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在荒野,革命也可以溫柔
生命的輕與重
祝福我的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生命中可以獻身的理想。
同時,荒野有溫暖的文化,夥伴們彼此會體貼且寬厚地對待,臨時有事無法幫忙時,會互相補位來完成,不會批評指責更不會秋後算帳,因為荒野是善於等待的。
有很多研究或觀察都發現,許多在本行事業做得不錯的專業工作者,在四十來歲時,居然毅然拋下過去累積的一切成就,投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既然是輕,怎麼會不可承受呢?
這種割捨與投入,需要大勇氣。我想,他們也一定體會到了一般人所體會不到的。
有一句被人用濫的詞語:「生命的潛能。」也常聽人家以「你有這個潛能」來勉勵別人。好像潛能是一種放在口袋裡的東西,你想用就可以拿出來用的東西。
二十年前有一部老電影《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這是米蘭.昆德拉所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所改編的。https://m•hetubook•com•com
或許只有忘掉自我,往外關心他人、關心這滾滾紅塵,才能在與周遭應對之中發現自我,並且也才能從其間浮現我們生命的意義。
我們無法靠關起門來沈思,「發明」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能從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在世俗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這也就是我之所以會想起蘇格拉底這句話的原因。
這其實有點像人生意義的追尋。
其實在荒野裡,已有很好的文化來減低夥伴們承擔責任時的顧慮;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當幹部的夥伴只是願意付出較多一點的時間來聯絡大家,在荒野裡,是以合議制,大家共同討論以團
https://m•hetubook.com.com
隊合作的方式來做事。當幹部並不是當官,在荒野裡,是沒大沒小的。這些年荒野在推動兒童自然教育,以及保護臺灣的生態環境,同時號召民眾付出具體的行動來做守護環境的義工,我想,推到比較深層比較根源的目的,除了希望讓每個人對土地對環境產生情感的連結,產生「根」與「家鄉」的感覺,連結到生命歷程中,會有依戀與心靈原鄉;另一方面也是想到,當生命沒有崇高的理想可以獻身,沒有偉大的使命在呼喚,人活著的意義是否會只剩下了自己?
很多朋友,在四十歲左右時,會重新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個終究會面對的問題。
這一句話,據說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最近常常想起的一句話。https://www•hetubook•com•com
當我們六十歲的時候,回首前塵,自問這一生做了什麼?沒錯,有一份工作,賺了點錢,但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若是生命中充滿了太多輕易的進出,沒有掙扎,沒有經過艱難的挑戰,就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若是生命中充滿了太多輕易的進出,沒有掙扎,沒有經過艱難的挑戰,就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當然,生活富裕、幸福輕鬆,I don't care anything,可以像柳絮般飛起(很多人自詡是國際人,在哪裡都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找不到或想不出更大的關懷,輕鬆的飛翔,在生命的另一種情境中,反而會翻轉成另一種惶恐和沉重。
耶穌曾說過:「凡去尋找自己生命的人必將失去它。」一個人若太專注於自我,那他就會失去自我,一個人出發去追尋自我的人,往往也是開始失落自我的人。
事實上,潛能並不是存在人體內(像是
和圖書你學會辨識動植物,你會說英語法語等學得的能力),潛能是存在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就像地心引力、萬有引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一種關係),因此,正確來說,並不是我們在使用潛能,而是有外在的人或物或情境,將我們的潛能「呼喚」出來。因此,只有不斷的行動,不斷地與周遭情境互動,才可以呈現出我們所謂的「潛能」,潛能並不是能關在房裡獨自一個人修鍊或增強的。
害怕的原因,有的是怕自己因工作與家庭因素而不太確定投入的時間、有的是怕自己能力不足、有的是因為小組内比自己能幹的人似乎太多,不好意思踰越……原因不一而足。
當然,對於以生態保育當作終生職志的夥伴而言,卸任某一個義工群組的幹部,不管是留在原小組繼續培育後進,或者轉戰其他義工系統都可以,荒野裡有無數的舞台可以供大家發揮,一生一定玩不夠的。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光
因此,若排除掉以上種種因素,剩下的就是個人時間調配與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的問題了www.hetubook.com•com。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份,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所教導的,而不致於在我死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真正活過!」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四十歲做出生命中完全不同的選擇,因為,四十歲,還來得及。
當我們六十歲的時候,回首前塵,自問這一生做了什麼?沒錯,有一份工作,賺了點錢,但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每當荒野各義工群組新舊任幹部交接的時候,發現老夥伴的困擾多年來都差不多,雖然每一個人都願意做事,也都承諾盡己所能來協助幹部做事,但是大部份人都害怕承擔做幹部的角色。
以我個人的觀察,在荒野十年多來,看了數以千計的夥伴們的改變與成長,不管在開口承諾之前每個人是多麼擔心害怕,事實證明只要肯踏出第一步,每個人都是能夠勝任的。因此我可以確定,每個人身上的確都有太陽,而勇敢的承諾與隨後的行動,就是使那個太陽得以發光的源頭。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