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玩意裏的人生哲學
飲食裡的人生哲學
樊:您剛才提到,關於食物的文學作品有很多,我們知道梁實秋、特級校對、林文月和杜杜等都是能手,有沒有哪些飲食作家特別吸引您?
樊:煮粥有甚麼技巧?
盧:是。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盧:巧妙在於揀米。現在揀米都很容易,揀日本米或台灣蓬萊米便可,但那時賣的都是本地米,揀好和圖書米後,要混入少許不同的米,洗淨,浸泡一會兒,加點油,令米溫潤些。然後就是火候,從前用瓦煲煮粥,現在都不用瓦煲了,我會用電飯煲煮好再轉別的煲。
樊:轉用瓦煲嗎?
(全書完)
盧:所以不能怪人粗製濫造。現在的東西都用機器製造,廠房租金又貴,因此製造速度要快和_圖_書。雖然時代一直在變,不過有心人還是存在的,關鍵在於人如何在轉變之時,用心對待這些物品。
盧:剛煮的時候要用猛火,讓米在溫潤的環境下「盪漾」一會兒——這是我家傳的方法。母親除了喜歡收集藥單外,她還喜歡看書,《隨園食單》是我小時候看的第一本飲食書籍。後來我很少看飲食文章了,因為大部分都是單純寫飲食。最近我也讀了很多https://www.hetubook.com.com日本廚師看待飲食和烹飪態度的書,他們其實都不是談飲食,而是談面對食物時的人生態度,這對我來說是新的閱讀方法。台灣也有一本《初心》,講述作者最初因為喜歡飲食,而放棄別人認為最好的前途,不唸大學,到巴黎學烹飪。飲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這些作者所寫的都是從飲食通往人生的哲學,令我印象深刻。其實,這一種堅持的人生態度hetubook.com.com,用於任何工作、處事都可以。
樊:這也是「手工業」精神,現在社會要求大量生產,這種手工業精神不斷被侵蝕。我們的制度不容許我們做「手作」,因為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把事情做好。
樊:用猛火嗎?
盧:一定是「道」的境界。「道」從哪裏來?道在心中。除非你沒有那種心思,沒有那種全心全意對待食物的態度……我最近常說,即使多壞的東西,面對着有心人,都和_圖_書給化腐朽為神奇。
樊:或者反過來説,我們必須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才能成為完整的人,否則我們只能成為制度下的一顆棋子。
樊:這其實是「進乎技矣」至於道的境界。
盧:最早影響我的是袁枚的《隨園食單》,母親也看這書。母親講究飲食,我最得她真傳的是煮粥,我煮的粥很有名。
盧:甚至連棋子也不是!棋子都有它的重要性,我怕我們只是一顆微塵,隱沒在大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