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住
多喝水
爸爸通常都簡樸,這樣子女才能到國外念書,回國後嫌爸爸土。
為了省水,縱使是淋浴的蓮蓬頭,美國政府也規定每分鐘流量不能超過9.5公升。至於一般水龍頭的省水法,是套上約320元台幣的接頭,經過接頭出來的水看起來豐沛,其實是空心的。滿足了我們喜歡水量大的心理需求,同時也達到省水目的。
現在我喝水,特別是那種要站定喝一大杯時,我常想起他。
美國的省水科技也許最先進,但菲律賓的省水方法最浪漫。2004年1月,首都馬尼拉旱災,政府環境部的官員發起「兩人同行一人免費」活動(名字是我亂掰的)。鼓勵夫妻或情人一起洗澡,節省用水。這活動平時大家就樂此不疲,缺水時當然更是捨身取義!水旱和圖書過後,我猜想菲律賓多了不少baby。
因為缺水,所以要重覆使用。於是有了「中水」(Gray Water,又稱「灰水」)的概念。中水是廚房、浴室、洗衣機用過的水。最會用中水的城市,是紐約。
小習慣、省大水
這些各式各樣的省水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未來還有水可喝。未來的我,也會變成爸爸。我會把我爸爸寫給我的信交給我子女,把這個光榮的家族傳統傳下去。我們家很平凡,只留下一樣祖產。那樣東西很簡單,就是「多喝水」。
為什麼要省水?因為水是稀有資源。住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到今天,全世界還有11億人(約全球人口的16%)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每天和-圖-書有5,000名兒童因為喝到髒水而死於霍亂、傷寒,和痢疾。
到今天,全世界還有11億人(約全球人口的16%)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每天有5,000名兒童因為喝到髒水而死。
系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空中花園,水塔收集雨水,過濾後灌溉大樓的植物。第二部分在地下室,住戶的中水送到這裡的水池,經過游泳池規格的清潔後,再送回住戶的馬桶。馬桶占家庭用水的30%,但不需要用跟洗臉一樣的自來水。我們馬桶省水,那11億人中就有人有水喝。
他對水的執著,還不止於飲用水。1992年,我去加州讀書,買了一輛破車。他念茲在茲的,還是我一定要把水箱加滿水。他寫給我的信,第一項囑咐的就是www.hetubook.com.com這個!
我和水的感情
水會一直流的另一個地方是浴缸。以前我喜歡泡澡,直到我發現泡澡不但比淋浴多花時間,所用的水也是三倍。夏天不須藉熱水澡取暖,我重拾了軍中戰鬥操的好習慣。
我家沒有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水、火、氣、土」,因為家裡的佈置一向簡樸。我家簡樸,因為我爸簡樸。
這句話他從我小講到大。每次他看我有什麼不對,就叫我多喝水。甚至當他躺在病床上接受化學治療,看到在旁邊陪病的我氣色不好,仍是用手虛弱地指著我,要我「多喝水」。
也許是因為他,我對水,研究得特別勤。對省水,特別仔細。
我看過一則報導:一名美國德州的樂活族在冬天沖熱水澡時,會放一個桶m•hetubook•com•com在腳邊,只為了盛從蓮蓬頭噴出、變成熱水前的冷水。洗完澡後,他提著半桶冷水去澆花。
台灣大部分住家還沒有「中水系統」,但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省水。早上起來,我喜歡一邊刷牙、一邊想今天要做什麼。這樣刷了3分鐘,水也跟著流了一大桶。刷牙是好事,但我不需要讓乾淨的水白白送死。關水龍頭是舉手之勞,我強迫自己說到做到。
我爸跟其他的爸爸還有一項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口頭禪。
我在紐約5年,住在曼哈頓島南角的小社區「砲台公園市」(Battery Park City)。雖然名字中有個「市」,但這不是一個城市,只是一個住宅區。這裡是紐約第一個裝設了「中水系統」的社區。
我沒有像他這麼認真,但也和圖書懂得當省則省。
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在公館淨水場的水資源教育館旁,設置了一個「雨、中水貯留利用系統」,示範如何將雨水和戲水區的水循環使用,並做為沖洗浴廁和澆灌花木之用。自來水處預估:每年可省下700至1,000噸的水量。
在他心中,水可能是治療一切的靈藥。雖然喝水最後並沒有治好他,雖然病到最後,他自己也不愛喝水。
我爸爸已經去世7年了。他臨走時跟我說了很多話,如今我最常想起的,卻是「多喝水」這三個字。
台灣的公共建築,已經趕上中水的潮流。前面提過的「富邦福安紀念館」和「台達電南科廠」(參見〈陽光、空氣、花和水〉),都是因為有了中水處理系統,省下了50%的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