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晚鳴軒愛讀詩

作者:葉慶炳
晚鳴軒愛讀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百馬飲一泉

百馬飲一泉

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駕駛人和行人才能人人遵守交通規則?
百馬飲一泉,一馬爭上游。
一馬噴成泥,百馬飲濁流。
上有滄浪客,對之空歎息。
自顧纓上塵,裴回終日夕。
爲問泉上翁:何時見沙石?
  ——李益飲馬歌.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二
飲馬歌的前四句說了一個害羣之馬的故事,但是整首飲馬歌的故事尚未結束。詩的後六句,就接着寫一位滄浪客目擊那匹害羣之馬的惡劣行徑後的反應。當然,我先得把「滄浪客」這個名稱解釋一番。滄浪是水名。在孟子離婁篇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個童子在河邊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聖人聽了,就對身邊的門徒們說:「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纓,冠系也,就是繫帽子的帶子。你看,孔聖人是最懂得利用機會教育的,不是嗎?明白了這段故事,詩的後六句就一目了然了。「上有滄浪客,對之空歎息」,爲什麽?因爲這位滄浪客想洗帽帶,可是水這般渾濁,洗足還差不多;洗帽帶?那不是越洗越骯髒?他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對着一川濁流歎息不已。他「自顧纓上塵」,帽帶實在髒了,非洗不可。但是泉水始終渾濁不堪,他只好等待復等待。「裴回終日夕」,可見他等待之久。「裴回」,一般寫作「徘徊」。最後,滄浪客終於忍耐不住m.hetubook.com.com,他問另一位泉上翁:「何時見沙石?」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就表示泉水又十分清澈了。整首詩就以「何時見沙石」一句問話結束,沒有再寫下去。於是,這句問話就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記憶中,够讀者想了又想。事實上,這個問題泉上翁也答不出來,他還不是像滄浪客一樣在期盼泉水早日清澈見底?但是要泉水清澈見底,先要沒有「爭上游」把泉水「噴成泥」的害羣之馬。誰有把握使害羣之馬從馬羣中消失?沒有把握,誰又能回答「何時見沙石」這個問題?作者沒有讓泉上翁回答,正是作者的聰明處,也是作者的無奈處。等會兒本文結束時我得學他半招。
什麼時候癮君子才能人人不在公共場所製造空氣污染?
人類社會,害羣之馬有多少?這恐怕得採用電腦作業才能獲得答案,單憑人腦是計算不出來的。我這裏且不說歷史上的暴君、奸相、軍閥、巨盜,那些超級害羣之馬爲人類帶來的災禍,使千百年後的我們知道了都爲之心驚膽戰,連睡覺都會做惡夢。還是找一些小小的害羣之馬來談談吧。購票上車要排隊,這是現代國民應有的習慣;但是偏有些人自視高人一等,不肯排隊。就因爲有些人不肯排隊,使整個秩序大亂。臺北市李市長上任不久,特地爲此倡導排隊運動,並且一再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各處巡視勸導。這事說起來實在難爲情,更難爲情的是無論市長先生如何熱心倡導,不排隊的市民還是不排隊。在有人維持秩序的地方他們不得不勉强排隊,在沒有人維持秩序的地方他們依然高人一等和_圖_書,爭先恐後。這些市民的行爲,豈非和李益這首詩中那匹害羣之馬如出一轍?不是我掃市長先生的興,對付這類市民,光憑勸導是難以徹底奏效的,除非講科學家發明一種一插隊就立刻肚子痛的「排隊皮鞋」免費供他們穿著,此外別無良策。再如,有許多公共場所爲了維護空氣清潔,都設有顯著的「禁止吸煙」或「請勿吸煙」標示。可是就有人相應不理,在那裏吞雲吐霧如故。公共場所的空氣因而污濁不堪,害得許多在場的同胞受罪。這種缺乏公德心的癮君子也是害羣之馬。對付這種人,以文字標示來禁止或勸阻吸煙都無效,也得請科學家發明一種「吸煙頭痛儀」安裝在公共場所,使誰吸煙就誰頭痛,才能奏功。再如,駕車要遵守交通規則,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不但爲了他人安全,也是爲了自身安全。但偏有些駕駛人駕起車來比誰都神氣,橫衝直闖,忽左忽右,簡直隨心所欲。馬路彷彿是他們家的私產。許多血淋淋的車禍,都是這些人造成。這些人也是害羣之馬。白紙黑字的交通規則管不住他們。在他們眼中,交通規則無異包燒餅油條用過的舊報紙,不值一顧。要使他們安安份份駕車,如果不能派給他們每人一位交通警員隨身「侍候」(交警薪津應由駕駛人自行支付,不能浪費納稅人的辛苦錢),那也只有請科學家發明一種一違規就漏氣的「安全輪胎」替他們的車子免費安裝,除此之外,也是別無良策。像這種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害羣之馬,要說一時也說不完。你別看這些都是小小的害羣之馬,輕則擾亂社會秩序,重則危害大衆生https://www•hetubook•com•com命,殊不能等閒視之。
