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昧禁忌下的狂歡精神
5、到了中世紀
讀者朋友,從蒙昧禁忌到宗教禁忌,從原始慶典中的狂歡遊行到中世紀的笑劇和鬧劇,我們作了簡單的介紹。介紹完了之後,現在我得承認,解説一個民族的風俗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過往的悠久歷史中的那些風俗,那些精神風範。所以,我們上面用有限的材料勾勒的畫面或許仍嫌模糊,或許還未能使你一目了然,甚至還會帶來一些疑問和迷惑。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堅信:蒙昧禁忌和宗教禁忌是原始幽默的最終根源。因為生命的活力是人類的天性,什麼時候生命活力受到壓抑而不得伸展的時候,人們自然就想到了笑,就要用幽默的方式將它宣洩出來,將自己解放出來。只不過,在原始社會或古代中世紀那個較少文明薰陶的時代裡,這種幽默更粗獷、更放肆、更熱烈一些罷了。
不知什麼時候,那個年代,行吟詩人和無憂少年匯合了起來。他們背好台詞,穿好了戲裝,來到了露天舞台,演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鬧劇:舉止可笑的,下流|淫穢的,怪誕滑稽的,低級庸俗的,當然也有精彩、活潑、健康、清新的。雖然形形色|色,卻也可笑非常。粗獷、狂歡、放肆的原始遺風,使周圍洋溢著節慶的氣氛,使台下到處是擁擠的人群、鮮艷的衣著、騷動、跌跤、扭打……人聲嘈雜,笑聲起伏。
中世紀的城堡和城市,是因應防止戰亂、入侵和暴動的需要而修築起來的。當然,城堡和城市的生活,除了祈禱、彌撒、佈道hetubook•com.com之外,也少不了消遣和娛樂。歷史學家雅克.勒夫龍就曾列舉了十五種消遣的方法,即十五種開心的方式,諸如請來江湖藝人、唱歌、釣魚、騎士比武、鬥獸、婚禮、宴會……,自然還包括「勇敢的」少女的溫存。笑聲中夾雜著快活的低聲尖叫,中世紀的市民們,就是這樣在那個嚴酷的時代裡獲得一點放聲大笑的機會。
於是便產生了威嚴的教會組織,有神父,有牧師,有各個等級的主教,有至高至尊的教皇。人們生活中的生死婚喪諸般大事,一概得由他們操辦和主持,甚至連人間君主登基繼位,也要由教皇批准,美其名曰:君權神授。
這恐怕就是為什麼中世紀一方面宗教禁忌格外森嚴,而另一方面民間狂歡或幽默形式又特別普遍的根本原因吧。
尤其是其中的第一戒,不許崇拜別的神,當然更不許以包括科學在内的各種形式,否認上帝的存在。否則便有異端邪說、褻瀆上帝之嫌,便有可能遭殃如阿拉伯人那樣,受到十字軍的東征討伐;也有可能喪命如布魯諾那樣,在鮮花廣場上被宗教法庭活活燒死;當然,更有可能像哥白尼那樣,歲歲年年,日日月月,遭到批評、咒罵、攻擊、迫害,成為社會所不齒、所遺棄的瘋子和狂人!
雖然最早的歡樂社團聚集了檢察官、律師、法院書記官和參議員手下的書記員們,但總的來看,中世紀歡樂社團的成員,多為和圖書貧窮的大學生、放蕩不羈的人和市民階層中比較閑適的青年。這些青年人,像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穿著如宮廷裡的小丑,一半黃,一半綠,帽上繫著小鈴鐺,頭上戴著驢耳朵,手裡拿著象徵權力的人頭杖,專演傻劇、鬧劇和愚人劇,有時也演道德劇,被人稱作「無憂少年」。
1、除上帝外,不許拜別的神;
2、不許製造和敬拜偶像(天主教以「勿貪他人|妻」作為第九條來代替此條);
這就是中世紀的鬧劇。雖然不怎麼精巧,但卻非常滑稽,非常熱烈;雖然未必能給人啟迪和教育,但卻一定能夠使你開懷大笑。通過這種鬧劇,以及其他一些笑劇、傻子劇、愚人劇、滑稽劇和民間節慶中的狂歡形式,中世紀人們那為各種宗教禁忌所束縛抑制的生命活力和自由意識,宛若衝破堤壩的洪水,滾滾而出,一洩而盡,使人們獲得了一種極為痛快的感受,和痛快|感受後那隨之而來的和諧心境。
如同酒神崇拜產生了古希臘喜劇和阿里斯托芬、米南德等喜劇大師、幽默大師一樣,古羅馬的農神節狂歡也哺育了一些對後來發生歷史性影響的喜劇作家,他們是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然而,這種粗野的、歡快的、滑稽的,有時還很有些現實批判精神的笑聲,卻宛若曇花一現,流星閃爍,一進入中世紀這個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就受到封建教會的壓制與摧殘。
人們需要在笑聲中體驗那永恒的自由和生https://m.hetubook.com.com命!
