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憶舊
北野、松崎到鞍馬地域
這個地方是沒有身分階級拘束的,甚至是很庶民的,而且家家戶戶的建築、餐館等,一切的一切都有些難以捨棄的東西,這也就是京都文化確切的一面。父親似乎特別喜歡這裏的料理。說起來,我還曾經到北野神社附近的幼稚園,在他們的懇親會中演講。中午他們為我叫的便當可口極了,直到現在我還記得。
「郵務士、送貨員,搬來運去十二點,欸咻嗨唷,再加把勁!」
再者,這一帶商店街的蓬勃和物價的低廉都令人印象深刻。衣料、食材、便宜貨到處可見。也是我逛街購物的區域之一。有時找到百貨店裏絕對沒賣的衣料,便為之雀躍不已呢!
據說安良居祭期間,各町内也有鉾車,其陣容之壯盛似乎是現在難以想像的。對此一無所知的我,光是看到現在的祭典便已十分感動。此一平安初期便已存在、用以平鎮疫癘的祭典,仍有人感嘆昔日祭典之盛大非今日所能相比。儘管如此,祭典上的各種表演已經非常豐富了。像是風流傘、安良居舞,雖可看出因種種理由而逐漸出現難以維持、蕭條和不安的窘境,但還是能從中感受到自古流傳、淵源已久的來歷。
門前兩間茶店做的可口「炙餅」,訴說著安良居祭強韌的精神。我也是炙餅的愛好者,大學時代,剛好有個同學住在今宮神社附近,所以有小組討論的時候,總是請她買來炙餅和組員一塊兒分享,一邊說安良居祭的和_圖_書種種故事。中國留學生有時也會參加討論,當我問他們「好不好吃」的時候,不論男生女生都異口同聲的說好吃。附近紫野高中進到府大的一些優秀學生,也有不少來選修國文,我也陶醉在身為教師的幸福當中。
今宮神社的大門前有一戶與父親相交極深的人家。今宮神社的安良居祭以音樂著稱,某天有幸在他們家的介紹之下,有了一次見識的機會。那是四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我記得是因為一位朋友寫了一篇有關文化史的論文〈櫻〉,論文中提到了安良居祭。所以這個祭典除了本身價值之外,也饒富趣味。今宮神社位於紫野,附近還有船岡山的建勳神社,鄰近則有禪剎大德寺。
走出北野神社就是上七軒町地域,這裏有種特別的氣氛。我父親與花街柳巷向來無緣,但是走入這個以茶室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氣氛時,父親難得也會稱讚道:
首先是北野。當然地域的中心是北野神社。以京都的方式來說,就是「北野的天神爺」。宮裏供奉的是菅原道真。由於道真的下場悽慘,百姓畏懼這會為京都招來種種不吉,為了平息道真的怨恨和怒氣,因此才建了北野神社。在古都千年的時光流轉中,對現在的京都來說,北野神社已經是個很重要的神殿了。有像梅花祭或瑞饋祭那樣體貼、帶點幽默的祭事;也有新年開筆活動,以及讓考生求功名等,舉凡小兒、年輕人與「文字」世界相關的種種儀式,都在北野神社舉行。天神爺在京都人的生活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過了二月二十一日東寺市集,緊接著就是二十五日天神爺的市集。規模雖比東寺的稍小一點,但樂趣卻無二致。連宮内後側以前沒有店面的地方,也都逐漸擴大成賣書、人偶或是類似雜貨的老式用品的攤位群。和_圖_書
每年從北野神社的梅林裏採下來的梅子,就由神社的人做成梅子乾或是新年賀歲用的小贈禮。像是大福茶,我家就收過。那是在正月柔和的陽光下,我和父親坐在暖爐旁取暖時收到的贈禮。許多京都人只要一想到用那稍帶鹹味的梅子,泡成香味高雅的茶時,心裏就不知不覺的高興起來。
鞍馬寺供奉的是毘沙門神。我還在教書的那段時間,經常帶著小組學生來此參拜。現在講習到中世的狂言部分時,無論如何都該接觸當時的毘沙門信仰。提到中世,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新古今和歌集》當中那種幽玄、空寂。其實那個時代,庶民的力量正逐漸強大,商業興盛,對於「物質」的執著也越趨明顯。民間對惠美須神和毘沙門神的信仰十分虔誠。京都人經常到鞍馬的毘沙門去參拜、許願。甚至有以此為題材的狂言出現。和_圖_書
再將足跡往外擴展一點。這次從出町柳出發,搭乘京福電鐵往鞍馬的電車,首先在三宅幡下車。這附近神社寺院很多,非常值得走走。我之所以特別喜愛三宅八幡這個地方,是因為此地的「鴿餅」。模樣俐落的鴿子,是用米磨成粉做成兩半合攏的糝粉餅。雖然餅的模樣極其簡單,卻是聞名已久。我父母都非常愛吃。「這種東西真有那麼好吃嗎?」每次去到那附近就會應我要求帶一點回來的研究助理,總是一臉狐疑。可能是正對我的口味吧,其中放了肉桂、呈淡棕色的那種,真是好吃極了。我的研究室裏經常備有用白木片包裝的鴿餅,同事常看準了它特地過來喝茶。
