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一生承教

作者:小思
一生承教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承教小記 朗朗校歌聲中

承教小記

朗朗校歌聲中

我不知道別的新亞人怎樣想,每一次想到錢唐兩師的逝去,每一次唱起新亞校歌,我就覺得一個時代已經逝去,而我們卻還沒有魄力,承得起前輩傳下來的燈火,不但接不住,甚至不想接住。儘管歌聲嘹亮,也只不過是歌聲而已。
錢先生五十五歲,投奔海隅,從無到有,創立新亞。而我們還未到五十五歲,就已經盤算著該怎樣攜家帶產,怎樣提早退休了。也許,這真是個尊重個人的時代,文化擔子為什麼偏偏要我來挑?跨國文化比單國文化更廣闊。一切考慮,已和_圖_書經完全不同,我們有我們的新擔,另有應走的前路,新亞精神已成為歷史名詞。
也許,有些新亞人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同這擔子應由他們來挑,甚至說擔子裡不是什麼好東西,更有些人對錢唐兩先生不滿。我也相信,擔子裡不盡是好東西,錢唐兩先生不是完人,但我更相信擔子是應該由我們來挑的。
我們這一代,為什麼承不起千斤擔子,接不住傳燈?每一次想起,我就慚愧。前輩生逢亂世,真的手空空無一物,但他們卻以和_圖_書廣大胸襟,懷抱中國文化。他們的情注在中國生命裡。我們呢?幾十 年來這小島上,安頓無憂,成家立業,手中物一天天多起來,名和利一年復一年把人纏得緊。我們擁抱着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的情只為個人牽繫,我們的淚只為個人得失而流。過於珍惜自己,人自然變得老謀深算,再沒有青春氣息。這樣,如何能挑得動千斤擔?如何結得成隊向前行?
忽然,覺得自己挑不動,有愧於心,就在朗朗歌聲中,泣不成聲了。
惘惘中,我想念前輩在亂離https://m.hetubook.com.com中,艱險奮進,困乏多情,義無反顧創校傳業,那是多麼廣大的胸襟,而自己,現在竟然對這下傳的事業,猶豫起來,就更加慌張了。新亞人,該怎麼當?又有多少後來人,當得起?
一九九零年十月十六日
正因為這樣,在朗朗歌聲中,我彷彿看見前輩艱難身影,挑着千斤擔子,用盡青春,在長路上遙望,遙望,後無來者……而我們,沒有把擔子接好,只是低着頭唱着:「手空空,hetubook•com.com無一物……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這怎不叫人慚愧?
錢賓四老師追悼會上,全體唱校歌,唱到「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我已泣不成聲。身旁友人事後輕聲對我說:「錢先生高壽而去,又已立言立德,可算無憾,你何必這樣傷心?」友人一番好意,可是他並不明白,我哭的原因。
什麼是新亞精神?我這個僅僅及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之門的新亞人,其實知得不多。月會上、課堂裡,聽老師講話,看他們行事,桂林街往事實在朦朦朧朧。只隱約中體認他們「亂離https://m.hetubook•com.com中,流浪裡」承擔中國文化的兩肩重擔,悠長歲月過去,不知不覺間,又感到擔子已移到自己肩頭。近幾年來,國事港事,驀然回首,竟然對肩頭重擔生了疑心——為什麼擔子愈來愈重?有不勝負荷之感了。別人也在提出無數問題,對全盤中國文化質疑。我試圖努力追隨人家腳步,反省慎思,可是,往往力不從心,迷亂在紛紜的眾說中。究竟這千斤擔子裡有沒有糟粕?如果有,該由我們這一代來檢拾一番,扔掉它是時候了罷?向前行,前路究竟又是條怎樣子的路?一切疑惑,驟然升起,就只覺神思惘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