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我們相遇
減法美學
一壺淡茶,人生況味
不過永和兄雖然不再汲汲於賺錢,但他仍以對人的敏銳度,及非常善於表達的口才,加上深厚的人文藝術素養,積極投入公益活動。
這些年,常常看永和兄穿著唐衫在社區裡散步,我也很喜歡找他泡茶聊天,他鑽研於茶道也有一陣子了,不過,我相信他追求的,並不只是茶的滋味,而是心靈的沈澱吧——就像他現在每天的靜坐日課一般。每一次坐https://m.hetubook.com.com在永和兄家的書房喝茶,看著窗外翠綠的青山,就覺得生命最好的滋味,就是如此。
第一次碰到攝影大師蔡永和是在將近二十年前,那時他是最負盛名(也是最貴的)婚紗人像攝影師。當年請他拍完照,彼此就沒有音訊,一直到十多年後,某個耶誕夜與朋友們聚會的起鬨中,整個晚上大夥兒沿著臺北市串門子,就在一路報m.hetubook•com•com平安中,無意中再度與永和兄相遇;更想不到的是,後來我居然也搬到同一個社區,與永和兄成了鄰居。
社區學堂人文滋養
這是個影像的時代,「在現代,不懂影像,就像文盲一樣」,永和兄有這樣的感觸。因此,也善用其專長在社區開設「影像書寫學堂」,帶領大家透過鏡頭,重新去看周遭的事物,讓攝影不再是不經意的反射動作,不再只是生活的寫|真
和-圖-書記錄,而是可以成為照見心路的藝術創作。當我們以鏡頭照著世界,注視著鏡頭,在看與被看中間,形成許多故事,這些故事再透過分享,讓生活可以更加豐富。
蔡永和
當我們以鏡頭照著世界,注視著鏡頭,在看與被看中間,形成許多故事,這些故事再透過分享,讓生活可以更加豐富。
當了鄰居之後,才知道永和兄已經不再拍婚紗人像,和-圖-書居然開始學畫畫,改拍黑白藝術相片、開始拍攝記錄片,並積極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將過去浮光掠影的與被拍攝者短暫、快速地接觸完成作品,然後離開的商業形式,轉變成與人深入的對談與安靜的坐望。永和兄曾經說,「攝影,是一種減法的美學」,就像雕刻一樣,從一刀刀的刻畫中,將心中的意象呈現出來,我看永和兄這些年的生活也是如此,愈過愈簡單,有一種繁華落盡後所呈現出的生命美感。
這是個影像和-圖-書的時代,「在現代,不懂影像,就像文盲一樣」,永和兄有這樣的感觸。因此,也善用其專長在社區開設「影像書寫學堂」,帶領大家透過鏡頭,重新去看周遭的事物,讓攝影不再是不經意的反射動作,不再只是生活的寫|真記錄,而是可以成為照見心路的藝術創作。
這些年,不管是荒野保護協會或是社區裡有事要他幫忙,他總是二話不說就來了。甚至,每個月定期提供他美麗溫馨的家,讓荒野的志工當做開會辦活動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