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京都、奈良,日本古都慢遊

作者:張展郡
京都、奈良,日本古都慢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篇 日本人的精神故鄉——奈良 世界遺產在奈良

第二篇 日本人的精神故鄉——奈良

世界遺產在奈良

藥師寺歷經了幾次祝融之災,現存的建築幾乎都是重建,只有東塔為唯一的原建物,也是白鳳樣式唯一流傳至今的建築物,被譽為是日本最美麗的三重塔。白鳳樣式介於飛鳥時代與奈良時代之間的白鳳時期,白鳳樣式是仿造中國隋代到初唐的藝術風格,以繁複細膩聞名。只有三層的東塔,從外觀看來會讓人誤以為有六層,主要原因是各層屋頂皆有裝飾裳階飛簷,寬窄交錯的結構之美充滿律動感,其律動的美感更被後世的藝術家以「凍結的音樂」加以讚賞。
奈良,一座歷史比京都更悠久的城市,在恒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之前,奈良曾短暫的作為日本的國都,舊稱平城京。對日本人來說,奈良是精神故鄉,是日本國的根本,雖然建都只有短短的八十四年便遷都至平安京,但不可諱言的,奈良時代是真真實實的存在著。遷都到平安京後,奈良則以宗教中心的角色持續繁榮,這段期間在奈良建造很多寺院,千年後,這些寺院也成為世界人類需要共同去維護的歷史資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一九九三年與一九九八年登錄了「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物(兩處)」與「古都奈良的文化財(八處)」,現在就跟著我的腳步一起探訪奈良這座古城的古寺、老街、田野風光。




我想每位來奈良旅行的人,應該都會來興福寺:你可能在前往春日大社的路途中,被那座高聳的五重塔給吸引住而到興福寺;你可能在奈良公園裡跟著小鹿的腳步走,當你再次抬頭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在興福寺了。JR奈良站與近鐵奈良站和東大寺與春日大社剛好構成一個長方型,四處建築剛好各佔據四個角落,而介於中心點沒有圍牆環繞的興福寺,就很容易成為前來奈良旅行的人第一座參觀的寺院。


最大的木造建築:東大寺

當年的鑑真大師已經五十五歲了,在那個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他還是決心遠渡重洋,前後總共花費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在第六次渡海成功踏上日本。來到奈良的鑑真大師已經高齡六十六歲,還因為年邁與過勞造成雙眼失明,他總共帶了七尊佛像、五位中國和尚與一千多卷佛經和大批工匠來到奈良。鑑真大師抵達後首先來到東大寺前設戒壇,為聖武天皇授戒,西元七五九年聖武天皇將皇子新田部親王的舊宅地賜贈鑑真大師,並建立了唐招提寺。

※票價:500円(玄奘三藏院伽藍公開期間800円)
法隆寺建於西元六〇七年,由畢生致力於推廣佛教的聖德太子所興建,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同時也是日本第一處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物)。法隆寺所在的地方,自古以來被稱為「斑鳩」,所以法隆寺又被稱為「斑鳩寺」。
※票價:院內免費、本殿特別參拜費500円

最古老的三重塔:法起寺

※交通:在JR「法隆寺」站下車,轉搭72號公車於「法隆寺門前」站下車即到
※交通:在近鐵「西ノ京」站下車,步行約三分鐘
※交通:近鐵「奈良」站下車,轉搭97號公車於「法起寺前」站下車即到
位在奈良西ノ京地區的唐招提寺,建於西元七五九年,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大師所興建。當年的聖武天皇曾多次派遣使節團前往中國學習佛教,並大力的引進唐代的典章制度與文化,有鑒於日本的戒律不興,於第九次的使節團中,派遣了兩位留學僧入唐求律。除了學習佛法之外,還要物色一位中國高僧前來日本,原為中國揚州大明寺的鑑真大師受到日本天皇的邀請,決定前往日本設戒壇,傳授戒律。

