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孔子的幽默
自緣身在最高層
後半首轉成詠懷。「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自謂視野開闊,俯仰天地,毫無遮蔽,緣於己身登峰造極。浮雲蔽日,在傳統詩人心目中,是國君被奸邪包圍的象徵。《古詩十九首》:「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宋史.王安石傳》說王安石「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登上飛來峰頂的高塔,極目遠眺,王和*圖*書安石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美景,同時更望見政治理想的遠景。由此「不畏浮雲遮望眼」,令人聯想到後來變法的宣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他心目中,所有保守勢力對改革的抗拒,都成了浮雲。不畏艱難險阻,無懼頑固反抗,政治理想家發揮大無畏的精神,勇往直前!
前半寫景。前句「飛來山上千尋塔」用空間的誇飾,亟言和*圖*書飛來峰之高。古制八尺為尋,飛來山當然沒有八千尺高,但千尋高塔之氣象巍峨卻令讀者精神振奮。次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用虛筆,由飛來峰聯想到泰山的日觀峰。《後漢志.泰山記》:「東南岩名曰日觀,言雞初鳴時見日出。」孟浩然〈天台詩〉:「雞鳴見日出,當與仙人會。」巧用前人典故,顯現登峰縱觀,遊目騁懷,雄奇壯麗。
這是王安石(一〇二十~一〇八九)https://m.hetubook.com.com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杭州靈隱寺前,孤峰矗立,係石灰岩侵蝕之殘留而成。相傳東晉時天竺僧慧理登此曰:「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緣此得名。怪石崢嶸,林木蒼峰下有青林、玉|乳等岩洞,崖壁中有五代、宋、元石窟造像三百餘尊。
民國六十三年,我在師大國文系講授「明清小說研究」,帶領大四學生參觀中央研究院
m.hetubook•com•com傅斯年圖書館和胡適紀念館,看到胡適手書的小卡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想胡適力排眾議提倡文學革命,其心境正與王安石精神相傳承。王安石新法措施,固有爭議,但是這種無畏的精神卻令人感佩,雞年大吉,似聞泰山日觀雞鳴,讓我們在每一個黎明照見生命的亮點!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三十歲的早期作品,宋仁宗皇祐二年(一〇五〇),王安石由鄞縣(寧波)縣令調舒州通判https://www•hetubook.com.com。其間告歸故鄉江西臨川,途經杭州,遊西湖靈隱寺,就眼前景而抒發胸中情,意氣自許,透露了特立獨行,變法維新的理想懷抱。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九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