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

作者:達琳.史威勒 羅恩.史托伯格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chapter 4 陪孩子一起走過成長階段 孩子須經歷不同階段的挑戰

chapter 4 陪孩子一起走過成長階段

接受挑戰、不斷練習的孩子更茁壯!

我曾訪談過一位帶孩子去做「過動症」評估的母親,她擔心兒子缺乏責任感,例如在上學和清掃自己房間這幾方面。當時她填了一份我設計的問卷,並說:「我擔心對孩子的提醒,都被他當成耳邊風。在不需別人幫忙的時候,他也會請人幫忙,自己根本沒盡全力。如果事情做完了,那是因為別人叫他去做,他才會動手。」最後,她又補了一句:「我不知道該怎麼幫他,讓他獨立學習。」
這些話聽起來都像是父母的合理擔憂;但在這個例子中,這位母親的兒子才剛滿六歲,正要上小學一年級。
——羅恩博士

身為心理學家,我們很高興跟為孩子著想、願意幫助孩子達成夢想的父母合作。但有時我們不得不提醒他們,要注意孩子在該年齡所應有的正常發育情況,例如,當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比同齡孩子更成熟、更有洞察力時。
前例中曾提到小學一年級生會做很多事清,但他可能沒辦法照著大人所想,「盡全力去做每件事」。自我激勵或獨立行事,不是六歲孩子的成長指標,雖然我們希望這是個別案例,不過,很抱歉,並不是。
父母承受著孩子必須得到一切優勢的所有外界壓力,但他們通常不了解孩子在該年齡所應有的典型行為。而且,大多數父母並不確定自己該對孩子有多少期待,如此一來,便覺得讓孩子領先總比落後來得保險。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容易將孩子逼得太緊的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給得太多、逼得太緊,會讓孩子錯失寶貴的人生經驗!本書前三章討論過這些讓父母忍不住去拯救孩子的陷阱,本章將提供一些簡單的指導方針,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讓父母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望。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先導入發展階段的基礎理論。

孩子須經歷不同階段的挑戰


第一階段
大多數人會發現,所謂的「自我認同」和「世界觀」,在成年後也一直在改變,青少年不見得要在二十歲前就了解自己是誰,才算得上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核心價值和信仰,才能自信地度過青春期。
——達琳博士
學齡前兒童期
嬰兒期
孩子在小學低、中年級就開始學習如何在班級中(固定行程)或是在操場上(非固定行程)結交朋友,以及維持朋友關係。這個階段的成功,會讓孩子更有使命感和自尊心,反之,則可能導致孩子有自卑感。
感覺動作期

想想你在這個年齡時所面臨的各項「身分認同」,有時你極有信心,有時卻覺得混淆。不過,既然這階段的目標是讓青少年發展身分認同,便很難符合父母的期待。但即便如此,也不必擔心,因為這都是正常的。發展出健全身分認同的青少年更容易忠於自我;反之,則會導致角色混淆及自我認同薄弱。
舉個例子來說,第一次和保姆相處,或是決定上學的第一天要跟誰一起吃午餐,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感。而體驗後的結果,可能是需要多一點練習,也可能感覺良好。孩子不需要在第一次挑戰時,就熟悉這些技巧,他們會有多年的練習機會來熟悉這些技巧。一次搞砸了,孩子會找出新的方法,下次再試。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和做人處事的方法,是從他們處理這些經驗的能力和處理每個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而得來。如果孩子面對挑戰有正面的經驗與學習機會,在他們踏入下一個階段時,會對自己的技能相當有信心;如果孩子無法掌握這些挑戰,他們將處於劣勢,不只沒自信,還可能對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狀況有著錯誤認識。孩子可能在生理上一直成長,但是在社交或情感方面,卻可能沒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

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有許多心理學家在研究這個題目,其中還包含一些著名且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例如,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馬斯洛(Maslow)、艾瑞克森(Erik Erikson)、馬勒(Margaret Mahler)與皮亞傑(Jean Piaget)等,都致力於自己的發展理論。儘管他們的觀點不盡相同,卻都同意成長具有可預測的順序。

