除了喜歡小孩、藝術外,她也喜歡數學、運動。一個「雙性人格」者,不會侷限在因性別而來的「自我概念」裡,他(她)包容、涵攝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整合成一種更充實完滿、更具適應性的人格。
3、男孩子的數學能力優於女孩子。
至於男性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是否會延伸至其他行為m.hetubook.com.com,譬如支配性、競爭性、活動度等馬可碧及賈克琳則持審慎的保留態度。
一九三〇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對新幾內亞三個部落阿拉比西(Arapesh)、曼都古默斯(Mundugmors)及占卜里(Tchambuli)做田野調查,發現了迴異於文明世界的性別氣質。這個三個部落彼此相距不到一六〇公里,但却因不同的文化與教養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男女行為模式。
換句話說,每個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四、五歲左右,已從外界的訊息中,形成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自我意識」,同時建立什麼是男孩、什麼是女孩的「性別概念」,在此一內在的指引及外在的獎勵與處罰下,他或她「終於」越來越像淵遠流長、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印象」中所描繪的男人或女人。
班恩曾以她自己設計的「性角色量表」來評估學生的性角色氣質,將學生分為「男性氣質」、「女性氣質」、「雙性氣質」(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積分均高者)三大類,並比較他們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反應。結果發現,具「雙性氣質」的大學生較獨立且較有愛心,而「男性氣質」的大學生(不管他的性別是男是女)則較缺乏愛心,具「女性氣質」的大學生則較少獨立性。另外,史賓斯等人也發現,「雙性氣質」的男女有較高的自我評價社會能力及成就導向。
對於「女性有較佳的語言能力」與「男性有較佳的數學能力」這兩項差異,馬可碧及賈克琳認為迄今尙找不到遺傳或生物學上的因素。不過,養育方式似乎可以改變它們,譬如精神科醫師李維研究拙於數學而擅長語言能力的男孩子的家庭背景,結果發現這些男孩都受到母親的「過度保護」另外,心理學家賓恩調查數學能力較傑出的女孩子的家庭背景,結果發現她們的母親較能以對待兒子的方式對待她們,鼓勵她們獨立,自己做功課。
但馬可碧及賈克琳強調,女性(母親)是使男性獲得此一優秀能力的「橋樑」;而且她們發現,在女性受抑制的社會裏,女性的視覺空間能力普遍較差,但如兩性在生命初期均被允許獨立發展,則男女都會有良好的視覺空間能力。
其實,這就像我國的「太極圖」般,需同時具有「陰」「陽」兩形,始能成為一個圓滿、和諧的圓。
2、男孩子的視覺空間能力較優秀。
亞諾森是一位相當傑出的美國心理學家,所著《社會動物》一書曾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國家傳播獎」。在該書第四版論「偏見」一章裏,他特別提到自己的一個偏見,原來在該書第一版時,他曾引用另外兩位心理學家的實驗來做為「女人比男人較易被說服」的一個「佐證」。但後來却發現「錯」了,錯的並非那兩位心理學家的實驗,而是多數科學家(特別是男性心理學家)都不自覺地受到淵遠流長的「兩性刻板印象」的影響,不自覺地認為「女人本來就比男人較無主見、較容易被說服」,所謂「科學實驗」往往祇是支持自己原有偏見的靠山而已!
性別概念與自我意識
事實上,馬可碧和賈克琳之所以得到「兩性顯見的心理差異不多」的結論,除了意識型態的問題外,跟她們的「方法學」也很有關係。她們的結論有四分之三是來自對十二歲以下兒童的研究報告。很早就有人指出,兩性間的差異會隨著年齡而日趨明顯,心理學家布洛克將馬可碧和賈克琳所採用的研究報告依年齡分為〇~四歲、五~十二歲、十三歲以上三大類時,結果發現,兩性間的有意義差異隨著年齡而劇增,在〇~四歲時,有差異的是卅七%,五~十二歲之間增為四十七%,十三歲以上又增為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