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作者:張作錦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輯一 世事與歷史 招賢囉!

輯一 世事與歷史

招賢囉!

平常不養士而只想求賢,就像不琢玉而只想得文采,未免太「白吃午餐」了。就拿老蔣總統來說,他就從不把吳敬恆、王寵惠、胡適之這班人視爲部下,這樣他當選總統時,這些人把憲法和當選證書交到他手裡,才有點味道嘛!
求賢的另一個難題是人才的標準。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似乎把「諫諍」列爲首要條件之一。「萬乘之國,有諍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諍臣三人,則社稷不危。」又曰:「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所以廟堂之士,面對國家重大www.hetubook.com.com問題,要敢說敢做,才算有知識的眞誠、道德的勇氣,也才配得上有權就有責的政治體制,此之謂「大臣之風」。
但是忠言常常逆耳,古往今來,愛聽眞話的國家領導人似乎不多。敢言之士,不是砍頭,就是挖心。司馬遷不過爲一位「保國衛民」、「英勇殺敵」的將軍說了句實話,立即受不男不女之辱。如果他不是因此而留下一部《史記》,那一刀割得多冤啊!
一個政府、一個團體等到沒有人才時才想到求才,通常都嫌晚了一點。因爲人才滿「勢利眼」的,和_圖_書如果你這兒人才多,他可能不請自來;若你這兒「庸才擠擠」,給多大的官、多高的待遇他也不來。這叫做「人才走向有人才處」。
——原載於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八日《聯合報》
大至一國政府,小至一個社團,無人才即不足以言競爭;不能競爭,就要衰敗。所以歷朝歷代,官府民間,每聞求賢之聲。
其實何必到歷史中翻尋,現代活生生的例子也所在多有。民國四十五年,蔣中正總統過七十華誕,他謙辭祝嘏,請國人以建言代祝壽。《自由https://m.hetubook.com•com中國》半月刊遵命出了「祝壽專號」,對國事「剴切陳辭」,卻釀成後來的「《自由中國》事件」,雷震入獄,雜誌停刊,政局大受震動。在對岸,一九五六年,毛澤東主席鼓勵社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結果是「引蛇出洞」,大砍大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空前劫難。這樣的「經驗法則」,會使很多人「汲取教訓」吧!在人才條件的排行榜上,「諍臣」的可能性怕愈來愈少了。
問題是,人才在哪兒?中國的眞正知識分子,往往不屑於奔競,呂尙在渭水打魚,諸葛亮在南陽耕地,都屬貧下中農,卻和圖書要做皇帝的人親自「求見」,三請四請才出來。若是吆喝一聲,隨便給個官位,就立即趕來伺候,那是「以位尙賢,以祿驕士」,求來的是人,卻未必是才。
大陸新編京戲「曹操與楊修」,曾來台灣公演,很多人看過。兩名「傳令員」鳴鑼開幕:「招賢囉!招賢囉!」曹丞相求賢,終於找到楊修。但楊修太聰明,太直,太不守官場的規矩,最後被一刀砍了。人才出缺,自應遞補,幕落前,兩「傳令員」再鳴鑼而過:「招賢囉!招賢囉!」場景淡出,聲音漸行漸遠漸蒼涼——在劇院裡,也在歷史裡。
其實,人才問題的癥結所在,還是求https://m•hetubook•com•com賢者的有口無心。嘴巴上求才若渴,心裡頭罕有誠意。《呂氏春秋》就不假辭色的揭穿了這一點:「人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用賢。」燕昭王希望郭隗爲他舉賢,郭隗將了他一軍:「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賢士,那就從我開始吧!我郭隗受到禮遇,其他才智之士還不千里而來嗎?」昭王爲他蓋了一座五星級華廈,又以師禮待之,果然來了一批頗有內涵的人,其中包括樂毅。樂毅率軍打敗齊國,使燕國躋身列強之林。可是昭王的兒子惠王跟樂毅合不來,他怕有殺身之禍,就逃到趙國,燕國慢慢地由衰而亡。所以人才不僅要用他,還要信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