第六階段
現在,他們可以和兒子談論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罵髒話?為什麼大人不讓他們這麼做以及他之後會怎麼做?如果他們的孩子決定和同學一樣,在大人面前罵髒話,他便會體驗到自然的後果;希望孩子了解這個後果,並將這些後果當成是與父母討論後的結果。這是個很好的學習經驗!讓孩子避開任何父母認為不適合的經驗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並不能幫助孩子學習。
第二階段約從兩歲到七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語言,與他人積極溝通。你會發現人們告訴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用你的話說。」因為孩子不只要學習增加自己的詞彙量,還要更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此外,他們也要學習計數和分類。
認知發展的重點,是透過經驗、練習來學習。整個童年會面臨無數的發展里程碑,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是掙扎著面對這些挑戰,但是,他們自然地掌握了進步所需要的技巧。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認知發展能有多一點了解,便可理解孩子的掙扎是很自然的。應該支持孩子學習,而不要代替孩子學習是很重要的,要有耐心!
通常指六歲到十二歲。此階段的基本衝突是「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其重要的挑戰與機會主要發生在學校。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上的要求m.hetubook.com.com,而且和許多孩子一起擁有固定行程或非固定行程,這也讓他們面臨更多人際社交上的挑戰。
第五階段
艾瑞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在兒童心理學界最被廣泛接受,其理論包含了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成長階段所體驗的人際社交挑戰。如果他們能體驗這些挑戰、找出該怎麼做,就能變得更加成熟。其中的關鍵就如同其他理論所討論的:孩子必須體驗這些挑戰。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最著名的發展理論,在於道德發展領域。他與艾瑞克森和皮亞傑不同,他的理論重點不在於個人的年齡,而在於需求與動機。其著名的研究重點是,個人面對一連串道德困境時,會如何反應。

這個階段是避罰服從,從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學生身上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他們還不會考慮到別人的需要或感受。相反地,他們會因為權威人士(父母、老師)的規定,而遵守規則。從孩子的觀點來看,如果他們因為某種行為而受罰的話,這項行為便算是違反道德。
這個階段由自我功利驅使。此時,孩子開始了解別人和他們一樣有需求。此外,孩子知道獲得自己所求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給他人他們所想要的東西。雖然孩子還是從行為正確與否的後果來做決定,但是,他們會開始思考如何從別人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禮尚往來」常用來比喻這個階段孩子的行動。
這個階段,孩子的思考是具體的,還不具有抽象概念。他們相當自我中心,認為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用同樣的觀點來看世界。此外,他們也開始學習用過去的經驗思考未來。
皮亞傑的理論指出,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以數年為一個階段。換句話說,所謂孩子能力養成的「正常」時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帶。此外,孩子發展這些技巧是漸進式的,不是一蹴可幾。也就是說,孩子的發展有可能看起來不平衡,讓父母覺得混淆,例如,孩子在某個情況下做了正確的選擇,但其他情況卻沒做好,看起來就像是孩子粗心大意,但其實只是孩子的新技巧不夠熟練,沒辦法每次都做得好罷了。
通常指出生到十八個月。此階段的基本衝突被稱為「信任與不信任」。
我們都知道,有些時候無法讓幼兒自行做完所有事情。但在這個階段為幼兒做些事情是正常的,對他的發展並不會有影響。只有父母在大多時候幫幼兒做完所有事情,而不讓他養成獨立自主感,才會造成問題。

理論1/兒童的社交發展


身為心理學家,我們認為發展階段理論對我們在與兒童及其家庭合作的各方面,都起了引導效用。孩子的成長發展是可以預期的!了解這一點,非常關鍵。我們必須考量與孩子相關的各個方面,例如,社交、感情、認知、教育、體能的發展,才能推薦適合孩子成長階段的干預、引導方式。有時介入的方法是按照孩子「典型」的發展,有時則按照比預期還要晚發展的技能而設計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孩子是否準備就緒,是驅動因素;也就是說,要等孩子的某項能力發展到某個程度才能介入。

