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世事與歷史
怎樣讀自己的訃聞
其實,訃聞也不是別人可造得出來的,而是自己年復一年「身體力行」寫出來的。一個人瞑目之時,也就是訃聞定稿之日。內容如何,自己心裡早應有數。有一次在倫敦訪牛津大學,途過邱吉爾墓,邱翁拒絕國葬於西敏寺,而安息在父母身旁。白色大理石墓碑上空蕩蕩的,既無「熱血、勤勞、汗水、眼淚」的豪情,也無「酒店關門我就走」的雋語,自然也沒有記載他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只簡單寫著姓名和生卒之年:「溫斯頓.邱吉爾一八七四~一九六五」。未著一字但風流盡在,邱氏的訃聞是怎麼寫的,他自己早就讀過了。
人生百年,不免一死;死後和圖書的訃聞怎麼寫,也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想一想的。若由家人親友執筆,或爲尊者諱或爲長者隱,不會有多少眞話。由部屬故舊執筆,或礙於情面或基於傳統,也必多諛墓之詞。西方報紙多有「訃聞版」,名流顯要死了,新聞之外每配有其生平事蹟的評述。報紙平時即蒐集材料,由資深人員撰寫,褒貶之間,不乏春秋之筆。李宗仁、宋子文過世,《紐約時報》上的訃聞,就比台灣報紙充實多了。
諾貝爾獎寰宇知名。更因爲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等人得過物理和化學獎,中國人對諾貝爾獎尤不陌生。但是大家對諾貝爾這個
hetubook•com.com人知道多少?恐怕就不太肯定。台大歷史系劉景輝教授在十二月號的《歷史月刊》上,以「諾貝爾與諾貝爾獎的由來」爲題寫了一篇文章,將這位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實業家和黃色炸藥發明人的生平事蹟,介紹得相當清楚詳細。但是諾貝爾獎有一項頗富轉折性的「由來」,劉教授卻沒有提到。
如果說「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可說滿是前人的「訃聞」。像《史記》不僅寫王侯將相,也寫忠臣烈士、佞倖酷吏,寫儒林、寫游俠、也寫貨殖,凡是拿得上檯面的人,太史公載其言、記其行,臧否人物,不假辭色。人若有和-圖-書幸能在生前讀到自己的訃聞,極少數人會滿懷安慰、含笑以去;絕大多數人照到這面鏡子,大概會矍然而驚,從而束心改過,重新做人。
十二月十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諾貝爾獎得主,齊集瑞典斯德哥爾摩受獎。這一天是諾貝爾獎創辦人阿佛瑞德.諾貝爾(Alfred Nobel)逝世紀念日,諾貝爾獎年年在此日頒發。一八九六年病故的諾貝爾,今年正好是他辭世一百週年。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採礦業和鐵路建築的發展,對強力炸藥需求殷切。一八六六年諾貝爾發明了「黃色炸藥」,它協助了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硬體建設。可是炸藥一刀兩刃,不久德www.hetubook.com.com國軍火專家就用它製成了殺人的炸彈。
個人涉獵有限,不知「諾貝爾先讀訃聞」是否確有其事?也許是稗官野史,故不入歷史教授劉景輝先生的文章。不過這實在是一則非常動人的故事,就像華盛頓砍櫻桃樹一樣,給人很多性靈的觸發,何忍再去考據它的眞偽!我輩新聞工作者,每以報紙記載失實而感到慚愧,但諾貝爾兄弟訃聞的張冠李戴,實是一樁「美麗的錯誤」。
已成巨富的諾貝爾,一八八八年一個春天的早晨展讀報紙,赫然讀到自己的訃聞。執筆者雖然不忘詳述了他的功業,但卻稱他是一個「販賣死亡的商人」。這是一項烏龍事件,原來諾貝爾的哥和*圖*書哥洛德威格.諾貝爾(Ludwig Nobel)故去,報紙弄錯了對象。震驚諾貝爾的還不是讀到了自己的訃聞,而是訃聞給他的「定位」。諾貝爾出生瑞典,隨父親在俄國長大,赴美國受教育,會五國語言,並因業務而旅行各地,算是一個有世界觀的人,而發明「黃色炸藥」的原始動機本不在支持戰爭。受到「販賣死亡的商人」這個稱號的刺|激,終身未娶的諾貝爾,臨終時捐出全部遺產設立諾貝爾獎,酬庸對人類福祉有貢獻的人;其中特別設有和平獎,實有深意存焉。
——原載於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