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我們相遇
化身自然解說員的孤鷹
永滄個性上比較喜歡沈思,甚至口才也不是很好,在加入荒野之前,他習慣於一個人在自然裡觀察與拍照。可是當一個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必須面對民眾,與其互動;而且,要把一個人引進自然,同時也把自然帶進民眾的生活,就必須以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動有趣的方法來「表演」。這對他是一種相當大的挑戰與學習,不過相對於獨自觀察,這種經由付出與奉獻之後的沉澱,反而對於學習上有更深入的收穫。
解說員悟道之路
游永滄住在臺中縣的潭子,從小住家旁邊就是稻田,溝渠間的泥鰍、螃蟹、鱔魚是他童年的玩伴,因此,雖然他從高中起半工半讀,從事水電與餐飲設備的電機工程,但工作之餘,始終脫離不了大自然。荒野臺中分會成立十多年來,他一直是自然解說志m.hetubook.com.com工,立志當大自然的使者。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荒野裡的心路歷程。當然,我們也確定他還會一直走下去,不斷成長,不斷演化。
尤其解說不像學校老師上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遞,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讓民眾有被感動的可能。因此,我們常會要解說員「忘掉知識,忘掉技巧」。忘掉知識,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相反的,知識本身往往就有感動人的力量;忘掉技巧,也不是說親身體驗感官接觸是不重要的,相反的,讓民眾自己動手,自己體會、留存的感動與印象,也會是比較長久的。之所以強調「忘掉」,是要強調解說員真正目的要「有效」,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枝微未節。因此,在活動帶領中,如何在「知識」與「體驗」之和圖書間取得平衡點,是一個解說員必須要注意的。
永滄從學生時代讀了老子的《道德經》之後,這十數年來,一直在揣摩著書中的意境,並逐漸體會到,原來在荒野的自然解說之路,竟然如同宗教的修鍊與悟道過程,在觀察與解說之中,層層進展。
游永滄
如何平衡知識與體驗?
永滄個性上比較喜歡沈思,甚至口才也不是很好,在加
https://m.hetubook.com.com入荒野之前,他習慣於一個人在自然裡觀察與拍照。可是當一個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必須面對民眾,與其互動;而且,要把一個人引進自然,同時也把自然帶進民眾的生活,就必須以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動有趣的方法來「表演」。這對他是一種相當大的挑戰與學習,不過相對於獨自觀察,這種經由付出與奉獻之後的沉澱,反而對於學習上有更深入的收穫。
永滄的自然名(在荒野保護協會裡每個志工都會找個自然物當做自己的名字,夥伴們平時也都以自然名互相稱呼,有點像古人的字號,或是現代人所謂的綽號吧……)是鵂鶹,在他與朋友聯繫的每一封電子信件的簽名檔中,總是有這一段話:www.hetubook.com.com
的確,生命的源頭來自荒野大自然,每個人類的基因潛藏的本能,以及人類心靈深處,其實是渴望著大自然的。即便現在絕大部份的人被禁和*圖*書錮在都市水泥之中,只要有機會,經過適當引領,都可以與大自然相處得和諧愉快,甚至得到更深層的啟發。包括「我是獨特的,而我又與眾生是不可分割的」,這種與萬物相生相榮的體認,除了是老子從大自然累積的智慧外,更是現代臺灣社會最缺乏的素質。
曾經立志為孤鷹,飛躍高山無國界;逍遙自在!
後來為友當留鷹,來去回憶留心中;真心誠意!
如今入林成夜鷹,伺機而動下殺著;看生看死!
我是誰?我是我自己!我是鵂鶹!
我是……
後來為友當留鷹,來去回憶留心中;真心誠意!
如今入林成夜鷹,伺機而動下殺著;看生看死!
我是誰?我是我自己!我是鵂鶹!
我是……
其實,我覺得自然解說的根源來自於「欣賞」與「分享」,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以樂於分享的熱情,自然而然讓民眾感受到,就是最棒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