理論2/兒童的認知發展

第一期:道德成規前期

這個階段傾向尋求認可,從典型的青少年,包含國、高中學生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會仔細了解社會期望,並以行動來驗證是否符合道德。即使行為沒有得到明顯的後果,他們也會接受社會規範。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注重維持人際關係、贏得他人信任,與建立人際關係的忠誠度。
青少年在此階段培養自己的時尚感、對音樂的興趣與世界觀,都是相當健康的。他們也會注意到別人是怎麼回應自己的行動,再決定採取相對應的行動。
雖然早期讓孩子接觸文字是很好的,但卻不能逼著孩子認字、和圖書閱讀。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比同一時間學習閱讀的同儕進度慢一點時,就會焦慮不安。於是,他們提醒父母,有些孩子只是較早準備好學習認字,而這樣的差異在小學二年級後就會減少。
通常指十八個月到三歲。此階段的基本衝突是「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因為幼兒正努力地培養獨立感,以及對環境和身體的控制。其典型成長步驟是如廁訓練,可讓幼兒體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培養獨立。
大多數的發展理論階段包括整個人生,而不只是兒童時期。我們在本章中選了三個最知名的現代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研究理論來作討論。
具體運思期
基本上,若問人們在一些特別困難的情況下,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並沒有正確解答,所以,在知道某事是違法或有違道德時,他會問:如果沒有錢的話,是否會偷食物來養活家人?根據各年齡層受訪者的數百個回答,他將道德推理依序分為三期六階段。他對於人們有何反應並不感興趣,最想知道的,是人們會如何解決困境。
此外,老師們還說,按部就班學閱讀的孩子,其閱讀理解力比起那些被迫學習不合年齡教材的孩子要來得好。本書的第二章也告訴我們,焦急的父母往往會急著插手拯救孩子,孩子便無須承擔責任——即使他們其實有能力自行處理。雖然現代父母的出發點是好意,但是,保護孩子不受到自然成長的挑戰,最後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數個月後,這對父母對我說:「我們認為她突然開竅了,現在閱讀對她完全不是問題。」

通常指十二歲到十八歲。不過,根據大腦的實際成長,現代的青春期(青少年期)已經延伸到二十歲出頭。此階段的基本衝突是「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這主要和同儕關係與自我意識有關。如果青少年覺得好玩或有趣的話,可能會嘗試不同的打扮或行為。
最後階段大約從十一、二歲開始,其重點是邏輯、推理和抽象思考的增加。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開始運用數學和科學概念來對假設性的情況做出決定,解決問題的技巧也變得更進步,例如,規劃、排定優先次序等,也會考慮到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這讓他們可以利用之前的行動結果來預測未來的行為後果。此時,孩子的思考發展有顯著的進步,適合給他們機會練習犯錯,並學習如何修正錯誤。
青春期(青少年期)
孩子的認知能力循序發展
雖然皮亞傑和艾瑞克森都認為,兒童是根據經驗來建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不過,他將孩子的思考變化當作是正在發育、進步。皮亞傑提出,孩子主要靠自己學習,不讓父母和長輩們干預。他還發現,孩子內在便有學習動機,不須長輩們獎勵才去學習。

教養idea/支持孩子的認知發展

感覺運動發展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自行探索環境。要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透過觸摸、品嚐、嗅聞他們手邊可以碰到的東西來學習的。父母應注意潛在的安全問題,例如,孩子會不會拿到清潔用品或插座,是不是在一些可能會受傷的地方玩耍?只要沒什麼安全問題,父母都可以開心地看著孩子探索四周的世界。

前運思發展

學前幼兒的目標是語言技巧的進步,以及試著用一個具體的方式來組織他們的世界。父母應照著孩子的年齡發展來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例如,這個年齡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還非常不成熟,父母要幫助孩子,利用新學到的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雖然父母不該直接為孩子說話,但直接指導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具體運思發展

此階段(小學中、高年級至中學)的孩子忙於具體運思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為成熟,應該鼓勵他們承擔更多責任。

這個時期適合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並體驗其後果,因為這些後果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大。而且,這麼做可以讓這些「練習歲月」變得更精彩。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做批判性思考,父母應鼓勵他使用這項技巧,例如,問他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不論他們的回答如何,都要帶著愉快的心情去討論。所提的問題內容不拘,像是岩石是怎樣出現在山上的或是你和朋友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但是,切記,不要批評他們的思考方式!因為這可能會讓孩子不願再與你討論他們的想法。

形式運思發展

青少年可以吸收大量的資訊,再選擇其中最重要的訊息來做決定,也可以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因此,父母可合理地期待家中青少年使用這些能力。他們可以思考全球性問題,父母可傾聽孩子對於社會事件的看法,但記得要採取客觀、開放的態度。

