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衣冠
「憑不厭乎求索」的……
我想,電視有它的好處,但它並不等於一切,有些東西,例如人的交往,較高層次的精神領域拓展、思維方法的訓練、文學韻致的聯想……恐怕都不能光坐在電視機前得到。看書,也不等於一切,但卻是與「人」,心接心的交往方法。那些人,可能是兩千年前,滿懷悲苦的屈原,可能是今天,在天涯一角的留學生,我們都可以通過文字,認識、了解他們。文學作品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溝通作用。
現在,和_圖_書沒有人燒書禁書,但為什麼,提起文學時,我竟在課室中,如斯的寂寞?年輕人的感情該最易觸動,為什麼在文學領域裡,他們會這樣退卻?
最近,課堂上,隱約地我又再看到那閃閃的眼神光輝了。盼望它們會愈來愈顯明,那是我三年來,不厭求索的閃閃光輝。
一九七七年五月十五日
有時候,我會感到很寂寞!m•hetubook.com.com別誤會,不是十七歲,或者七十歲的那種寂寞,而是——站在課室裡,講文學作品時,感到的一 股冷寂。
不過是幾年前的事罷了!只要在課室裡,說到文學,那怕是一首詩、一闋詞,待講得沉醉當兒,一瞥間,總接到從不同座位上發出來的共鳴信息,是閃閃眼神的光輝,毫無保留地投射過來,師生便一起融和在詩詞境界裡。記得清楚:那有艷陽的早晨,一陣風來,吹和圖書得木棉絮漫天飄飛,師生都呆住了,凝睇着那從未見過的奇景。然後,當目光由窗外轉回來,幾乎同時,大家脫口說:「未若柳絮因風起」。也記取:講李後主詞,我不逐字逐句解說,就整闋詞化成李後主內心獨白,說罷了,學生站起來分析作品,是多麼的透徹。當然,不會忘掉,師生合力搞完全沒有競爭成份的朗誦會,碧彰唸揚州慢最神似,少萍唱李後主詞最有韻味,燕玲唱昭君出塞最感人。溫暖來自學生一https://www•hetubook•com.com個眼神、一句笑語裡,真不會冷寂。還有,學生看課外書多,一本本讀書報告,寫來不為了交功課,而是要跟我討論,甚至爭論某作品的好壞。課堂上,說起來,更會七嘴八舌,成熟的、稚嫩的,有什麼關係呢?他們看過,他們敢說。真不會冷寂。
日子飛快過去,那滿是電波的魔術箱——電視機,近乎強橫地入侵了我們的生活。據說,我們已經進入「電視的一代」了。人們不再從抽象的文字,吸取知識;不必運用想和_圖_書像,實際景象和粗疏語言,可以交代一切;甚至,人們不再從父母、朋友的接觸中,學習感情交流,人際相處。一天幾小時,好好歹歹對着個十來二十吋的電波箱子,不知不覺吸收另一種「營養」,慢慢變成「電視人」——冷媒介催生出來的人類。我常常希望這不是真的,杜魯福《烈火》的預言不要應驗。雖然,杜魯福安慰我們,燒書禁書之後,還有許多死心不息的「書人」,但想想,當人們都不再看文學作品的時候,「書人」是多麼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