由鑑真大師親手創建的唐招提寺是一座盛唐時期建築風格的寺院,充滿著濃厚的中國風,定都只有八十餘年的平城京,遠離了政治核心,也幸運的躲過戰火的波及,大部份的建築都被保留下來,其中唐招提寺的金堂與講堂都是創建時期的原建物,更是彌足珍貴。恢宏的金堂採用的是日本m•hetubook•com.com古寺院少見的「寄棟造」式,高約十五公尺,寬約三十公尺,正面由八根圓柱為主體,形成面寬七開間,也是日本寺院少見的建築樣式。七開間的寬度並非等寬,以中央往兩側比例遞減,有著濃厚的主尊位卑關係,也是將中國倫理觀念融入建築的一種表現。金堂內供奉了本尊盧舍那佛,左側為藥師如來,右側為千手觀音,其中千手觀音為日本現存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大的千手觀音像。
同樣位在西ノ京地區的藥師寺,建於西元六八〇年,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當年是由篤信佛教的天武天皇祈求生病的皇后能早日康復,並祈願要在「藤原京」建立藥師寺。藥師寺七堂伽藍費時八年才全部完成,西元七一〇年遷都至平城京,藥師寺也跟著被遷移至現居地,並進行擴建。當年的大伽藍整體規劃協調又富美感,南大門內以迴廊連接中門與講堂,以中門為伽藍的中軸線,各殿堂擺設的格局以左右對稱配置。中央為金堂,前方各有東、西兩塔,迴廊外兩側為東、西僧坊,僧坊與講堂之間左右兩邊各為鐘樓與經樓,壯觀無比的寺院配置也贏得了陸上龍宮的美名。而藥師寺的伽藍以中門為中軸線,依序為金堂與講堂,中門與金堂之間左右並列兩座佛塔,這種佛寺的配置在日本相當少見,這樣的伽藍配置也被稱為藥師寺伽藍。
※票價:1000円

相較於參觀重點一大堆的西伽藍,東伽藍的造訪重心大概就是夢殿與中宮寺。雄偉莊嚴的夢殿為日本最古老的八角殿堂,收藏了以聖德太子容貌為範本所製作的「救世觀音像」。日本信徒相信聖德太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此這尊「救世觀音像」據傳與聖德太子等身,且容貌也按聖德太子的面貌製作。這尊觀音像是法隆寺眾多藝術瑰寶中的精品,所以平常收藏嚴密,只有每年四月中到五月中開放參觀。

中日友誼寺院:唐招提寺

不管法隆寺為原建或重建,法隆寺之於日本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如此崇高,走在寺院裡,看著那些木造樑柱上斑駁的痕跡,像在說明屬於法隆寺的歷史。我停下腳步,依靠在法隆寺的一角,不再去猜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法隆寺,也不再去想法隆寺是原建或重建,我想不管答案是哪一個,對當下的我似乎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首先,西伽藍不可錯過的景點:法隆寺的中門。日本寺院的正門柱間多為奇數(三、五、七間),但法隆寺卻是四柱間,十分特別。門上那對金剛力士像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金剛力士像,為了保護此門,現在已經不做出入口使用,參觀者需繞到迴廊西側進入主殿。進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五重塔和金堂(主殿),法隆寺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五重塔,屬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建築風格。這座五重塔有個特別之處,屋頂面積由下至上依次縮小,第五層的塔頂只剩第一層塔頂的一半,視覺上就像是一隻大鳥從天而降,羽翼未收起來的模樣十分有趣。
走在法隆寺裡,我一直思考著,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木造的建築保存的如此完整與久遠,是宗教的信仰牽引人民的力量,還是人民的力量去支撐宗教的信仰。上千年的古蹟要保存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法隆寺還是一座木造的建築。雖然有學者根據史書記載,發現法隆寺曾經發生過一場大火,將寺院燒個精光,而推斷建築物並非原建而是重建;但是也有另一派學者認為,根據現存法隆寺的建築樣式、風格與使用的基準寸法,應該是原建而非重建,是史書記載錯誤。
位在五重塔對面的金堂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特別的地方為原本只有兩層屋簷的重簷歇山式建築,在法隆寺的金堂上又多加一層,形成三層屋簷,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金堂外觀的氣派感,讓整座殿堂更顯崇高。金堂在斗拱的部份則採用了曲線的獨特樣 式,又被稱為「雲斗」,此外第二層由「卍」字形組成的高欄,下方則是以「人」字形撐起整個高欄也是相當特別。這樣的設計除了在法隆寺外,也只有和-圖-書同期建造的法起寺看得到,可說是飛鳥時代寺院建築的一大特色;金堂不只是建築外觀特別,就連裡面也相當有看頭,內部的藻井有著濃厚的西域色彩,下方的壁畫則是堪稱日本佛教繪畫的代表作。
興福寺最早建於西元八世紀,同樣為興建春日大社的藤原氏家族所修建,隨著藤原氏的勢力一直擴大,寺院也不斷的被擴建。相傳寺院最大的範圍曾達五十平方公里,境內則有多達一百五十座建築,隨著藤原氏的沒落與發生幾場大火,如今的興福寺只剩下東金堂、五重塔、南円堂、三重塔被保留下來,甚至是連寺院的大門、圍牆都不存在,讓人感到不勝唏噓。一八八一年興福寺得到了重建的許可,逐漸恢復原貌,一九九八年更是開始重建昔日壯闊的伽藍區域,我相信屬於興福寺的榮景有指日可待的那麼一天。