讓孩子說話的關鍵,是當個好聽眾。而且,「傾聽」這樣的方式,便是透過生活中的形式運作,幫助孩子認知發展。

和*圖*書
第二階段

通常指三歲到五、六歲。此階段的基本衝突是「主動與內疚」,因為孩子開始主動、渴望探險,並透過操作身邊的事物來改變環境。例如,在玩耍時,孩子便有機會練習上述的心理發展:他會不會主動找其他人一起玩?還是等其他孩子的反應,才決定之後怎麼做?他是否會分享玩具?還是會拿著玩具走開,讓別人沒辦法玩到?
正如在第三章所討論的,這一代孩子所面臨的挑戰,是父母從各方面干擾他們遊戲,告訴他們該如何解決問題,甚至在必要時為孩子說話。這樣的過度干預或「控制」,限制了孩子自。行面對挑戰的能力,讓他們無法從中學習,便沒有機會進步,更不會有主動嘗試新事物的信心

第二期:道德循規期


第三期:道德自律期

這是建立社會約束的階段,要了解每個人都有其意見和價值觀。這個階段的思考、推理水準,通常要到上大學的年紀才有,他們會視法律為有用的社會契約,但不是剛硬不變的。法律代表了社會秩序,但不是絕對的道德立場;法律應根據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而改變。第四和第五階段是大多數人所能達到的道德發展最高程度。
以下是艾瑞克森心理發展階段的簡短介紹,可以從中看到大多數孩子的自然發展:
我告訴這對父母,他們女兒班上可能有幾個孩子的閱讀能力超前,不過,這無須擔心,他們的女兒會以自己的步調來學習這些早期的閱讀技巧。如果年底時,情況沒改善,或是停滯不前,我請這對父母再與我聯絡。
學齡兒童期

前運思期
——羅恩博士
這個階段開始能判斷是非。此時的青少年會以他人意見為主,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並以全體的行動來做決定。這種傾向,一般發生在高中和青年時期。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他們遇過最複雜的道德發展階段,因為青少年和青年理解法律規範的必要,認為法律有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即使他們不認同某條法律,也明白違法是不符道德的。他們認為社會規範沒有彈性,但他們往往沒發現,規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

一階段是從出生到兩歲。孩子在這個階段是透過感覺和動作來學習,其顯著發展是孩子會學習到自己與別人和四周物體是個別獨立存在的。例如,孩子會了解即使看不到物體,物體還是存在的。這意味著,即使父母離開房間,孩子https://m.hetubook.com.com也明白他們仍然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會學到自己可以改變四周的環境和事物。例如,六個月大的孩子想要某個玩具,他可能會爬著或是哭著要拿到它。每次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便會讓他增強信心,再次嘗試。
孩子面臨一些社交上的矛盾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大人也一樣會有,他們可藉此機會學習因應社交上的變化,在錯誤中成長、進步,慢慢地學會這些技能。
第三階段是從七歲到十一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也可以關注除了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他們開始用更具邏輯的方式來思考,對心理活動(例如,假設性問題)的理解力也更佳。他們不像上一階段那麼自我中心,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變得更理性,不過,還是只能具體思考。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在提供獨立機會和自行思考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我們要再次強調,心理發展最重要又普遍的因素是,孩子必須經歷每一階段的挑戰,即使父母看著孩子掙扎,心裡會難受,也要讓他們練習。父母要忍住想拯救、逼迫、過度控制和直接干預孩子的陷阱。
正如第一章所提及的,我們這一代求好心切的父母陷入了壓力陷阱,將孩子逼得太緊、太快。而這方面的一個具體例子,是父母期望孩子更早開始認字、閱讀。
一位五歲男孩的母親跟我聊到,有其他大人要求她兒子對自己所做的事道歉,讓他非常抗拒。她對此事相當擔心,擔心孩子不在意別人的感受。我跟她說,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這是很常見的,大多數的五歲孩子並不知道要考慮別人的想法。因此,如果有人要他們說「對不起」,他們會認為這等於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應該覺得羞恥和焦慮。現階段他們還不明白,說對不起,其實只是要讓對方覺得好受一點。
這個基本階段圍繞著嬰兒的基本需求來發展,因為嬰兒完全依賴照顧者提供食物、照顧和親情,如果照顧者很可靠,嬰兒便可成功建立信任;如果照顧者不一致,或是沒有提供情感連結,便可能造成嬰兒不信任感加深。如果嬰兒在這個階段有正面的體驗,長大後會更容易信任他人。
一對父母希望我幫他們的六歲女兒做閱讀評鑑,他們說:「她被分到班上比較不好的閱讀組,這似乎讓她遠遠落後於其他孩子。」但評鑑結果顯示,這女孩的閱讀能力完全沒問題。
許多朋友的孩子在新的社交環境似乎比較自在,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曾交到許多朋友,但如果是不懂交友技巧的孩子,便會表現得更加焦慮。
一對參與諮商的父母非常擔心,因為他們的兒子說,許多朋友在學校罵髒話。他們便告訴兒子,在學校要與哪些朋友在一起。而且,他們認為兒子最好連課後都不要和那些孩子一起玩。