4、六日勤勞做工,第七日守安息日為聖日。
禁忌,尤其是宗教化和倫理化的禁忌,可以使人盲目地崇拜,可以使人虔誠地順從,卻無法將活生生的人變得如木頭般的板正和僵硬。所以,當我們透過籠罩於中世紀上空那烏雲,那迷霧,那茫茫的黑夜,當我們告別了莊嚴肅穆的教堂,來到鄉村來到民間來到勞動的民眾之中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那熟悉的笑聲,那放蕩又粗獷的狂歡遊行。
於是,古希臘絢麗多彩的神話和謳歌人之偉大的悲劇,全都消失了,都被宗教文化取而代之了。人們千遍萬遍地誦讀著《聖經》,觀看著宗教戲劇,聆聽著關於耶穌生死與復活的神奇故事,習舊溫故,遍遍如斯。
歐洲中世紀是個非常專制的時代。在這裡,原始的蒙昧禁忌經過神學家們的解釋,化作宗教禁忌也就是信仰禁忌,藉著宗教法庭的權威,打著「吾主上帝」的旗幟,改頭換面地來到人們雲集的教堂,來到人們散居的鄉村和城市。危言聳聽,殺氣騰騰,在對人們的精神束縛方面與原始的蒙昧禁忌可稱伯仲之間,難分上下。
人們需要用笑聲來超越禁忌!
每年,在法國聖艾蒂安、聖因諾桑和西爾貢翁地區,人們照樣從四面八方趕來,紀念那頭馱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驢子,藉此獲得一個難以想像的發洩機會;每當此時,他們都要認命一個瘋人節國王,隨後,一頭驢子被牽進神聖的教堂,和*圖*書滑稽的歌聲取代了莊嚴的頌歌,聖餐桌上辦起了盛大的宴會。在一片笑聲中舉行過滑稽可笑的彌撒之後,「信徒們」叫喊著,吹著口哨,模仿著各種動物的叫聲,排成滑稽的行列擁出教堂,把舊皮鞋、破拖鞋拿來當作「香火」燒掉,接著就開始愉快的、非同尋常的佈道。
像這種令人捧腹的鬧劇是舉不勝舉的。在《洗衣桶》裡,一個潑婦掉進了洗衣桶,叫他丈夫來救命,但是丈夫卻要首先查看一張單子,在這個單子上,潑婦曾嚴格地開列了她丈夫一天要做的工作。當丈夫因為單子上沒有救人一項而不肯援之以手時,其場面的滑稽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與此相比,另一齣鬧劇《巴特林律師》也毫不遜色。曾經用裝病的手段騙了布商一些布料的巴特林,教導一個偷吃了布商幾隻羊的牧童,在法庭上用羊叫聲回答問題,並親自出庭進行辯護。於是,開庭的時候,布商一見巴特林就追索布款,完全忘了對牧童的訟事,再加上法官的提問與牧童那一聲又一聲的羊鳴,使嚴肅的法庭亂作一團,滑稽不堪!
人們的笑聲還更加強烈!
這就是法國作家讓.諾安在《笑的歷史》中為我們描述的狂歡畫面,一個利用屢禁不絕的瘋人節,在平日裡顯得莊嚴肅穆的教堂裡開懷放縱的畫面;一個無拘無束地痛快玩樂的畫面;一個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教會的諷刺畫面。
在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行吟詩人和歡樂社團,因為他們演出了與咒駡叛逆、供和*圖*書人崇拜的宗教戲劇大相逕庭的鬧劇和愚人劇。
行吟詩人的鼻祖大概是古希臘偉大的盲詩人荷馬吧。他寫過著名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到了中世紀的時候,許多可愛的行吟詩人,不僅周遊賣藝,逐個城堡、逐座城市地到處傳播武功歌和抒情歌曲,傳播歷史傳說,而且還身穿滑稽可笑的服裝,手拿簡單的道具,創作演出小故事或獨脚戲,還有「有角色表演的小故事」。不無嘲諷地表演武士們的不幸遭遇,歪曲他們的不朽功績,以引人開懷,逗得貴夫人和平民們笑出眼淚。
3、不許妄稱耶和華的名(即不許以上帝的名義發假誓);
……
宗教禁忌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將禁忌的對象從原先那不知的神秘力量瑪那和無所不在的神靈,轉變成了至高至尊的上帝,並注入了許多倫理道德的内容。基督教各教派所奉若天條的「十戒」,可以作證:
中世紀鄉村中的民俗尚且如此,那三教九流雲集於其中的城市,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或許是遍及中世紀鄉村的瘋人節。瘋人節,是個令神學家和宗教權威們頗為頭疼的民間喜慶活動,教會曾於公元七四二年取締了這個節日,此後,公元一四四五年查理八世再次下令予以取締。但結果如何呢?
人們的笑聲並沒有中斷!
於是便產生了一整套嚴格的禮儀規範。出生要舉行洗禮,成年要到教堂宣誓,結婚要由神父宣布,甚至臨終時也要抹聖油,念經文,進行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