期待榮景再現:興福寺

如果說千本鳥居是伏見稻荷神社的特色,那麼綿延不絕的石燈籠就是春日大社的參觀重點了。
春日大社為奈良、平安時代最具影響力的藤原氏族的藤原不比等,為了祭祀藤原氏族之神所建,用來守護平城京,而春日大社後方那一大片山林地,也順理成章成為神域。自西元八四一年起就被禁止砍伐林木,這片一千多年來沒有被人為破壞的原始森林,將春日大社緊緊的環抱住,古樹參天的環繞下讓朱紅色的春日大社顯得更加古色古香。從一之鳥居到正殿那條長約一千三百公尺的參道,兩旁則是擺滿了約二千座由信徒奉納的石燈籠,綿延在古樹參天的參道上。陽光穿越樹縫灑落在石燈籠上,偶爾的鳥鳴聲、偶見的鹿群蹤影,都是那麼的不真實,有種走在仙境般的感覺,形成一種特別的景色。
同樣貴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興福寺,人氣似乎沒有因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加持而變高,或許跟興福寺大部份的伽藍建築都損毀了有關,使得這裡不容易成為旅行奈良的人必遊之處,但卻又如此輕易的一不小心就踩進去。如今,興福寺已經開始了重建的工作,原本廣大的伽藍區域裡的建築也慢慢修復完成,我相信在過不久,每位來興福寺的旅人都是「專程」前來參觀,而非「一不小心」就踏進來的。

位在金堂後方的講堂為宮廷所賜,是當年平城宮「東朝集殿」遷移過來所改建的。日本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遷都頻繁,每回遷都都會將舊都的佛寺與宮殿拆除。定都京都後,開啟平安京時代,平城宮便成了舊都,所有的佛寺與宮殿也被拆除,當年移至唐招提寺改建成講堂的東朝集殿,也幸運的成為唯一倖存的平城宮宮殿建築,十足珍貴。其他像是供奉了鑑真大師從唐朝帶回來的佛舍利的鼓樓、原先用來收藏唐招提寺寶物與佛經的兩座校倉(可防潮的屋子)「經藏」與「寶藏」、鑑真大師所建立的戒壇等,都是前來唐招提寺不可錯過的景點。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法隆寺,境內共有五十幾座佛寺建築,其佈局與結構深受中國的影響。法隆寺在伽藍的配置上還分為「西伽藍」與「東伽藍」,西伽藍是法隆寺的主體,以迴廊包圍住,主要建築有南大門、中門、金堂、五重塔與講堂;東伽藍的主要建築則為夢殿、中宮寺等。法隆寺獨特的伽藍配置又被後人稱為「飛鳥樣式」,至今對日本寺院建築的配置方法產生重大的影響。
※票價:300円
※交通:在近鐵「西ノ京」站下車,步行約十五分鐘

遺存的白鳳藝術:藥師寺


※交通:JR「奈良」站步行約二十五分鐘或近鐵「奈良」站步行約二十分鐘

※交通:JR「奈良」站步行約二十分鐘或近鐵「奈良」站步行約二十五分鐘
天空的毛毛雨斷斷續續時下時停,但並沒有影響到我參觀唐招提寺的心情。飄雨時就找個角落躲雨,雨停時再起身走訪唐招提寺內的其他建築,旅行時不愛雨天的我,這場雨卻沒有讓我有過多的抱怨,反倒是有種隨遇而安的感覺,或許是唐招提寺的氛圍影響了我。這座千年古寺hetubook•com.com,沒有精彩無比的建築,卻有種說不出來的魅力。就這樣,時停時走的參觀完唐招提寺後,此時的雨也完全停了,太陽從雲層中露臉,陽光灑落是我熱愛的旅行節奏,雨過天晴,起身,繼續下一段旅程。
踏入本殿後,我馬上又被迴廊上那成千上萬的吊掛燈籠給吸引住,青銅色的吊燈籠掛滿了本殿內迴廊的每個角落,帶給人的震撼感同樣不輸給參道旁那成千上萬的石燈籠。雖然說春日大社沒有像東大寺那麼宏偉的建築,但是我相信帶給旅人的感受,同樣也是千言萬語難以形容的。