以下是皮亞傑理論的四個階段:
幼兒期
如果孩子不被允許犯錯,就沒辦法學會這些技能。屆時,對父母來說,看著自己的孩子經歷社交上的矛盾,便是件痛苦的事,而這也會讓「出手拯救孩子」這個陷阱更充滿吸引力。
對父母而言,這可能是個艱難的階段,因為孩子開始了解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但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卻與父母或其他人不同。因此,父母若想讓孩子面對問題,便要幫助他們了解他人的觀點。至於如何引導孩子,本章結尾會提供一些技巧。
這是建立理想或普遍道德的階段,須有強大的內在良知和意願,才不會因為更大的利益而違背自己的道德原則,所以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而被認為是「假想」階段。這個階段並不需要法律或規範,因為每個人都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實際上,當今社會的許多人都沒辦法達到這個道德程度,所以如果只依賴這種先進的道德推理方式,是不安全的。
——達琳博士https://www.hetubook.com.com
聽了這些話之後,我告訴這對父母兩件事:首先,這個年齡的孩子試著罵髒話是正常的。第二,當孩子告訴父母同學罵髒話這件事時,父母可以陪著他進一步討論,而非迴避,或是讓孩子獨自揣摩髒話這件事。
形式運思期
第三階段

理論3/兒童的道德發展

另一個眾所接受且廣為流傳的認知發展理論,是由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為孩子的思考方式會隨著年齡進步。理論中指出,孩子成長會經歷四個階段;在這些階段中,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會逐漸發生變化。皮亞傑將孩子比喻為小小科學家,正在探索著他們周圍的世界。
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及,兒童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進度;而且,每個階段還有一些需要學習的特定技能,這些技能在到達該階段之前是不可能學得到的。

跟孩子聊聊全新的體驗

這個階段,可以看到幼兒每天都在爭取獨立,他可能突然不喜歡某種食物,或是不想午睡,甚至可能想自己走樓梯,或自己坐上汽車安全座椅,不讓大人引導。如果幼兒沒辦法開始自己做些事情,他們可能會覺得羞怯,並懷疑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
當你讀過艾瑞克森與皮亞傑的理論時,便會發現其階段與科爾伯格的理論相當一致。你可以看到孩子需要在情感上、認知上準備好,才有辦法處理每個階段所面臨的道德困境。

第四階段
以下是科爾伯格理論的一期六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變得更有自信,可以主動發起活動,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孩子成功主導活動,會更有掌控欲與自信。相反地,孩子的控制權過大或過小,都可能受到他人反對,而讓他們產生內疚感。他們不懂為什麼自己試圖控制,卻不被別人接受?他們會覺得難受,或在失敗時感到內疚,必須透過練習,才能學會如何成功地主導。

教養idea/支持孩子的社交發展

根據艾瑞克森的理論所說,孩子需要透過一連串的社交挑戰,才能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

嬰兒期

嬰兒的挑戰是和照顧者作連結。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以愛心、細、去照料孩子。將孩子和父母間的安全感連結建立起來,便可成為日後孩子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幼兒期

孩子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挑戰,是了解離開父母身邊是沒關係的。父母應該與孩子偶爾分離,之後再跟孩子表示自己對於他回家感到多麼開心。這類積極的經驗,將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學齡兒童期

此階段的挑戰,是在少數的非固定行程冖下課、放學後一中交到朋友、維持朋友關係。父母應該安心地讓孩子練習與自己分離,例如,學校操場等地方是安全的,老師等照顧人員不會離得太遠,可以和孩子短暫分離。

如果孩子正面臨社交上的挑戰(例如,遊戲不公平,或是你的孩子被排擠在外),盡量不要透過與學校溝通來解決問題。不過,若關係到孩子的安全,就另當別論。相反地,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討論,找個方法讓他和好朋友或兄弟姊妹練習第二天到學校時可以怎麼做。

青春期

青春期的目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父母可以期待孩子在髮型、服裝和世界觀上有些新的體驗。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就可以支持孩子的獨特性與獨立性,不要試著控制孩子表達自我的方式。若孩子在家中有點小叛逆,也不需要太慌張,反而應該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例如,吸毒或暴力行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