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3 回顧——以積極方式養育孩子
積極的教養策略,數百個家庭見證!
最後一章,我們總結、整合在每一章中所列出的方法與建議,提供讀者作為簡單的參考。以下是我們二十年來與數百個家庭諮商所發現最有效的策略:
5讓孩子知道耕耘才有收穫
事實上,面對挑戰努力掙扎、學會如何克服或妥協的孩子,比一帆風順的孩子更能發展出好的生活技巧與應變能力。因此,應該多注意孩子的努力,不能只看結果。
這是一部融合幾十年來與許多父母合作成果的作品,希望書中有關常見教養陷阱的解說對你起到作用;而一些具體的建議,也可以讓你幫助孩子達成目標,引導他們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
1讓孩子有機會面對挑戰
*不要買一些孩子在商店裡一看到就引起興趣的東西,這麼做,會強化即時滿足模式。
*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你有所請求時,要常常讓他們等待,例如,要東西吃、洗某件衣服、開車載他們一程等等。幼兒等待點心或電視節目,可以等上三和_圖_書十秒至兩分鐘;青少年的話,你要讓他們等待多久都行。
就如同本書所深入討論的,科技進步與來自父母的壓力,只會加劇即時滿足的需求;再說,這一世代所享有的便利性,也是相當吸引人的。這些都讓父母很容易去拯救孩子,不讓孩子有沮喪的時刻。
即時滿足的世代被期待事物方便、快速的想法給淹沒。雖然科技強化了即時滿足文化,但父母還是可以克服這一點。
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等待。一個人等待時,可以仔細考量自己的行動、觀察環境、為他人著想;而這也給了孩子思考的機會。
孩子可透過做家務、省錢、在家做些額外的工作、在課業上多花心力、表現出生活上的進步等方式來賺錢。重點是,經過努力所獲得的事物,比起無緣無故就得到的要有意義得多。
4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
如果希望兒童或青少年不論在工作場合或是社會上都能為人著想、m.hetubook.com.com做事周到的話,就需要讓他們了解周圍的人。
舉凡生日、節日或其他特殊場合等,都有機會給孩子一些禮物;但或許你能給孩子的最佳禮物,是讓他們訂下計畫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特別事物。
這一世代的兒童與青少年有很多事物都是手到擒來,很容易就習慣不勞而獲。而對於事情不如預期,他們的挫折忍受度可說是非常低。
我們相信耕耘比不勞而獲更加重要。即使是幼兒,也能教他們以幫忙來獲取想要的東西。有時將這些「東西」(例如,玩具、電玩遊戲、衣服、智慧型手機)當作目標的話,會相當有效。你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幫他找出達到目標的方法,或請他展示為了達到目標所訂下的計畫。
3讓孩子意識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
父母往往將目光放在評量結果,因為可以具體量化,也容易成為話題。但孩子為了實現目標所做的努力、規劃,才讓他們有機會練習本書中所討論的m.hetubook.com.com技巧,而這正是本書的核、價值。
想想青少年所說的兩句話之間的差異:「媽,我需要妳今天晚上載我去逸喬家。」與「媽,妳今天晚上有空載我去逸喬家嗎?」如果媽媽告訴青少年她另有計畫,沒辦法載他,上例的第一個青少年可能會生氣,說不定還會感到沮喪;而第二位青少年或許會試著和媽媽一起解決問題。第二位青少年除了考慮自己的情況,也會考慮到媽媽的情況,這就是成為家庭一分子的重點。
這一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就倍感壓力,因為家庭、學生、球員間時常會有比較,重點都放在可量化的事物上,例如,成績、獎杯、獎項,而不是放在孩子為達到目標所做的努力上。
許多孩子連多等幾秒鐘都會感到焦躁,如果讓等待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便可建立其個人特質,甚至加以利用這些特質;如果孩子不懂得等待,缺乏那些個人特質,當他們從青少年過渡至成年期的世界時,便會感到相當困難。所以,越早
和圖書
讓孩子開始學習等待越好。下列幾個簡單的方式可引導孩子等待:本書針對各式各樣的教養問題提供具體的策略,希望你能找到適合自家的。
父母經常跟我們提到,他們為這一代的挑戰感到憂心,也常因為不知該怎麼辦而苦惱。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幾乎是建議他們將「等待」一事融入日常經驗中。因為我們的文化習了速的步伐,得靠著父母提供日常生活的機會,來支持孩子學會等待。
*孩子有額外想要的東西,得讓他們經過努力才能得到。他們可以為了這項東西工作賺錢,或努力得到「點數」來換取。
事實上,我們也喜歡現代生活的便利性。不過,為了讓兒童與青少年獲得面對成年挑戰時所需要的經驗,孩子在童年時就該體驗這些挑戰。希望父母重新思考他們看待孩子面對考驗、磨難的方式;也請父母將這些磨練視為機會,讓孩子從中練習日後將終生受用的技能,並為孩子犯錯感到高興;在看著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時,也更進一步了解孩子。
這一世代和-圖-書的生活比以往更容易。人們得到東西的速度更快;解決問題時,可以得到更多幫助,因此,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起過去幾代少有不便或挑戰。雖然這聽起來很不錯,但也意味著他們錯過了這些挑戰,錯過練習解決問題和建立自信經驗的相關機會。因為孩子「被教導不用思考」,所以他們進入成人期的準備完全不足!
*每當孩子需要等待某樣東西時,盡量抵制想利用電子產品來安撫孩子的誘惑。在孩子等待時,讓他自己找出打發時間的方法。
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孩子則需要經過學習和練習。而教導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這也意味在孩子做決定時,要考慮到所有家人。
我們所採訪的老師、教育人員、教練等,都認為社交能力、了解他人,以及其他「人際交往能力」,是他們認為成功的學生、運動員、青年所應具備的特質。要有極佳的社交技巧,就得了解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