除了東塔與金堂以外,重建後的西塔也是參觀的一個重點。外觀與結構幾乎與東塔相同的西塔,有別於東塔的古樸歷史感,西塔則以朱柱、白壁與綠色的窗戶為主要色調,擁有與寺院其他建築相呼應的絢麗色調,東、西雙塔相對而立,訴說著屬於藥師寺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其他像是面寬四十一公尺、面闊達九開間的大講堂;位在中門兩旁相當少見身著盔甲仁王像;重建於一二八五年同樣為歷史悠久的東院堂;裝有玄奘舍利子的玄奘三藏院伽藍,都是前來藥師寺必訪的景點。
※票價:600円
法起寺,座落於斑鳩地區的大片田野中,舊稱岡本寺,與法隆寺、四天王寺、中宮寺、橘寺、蜂岡寺(廣隆寺)、葛木寺(葛城尼寺),為聖德太子所創建的七座寺院。根據記載聖德太子曾在此講授法華經,在聖德太子逝世時對長子留下希望重建岡本寺的遺言,並更名為法起寺。
法隆寺建造的年代剛好是日本從「古墳時代」要進入文明開化的「飛鳥時代」,當時的聖德太子非常認同中國隋唐的典章制度及佛教信仰,一心想將日本建設為富而有德的文明社會,因此極力的推廣佛教,甚至還刻苦鑽研佛經,大量興建佛寺、宮殿,佔地約十八萬七千平方公尺的法隆寺,更是其中的精華所在。
整座東大寺最有看頭的地方,當然就是那寬五十七公尺、深五十公尺、高四十八公尺的大佛殿。大佛殿內供奉了盧舍那大佛,這尊高十五公尺,重約三百八十噸的青銅大佛,是日本現存最大的佛像,光是大佛的一根手指頭就有一點六公尺長,可想而知,大佛是如此的巨大。除了大佛像外,大佛殿內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在大佛殿左邊的大柱子底下有一個小孔,大小差不多能讓一位六、七歲的小朋友通過。據說穿過此洞,就能受到佛祖的保佑平安長大,所以常常看到前來東大寺戶外見習的幼稚園或國小小朋友在排隊等著穿越此洞,形成大佛殿裡一個特殊的景色。有此一說,這個洞的大小,恰巧與大佛殿裡大佛的一個鼻孔大小一樣。

