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中情理
背囊
在人口密集的香港,流行揹背囊,真是一件值得人思考的事情,特別值得我思考,因為:我矮。
「小意思」
中國古代「背包客」——玄奘法師
近年流行稱呼揹着背囊長途旅遊的人為「背包客」(譯自英文backpacker)。其實,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已有一位聞名天下的背包客——玄奘。
玄奘俗名陳煒,自幼愛好佛學,十三歲受度為僧,長大後有感當時佛教各派說法不一,佛經翻譯訛誤甚多,遂決定西行至天竺(即今印度)求法,以梵文經籍來釋惑。他因得不到朝廷允許,於是冒險偷渡出境,隻身前往天竺。玄奘孤身上路,只背着一個竹製行囊,踏過一百一十個國度。在西行路上,他遇到重重困難,例如他曾獲高昌國國王賞識,受到厚待相留,卻以絕食表示前行的決心。玄奘這次西行歷時十七年,最終帶着六百多部經書載譽回國,對佛經研究和佛教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m.hetubook.com.com
早在幾千年前,埃及人已經用上背囊——在開羅博m•hetubook•com.com物館可以看到。中國人很早也用背囊——玄奘法師取西經就用大背囊。研究一下力學,肩背的承受力最強,又能空出兩手,幹更多的事,很好用。但從前用背囊的人,大概都走郊野山路,就是走到城鎮,人不那麼多,前後不會擠滿人,怎麼轉身,也不會碰到別人。
天下事還有無數值得我們關心和思考的,我卻偏偏為這件事思前想後,只因對「顧前唔顧後」的背囊現象,深有所感。
其https://www•hetubook•com•com實,個人揹背囊站着,就等於佔了兩個人的空間。許多人都忘了這個佔空間的問題,現在的人,多是「顧前唔顧後」,背囊又沒有「感覺」,他們可以完全不負責任。
背囊,是怎樣的一種盛器?
最初,有點冷不提防,在人擠的地方,站在人羣中間,突然給人家的背囊朝着頭臉橫掃,差點連眼鏡也摔掉。以後學乖了,總空着一隻手,提高萬二分警覺,凡遇揹背囊的人,又非站在他們附近不可,就會握拳
和-圖-書
伸掌,他們一有異動——轉身背向我,我就用拳用掌,先下手為強,推擋背囊。這樣幹,的確可避過橫掃頭臉之災,但卻弄得自己緊張得很。據說,用背囊背重物,對筋骨最少傷害,又能保持體型正常發展,空出兩手更方便更自由。至於在擠迫人羣中,佔了過多空間,又或無意對矮人如我造成滋擾,卻非推銷背囊的商人,或背囊主人所關心的。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