我在臺北市已住了三十多年。據我的經驗,無論教育或法律,似乎都沒有力量使日常生活中的害羣之馬不再害羣。至於什麼「運動」,什麼「週」,無非是官樣文章,應景而已。等到「運動」結束,「週」一過去,害羣之馬害羣如故。因此,李益這首飲馬歌,眞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假使我是這首詩中的馬,準是「百馬飲濁流」中的一匹。假使我是這首詩中的人,那就是只會「對之空歎息」的滄浪客。我也想問問泉上翁:「何時見沙石?」但我既不是這首詩中的馬,也不是這首詩中的人,我是現時代的臺北市民。因此我要問的是:
這首飲馬詩的前四句爲一段,後六句又是一段。前四句說了一個有關一羣馬的故事:有一百匹馬共飲一處泉水。但另外一匹馬却偏要跑到上游去飲水,飲畢又把上游清澈的泉水弄得一片渾濁。於是,在下游的一百匹馬就只好飲渾水了。看了這個故事,相信你立卽會想到一句成語:害羣之馬。那匹害得衆馬飲渾水的馬,不折不扣是害羣之馬。害羣之馬這句成語一般辭典都擧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來當出處。莊子徐无鬼篇記載牧馬小童的話說:「夫爲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其實,莊子書中的「害馬者」,與後世所謂「害羣之馬」,意思並不完全一樣。倒是李益這首飲馬歌的前四句,把一匹害羣之馬如何害羣的故事,說得清清楚楚。國文老師以後如果遇到死心眼的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問你害羣之馬如何害羣,你就把這首飲馬歌的前四句背給他聽和圖書好了,非常省事。
看到「李益」這個名字,研究唐人小說的朋友可能立刻聯想到蔣防所作的霍小玉傳。在這篇小說中,李益是個負心的人。他和霍小玉相戀,始亂終棄,害得小玉飲恨而死。小玉臨終時,誓言要向李益報復,使他和妻妾不得安寧。後來小玉鬼魂果然使出種種手段,使李益疑心妻妾有外遇,於是休的休,殺的殺。李益最愛一個從廣陵得來的名姬營十一娘,爲了防範她有外遇,自己出門時,就拿一個大浴盆把營十一娘覆蓋在牀上,並且在四周貼上封條簽上字。回家時,他細細檢查過封條簽字,才放她出來。以上是小說家言,雖未必完全眞實;但舊唐書李益傳說他「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爲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於時。故時謂如癡李益疾」。由此可見,李益當時是被世人公認的吃醋大王,不成問題。
什麼時候才能在應該排隊的地方人人自動排隊?
「害羣之馬」這句成語,按理說只適用於馬的世界,不該流行到人類世界來。因爲馬這種動物,不會讀書,沒有聖人教他做「馬」處世之道。故此馬類出現一二自私自利的害羣傢伙,勢所難免。人類則不然,從小就讀聖賢之書,不讀書的也自有父兄教他做人處世之道,怎麼也會出現害羣之馬?你到后里馬場去看看,害羣之馬難得一見;放眼人類社會,害羣之馬何其多!這種現象,自詡爲萬物之靈的人類難道不覺得慚愧?在譏笑別人沒有自知之明時,動輒曰「馬不知臉長」。馬如有知,不同敬一句「人不知臉厚」才怪!
這也是一首寓言詩。寓言詩通常不會以華豔之詞驚險之句的面目出現和_圖_書,因之他帶給讀者的往往不是純藝術層面的滿足,而是使讀者進入深沈的思維,從探索詩的寓意一直思維到問題的深處。
看到「李益」這個名字,熟讀唐詩三百首的朋友可能會想起他的那首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樣的詩句,眞難爲他寫得出來。再不然,就想起他那首夜上受降城聞笛:「同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以上兩詩均引自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這首詩,曾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曲。唐代流行歌的歌詞,往往採取著名詩人的詩歌。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還曾在一處酒店聽歌打賭,以誰的作品被譜成流行歌曲多來決定三人名次哩。舊唐書李益傳也記載李益每作一首詩,教坊樂工就來高價求取,配上樂譜向御前演唱。這情形不像今日的流行歌曲和詩人橋歸橋路歸路,彼此缺少合作。
江南詞和夜上受降城聞笛二詩雖然膾炙人口,而且被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時加以收錄,但是很抱歉,二詩都不能列入「晚鳴軒愛讀詩」。「晚鳴軒愛讀詩」所收李益作品,偏是以上所引的這首毫無知名度的飲馬歌。我選愛讀詩有我的原則,蘅塘退士不能影響我。請原諒我暫時賣個關子,不把原則公開。其實,讀者只消多看幾篇「晚鳴軒愛讀詩」就不難把我的選詩原則摸個一清二楚。
什麼時候商人才個個不動詐欺消費者獲取不法利潤的歪腦筋?
什麼時候計程車駕駛才能人人不拒載短程?
什麼時候公共汽車的服務才能到達起碼的要求?
什麽時候社會上才沒有各種各樣的黃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