我記得前往唐招提寺的那一天,是個陰雨天,天空時而飄下毛毛細雨,時而陰雲厚疊。或許是天候不佳的原因,從西ノ京車站前往唐招提寺的路上,看不到什麼人潮,如此氛圍我想很適合走訪這座歷史悠久的寺院。從西ノ京車站不一會兒的工夫就到唐招提寺,買了門票順著參觀的指示抵達金堂,此時的我還在感受木造金堂的歷史感時,耳邊傳來其他遊客所發出的微微驚嘆聲。看著那些遊客朝本堂向上望,好奇的跟著望向本堂內部,抬頭一望就看到那尊日本現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千手觀音像,斑駁的色調有種濃厚的歷史感,令人驚訝的地方在於觀音像上共九百五十三隻的大手小手,呈現出的是一種相當壯觀的景色。頓時心中明白,剛才聽到的驚嘆聲為何而來,因為我也不禁的發出了驚嘆聲。
※交通:JR「奈良」站步行約十分鐘或近鐵「奈良」站步行約五分鐘
同樣座落於斑鳩地區,同樣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名義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起寺,比起保存完好、香火鼎盛的法隆寺來說,兩者相比之下,真的有如天壤之別的差距。
從近鐵奈良站一路穿過奈良公園來到了東大寺,順著東大寺的參道走,沿途兩旁盡是被稱為「神的使者」的鹿群。這些可愛的鹿群不停的阻擋我前進的腳步,走三步停兩步,時而摸摸這些可愛的鹿,時而按下快門,就在我逗著這群鹿時m.hetubook.com•com,那座日本最大的寺門「南大門」就這樣出現在我的眼前。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感覺,我想除了目瞪口呆可以形容之外,實在找不出其他的形容詞來表達當下的震撼感。這就讓我想起先前在翡冷翠旅行時,看到聖母百花大教堂後第一時間的感覺。但是比起由大理石所建成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木造的南大門更多了一份莊嚴的感覺,而南大門門上那對高約八公尺的金剛力士像,氣勢依舊宏偉,絲毫沒有因為歷史的侵蝕而減少。
東大寺,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西元七二八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所興建。由於位在平城京的東邊,所以又稱為東大寺。這座將近一千三百年歷史的寺院,如今也成為遊客前來奈良旅行時必定走訪的寺院之一,說是奈良的代名詞,一點也不為過。
由於我到訪的時間接近中午,走在這條佈滿石燈籠的參道上,只見三三兩兩的人群,一點也沒有奈良著名景點該有的人聲鼎沸,不過我也樂得開心,沒有過多遊客的喧囂聲,讓這裡安靜到連腳踩過碎石道的摩擦聲都如此清晰。古樹參天與偶見的鹿群總是讓人誤以為來到深山,一種說不出來的愜意感,也使得這條長約一千三百公尺的參道,走起來沒有感到遙遠,反倒是因為這股愜意感的牽引,一轉眼就來到了盡頭。要進入春日大社的本殿前,還可以看到一個鹿造型的水手舍,十分特別。
佔地不大的法起寺就像是座被遺忘的寺院,靜靜的、悄悄的,座落在斑鳩地區的田野上,因為遺忘而寧靜。走訪一回後,我甚至自私、貪婪的希望這裡能永遠被遺忘,讓它成為我在奈良的秘密基地。
雖然如此,在現存的興福寺建築裡也有多處可看之處,像是呈現八角形的南円堂,八角形的建築造型,在日本的傳統寺院並不多見;而那座高五十點一公尺、僅次於京都東寺、為日本第二高的五重塔,雖然曾遭受六次大火的燒毀,但仍然是奈良的象徵,也是不能錯過的參觀重點;從五重塔徒步約五分鐘,作為興福寺放生池的「猿澤池」,靜止的水面倒映著蔥綠的樹影與五重塔身影,如此美麗的景色,也成為在奈良散步時最佳的休息中繼站;其他像是被指定為國寶的「東金堂」,收藏興福寺所流傳下來古老文物的「國寶館」等,都是很值得走訪的景點。
除了東大寺的重心大佛殿外,整座寺廟的建築格局因為受到中國唐代的影響,與唐代最高級寺院的規格相同,但諷刺的是,這種格局如今在中國已經找不到了。東大寺巧妙的將這種格局保存下來,也留存了唐代最高級寺院的雄偉樣貌。除了大佛殿外,像是那座高二十五點四六公尺、日本最高的寺門南大門;建在若草山麓下,遠眺奈良市景最佳場所的二月堂、東大寺最古老的建築法華堂(三月堂)等,都是來到東大寺時必定參觀的景點。

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法隆寺

神社境內朱紅色的迴廊上,則是掛滿青銅色與金色的燈籠,同樣為信徒奉納的燈籠,約一千多個吊掛的燈籠如同盛開的花朵,將神社點綴的美不勝收。每年的立春前與盂蘭盆節(中元節)時,春日大社還會舉行「萬燈籠」(同時將這三千多個燈籠都點上燭火)的活動。因為火被認為有淨化的功能,能祈求無病消災,微弱的燭火環繞在被原生林包圍住的春日大社,讓人有種思古幽情的感覺油然而生。
法起寺的伽藍配置以中門為中軸線,右邊為三重塔,左邊為金堂,中央為講堂,迴廊從中門左右圍繞連結到講堂,獨特的伽藍配置被稱為法起寺樣式。法起寺的伽藍與法隆寺的伽藍配置正好左右對稱相反,一東一西守護著斑鳩地區。法起寺因為二戰時期的毀壞,如今只保留了三重塔、本堂、收藏庫這三棟建築,其中寺院內的三重塔建於西元七〇六年,被認為是日本最古老的三重塔,高二十四公尺則是僅次於藥師寺東塔,為日本第二大的三重塔。

