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作者:吳曉波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在華人經濟學家中,長期悲觀論頗為流行,不少自由派學者否認中國模式的存在。耶魯大學的黃亞生教授多次撰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在他看來,「如果以亞洲各主要工業國經濟起飛的不同年份作為出發點來比較,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並不足為奇。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的身上找到影子」。
二〇一三年一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年屆一〇三歲高齡的羅納德.科斯出版《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在過去幾年裏,這位當世最高壽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儘管他從未踏上過這個陌生國家的土地,在二〇〇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卅年之際,他自己出資在芝加哥召開中國經濟轉型研討會,之後又傾力完成了這部著作。在這本書裏,科斯對中國經濟變革給出了三個基本性結論:一是「最偉大」,他認同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觀點,認為開始於一九七八年的中國經濟轉型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畫」;二是「非計畫」,「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一系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畫,其結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哈耶克「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他的這三個基本性結論表明,在現有的制度經濟學框架中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國經濟的崛起。https://m.hetubook.com.com和*圖*書
關於中國經濟變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兩極化。
與上述聲音相比,另外的相反性意見似乎更為尖銳。
對於西方人來說,面對中國經濟崛起這一事實,最困難的不是預測和計算,而是如何解釋。
二〇一二年初,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準確預言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而廣為人知的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崩潰。他的主要論據是,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只占https://www•hetubook.com•com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百分之卅五,更多依靠貿易順差維繫工業的正常發展,更為嚴重的是中國投資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NP)的百分之五十,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斷膨脹的房地產泡沫造成的,這與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非常類似。他在文章的結尾調侃:「世界經濟已經飽受歐洲金融危機之苦,我們眞的不需要一個新的危機發源地。」幾乎同時,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也刊載了題為《二〇一二年中國即將崩潰》的文章,認為中國的體制、法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問題會成為即將崩潰的原因。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的《二〇五〇年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一書中的計算,中國經濟將在二〇三〇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到二〇五〇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的百分之廿。《經濟學人》的數據與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計算基本一致。在此基礎上,曾經出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進而給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長期結論,在他看來,三百年以後的歷史書會把冷戰的結束作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關係作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頭等重要的事件是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以及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係和互動。hetubook.com.comhetubook.com•com
經濟學界的兩極化分歧不但沒有消解中國經濟崛起的魅力,反而使之顯得更加迷人。當理論和數據都無法給予清晰判斷的時候,我想起了約瑟夫.熊彼特的那句名言:「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去研究經濟:通過理論、通過統計和通過歷史。」於是,回到「中國歷史的基本面」,從歷代經濟變革中探研得失,尋找規律與邏輯,也許是一次不錯的探險——這正是本書創作的起點。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