神社的一部分屋頂正由一些工匠修繕。據說他們都是從龜岡那裏來的。眾多工人全都瞇細了眼,揮汗費力的工作著。神社可算是這些丹波地方的人所支撐起來的。四周的景色也頗為雅致,南邊垂直的崖壁下是紙屋川,樹林蒼鬱茂密,樹下涼意沁人,絲毫不覺自己身處都市鬧區中。到了夏天,還可以看到老人鋪了藺草墊,在大樹底下午睡的景象。難道不怕有蟲嗎?旁觀者不禁為之擔心。但是舒適慵懶的睡姿不是一幅悅然的光景。北野神社本身在建築史上就具有許多特色,也聽說過不少故事。這裏與蔬菜有很深的淵源,每當舉辦祭典的時候,蔬菜的豐美也著實令人興奮。以蔬菜自傲的京都有許多愉悅的儀式,都可以窺見古都內心的一面。
直到最近,我難得有機會走訪松崎,一如我的記憶,它絲毫沒變。北山山腳下的那座日蓮宗的寺廟也依然悄然靜寂。
順著北大路通往東前進,彷彿沿著京都外環順著路繞行,不久便來到了賀茂川。走過北m.hetubook.com.com大路橋,再繼續向東行,走過北山像裙襬似的山腳邊,便到了松崎地域。和從前相比,這一帶簡直變化得面貌全非;但還算是令人感恩的改變。松崎大黑天附近還充分保留了街道的樣貌,是我相當喜歡的地區。
從前,在京阪三条的檀王爺(法林寺)那裏也會開市。昔日京都是個悠遊之地,流通物品也都具有深厚的趣味,這讓我更加覺得弘法爺和天神爺應該再接再厲。
「地域」這字眼很有趣,整個地域的居民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產生某些東西。日本各地都有許多「地域」,但我在這裏只以京都的寺廟和神社為中心,來寫一些地域的故事吧!
在這兒感受時代的悠遠、買件好東西,我就心滿意足了。除此之外,也可以買到古書。我大學時代的友人,因為住家離這兒近,所以常常來這裏撿漢書,算是學習先人的智慧吧?
「我覺得這裏比祗園好太多了呢!」
我在松崎大黑天有個懷念的回憶。女專時代,冬季會舉行全校性的馬拉松大賽(當時避忌使用外來語詞,所以稱為「強步大會」,儘管意思根本不相同)。比賽的路徑會經過松崎。這並不是單人競跑賽,而是將各年級分成數個班,集合眾人之力的團體競賽。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入學的我們文科班上,個個精力充沛,其中比較精銳的同學組成A班,這些感情好、有抱負的同學約八人,開始跑遍了京都市内。我忘了松崎大黑天是終點還是中途點,總之對當時的我來說,那是個第一次去到的陌生地方,我跑得氣喘吁吁,儘管如此還是覺得相當有趣,卯足了勁跑步的心情,我到現在還記得。成績發表時,我們文科第十五屆A班是全校第一名。第二年冬天的比賽,是從學校所在的桂區跑和-圖-書到西山,大約是二十到二十四公里的賽程。我們A班以一小時五十三分的成績勇冠全校。因此,後來全國女子專校的馬拉松比賽,也都由我們代表京都府立女專去參加。由於幾乎沒有任何練習,只有每天早上跑兩公里,所以突然跑這麼長的距離,根本算不上什麼光輝的紀錄。可是我們互相鼓勵打氣,一、 二、一、二的跑過我的青春。而冬季耐寒馬拉松與松崎就成了我難忘回憶中的一個小插曲。
接下來再坐上電車繼續往鞍馬前進。坐車逛逛街道也頗有趣味。坐電車通過貴船附近時,彷如還在市內一般的白晝突然漸漸變暗,走進一片濃密的森林和溪流,過了這一段就到達鞍馬。走在街道上,看到這條雖然細窄卻蘊含著某種豐富東西的道路,才猛然想起自古以來,這條路早已是通往京城的重要幹道。這是一條很有價值的道路。尤其越接近鞍馬,簷簷相接的民家氛圍也很棒。雖然房舍稱不上宏偉闊氣,但僻靜而滿懷思古幽情的家宅,棟棟相連,呈現緩緩的傾斜。快到鞍馬寺前的參拜道時,有很多土產店聚集,最好在稍微離遠一點的地方,就先做好心理準備。
聽說,二十一日到東寺擺攤的人,到了二十五日又會到北野去擺。因為攤子是流動的,所以這種事本身就頗富情味。除了東寺之外,北野的市集我也會去逛逛。上次買了一個大型的陶人偶,仔細觀覽了半天,才發現那是個郵務士人偶。看到那溫暖的、柔和的人偶,就讓我想起孩提時代,每每念著兒歌玩跳繩的情節;那首令人懷念的快樂兒歌,也會不知不覺的浮現在腦海中:
然而,不但其他府縣的學生不知道這間鞍馬寺,居然連京都市的學生也有人不曾去過,這令我大感驚訝,於是就帶他們到鞍馬寺進行校外教學,模擬狂言時代人民所做的事。連續兩、三年都開設了這個課程。而從中世至今雖已經過數百年,但我們似乎並未距離他們太遠,這也是京都值得喜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