除了這座遺存的白鳳藝術東塔之外,重建後的金堂色彩鮮豔是典型的白鳳樣式,兩層的入母屋式建築同樣裝飾有裳階飛簷,讓金堂看起來更加華麗壯觀,如同一https://m.hetubook.com.com座宮殿。金堂內供奉了本尊藥師三尊像,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這三尊佛像為藥師寺創建的原物,銅製鍍金的佛像,因為經歷數百年的空氣接觸,表面已經變黑,但仍然可以看到佛像展現出的肌肉線條流線美,被譽為是奈良時代最高的藝術作品。
※票價:東金堂300円、國寶館500円
另外像是迴廊的柱子,柱身呈現中間鼓起上下漸細,如同希臘神殿石柱「多立克樣式」的設計,使人在視覺上會產生柱子是筆直的錯覺,也是法隆寺獨創的一種風格。其他像是大寶藏百濟觀音堂內的「百濟觀音」,高二點一公尺,修長而扁平的身軀,慈眉善目、體態優美,更特別的是那高而挺的鼻子,被認為是日本佛教美術的代表傑作,都是參觀西伽藍時一定要去的重點。

綿延不絕的石燈籠:春日大社

穿越南大門後,遠遠就可以看到大佛殿所在的中門,但是現在中門並不做出入口使用,想要進入大佛殿得從一旁的迴廊。穿越迴廊又是一次讓人目瞪口呆的感覺,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從遠方看來氣勢雄偉,走近時越能感受到「世界最大」這四個字,光是大佛殿屋頂的瓦片就多達十一萬片。但誇張的是,大佛殿曾經發生過兩次大火,現存的大佛殿則是重建的,當年重建時只蓋了原本的三分之二大小,由此而知,「最初」的大佛殿是大到多驚人。
來到大佛殿時,剛好遇到有幼稚園的小朋友來東大寺校外見習,親眼看到了那群小朋友一個個排著隊,等待穿過會保佑平安長大的「洞」,真是可愛極了,也讓莊嚴的大佛殿裡多些生動的感覺。離開大佛殿後,我順著一旁的路來到二月堂,一般前來東大寺的人大多都是看看大佛殿後就離開了,很少人會順著一旁的坡道到二月堂、法華堂走走。或許是因為名聲不夠響亮,也或許是需要走一段上坡的道路才能到達,所以遊客都在這裡就止步了。但是不來二月堂、法華堂看看,是件相當可惜的事,先不提那座東大寺最古老的法華堂,光是二月堂上所見到的景色就值回票價了。站在二月堂上,奈良市景盡收眼底,這裡是除了登上若草山外,在奈良少有可以遠眺市景的地方,因為稀少所以更加彌足珍貴,來東大寺時可千萬不能錯過。
由於藥師寺除了東塔與東院堂是碩果僅存的兩棟古建築,其他建築皆是後期復刻重建,讓初踏入藥師寺的我,對於這一棟棟色彩鮮豔的建築物感到有些無法適應,就好像是透過電腦所完成的3D重現圖,有種穿越時光回到白鳳時期藥師寺的感覺。看著這一棟棟擁有繁複且細膩裝飾的建築物,不禁讚嘆當年佛教藝術的發展是如此的巔峰,但內心卻也存著一股奇妙的感覺,沒有華麗色調、卻擁有歷史的建築;色調絢麗,卻沒有歷史的建築,古今矛盾交疊著,每天不停的在藥師寺上演,而這或許就是屬於藥師寺獨特的魅力。
※票價:500円


整座法隆寺就像是一座寶山,除了建築本身,寺院內也珍藏許多國寶級的佛像、繪畫、雕刻等的文物,堪稱日本古代藝術文化的寶庫。滿是寶物的法隆寺可參觀的景點太多了,請聽我娓娓道來。
嚴格說起來,當踏入法起的那一瞬間,屬於法起寺的建築便可盡收眼底,一覽無遺,小巧古樸的本堂、日本最古老的三重塔,屬於法起寺的印象便映入眼簾。我走在寺院內沒有花多少時間就逛完整座寺院,但我卻在寺院內停留許久,或許是當天太陽太大,讓我有些懶洋洋的,又或許是法起寺獨特的寂靜魅力,讓我貪婪的想擁有更多。擦擦額頭上滴下來的汗水,大口呼吸著,我輕閉雙眼,靜靜的感受這難得的寧靜世界,這一刻起,法起寺便成為我在奈良最想要與人分享的私房景點。

至於夢殿東邊的中宮寺,則珍藏了一尊西元七世紀製的木雕菩薩像「如意輪觀音」。觀音一條腿繞在另一條腿上,一手抬至腮邊,若有所思的樣子,那一抹淺淺的微笑則被國際美術史學者譽為「古典的微笑」,與西方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齊名,堪稱是東方代表的最美麗的微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