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芳香詩學

作者:奚密
芳香詩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序曲 天涯何處無芳草,人間處處有馨香! 香滿人間

序曲 天涯何處無芳草,人間處處有馨香!

香滿人間

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氣味,當你意識到它的存在時,它已經深入你的內部,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氣味撩起原初的感覺,喚醒當時的記憶,讓你情不自禁,無從設防。這個現象被定名為「普魯斯特效應」(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另一位現代文學大師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也說:「沒有什麼能像氣味那樣完整地讓往昔復活。」中文用花香「撲鼻」,香氣「襲人」等意象來比擬氣味的力量,頗為傳神。
跟視覺或聽覺相比,嗅覺經驗存留的時間較長。它不像畫面和聲音,不需經過主管思維的外腦皮層,而是一種直接的化學反應。跟味覺相比,嗅覺所及的範圍要廣得多。味覺只管甜,鹹,酸,苦,其他的味道其實是「聞」到而非「嚐」到的。一般人可以分辨三千到一萬種氣味,卻只能分辨兩千種顏色。跟觸覺相比,氣味的空間限制要小得多,流動的距離要遠得多。即使空氣中只有兩百萬分之一毫米——0.0000002毫米!——的香草精,我們都可以聞到。雖然動物比人類的嗅覺要靈敏得多,科學實驗顯示,和圖書憑手汗或吐氣我們能辨認人的性別,而女人又比男人嗅覺敏銳。
幾千年後的今天,香的宗教功用並沒有消失。不管是佛寺還是教堂,仍保留了上香的儀式。除了宗教,香廣泛地使用在生活的其他層面,和食衣住行之所需有密切的關係。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既是人類飲食的主要來源和要素,也具備醫病療傷,消毒保健,清潔衛生,調息按摩,美容養顏,庭園設計,美化環境的用途。「香」固然有的來自動物,例如麝香(musk,鹿的一種)和龍涎香(ambergris,抹香鯨),但是絕大部分來自植物界。它的來源非常豐富,植物的每個部分——花,葉,根,莖,種子,果實,樹脂,樹皮——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精油。不管是新鮮的花草,乾燥保存的花草,還是提煉出的精油,都有各種實用和美學的價值。在十九世紀末現代化學發達以前,「香」的材料全部是天然的。但是,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充滿了人工製造的香味:牙膏,肥皂,洗髮精,髮膠,面霜,化妝品,香水,洗衣粉,洗碗劑,甚至信紙,信封,郵票,書籤,墨水……不管是顏色還是氣味,這些合成香遠遜於天然香,而且沒有醫療的功效。https://www.hetubook.com.com
科學家告訴我們,每個人每天平均呼吸兩萬三千次。吸進的分子,透過鼻腔和皮膚,很快侵入我們的腦部和循環系統。鼻子上端有五百萬根神經末梢,它們將氣味送到主管原始本能和記憶的中腦周邊系統。而皮膚則將氣味送入血管,周遊全身。將大蒜油抹在腳底,不要二三十分鐘,你的呼氣就會有蒜味。嗅覺經驗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藥理反應,不由得你不信!
生為一朵花,是多麼重大的責任啊!
  ——愛密麗.狄金蓀(Emily Dickinson,1830-86)
一九二八年法國化學家賈斯(Rene-Maurice Gattefosse)在一次實驗裡手被燒傷。他立刻將手浸在實驗檯上的一大罐薰衣草(lavender)精油裡。出乎意料的是,炙傷很快就癒合了。這個親身經驗啟發了他研究精油的興趣,並發明了「芳香療法」(英文aroma therapy)一詞,用科學的方法來瞭解植物提煉的精油,一九三七年出版同名和-圖-書書。一九五〇年代,奧地利生化學家毛荔女士(Marguerite Maury)將賈馥斯的理念發揚光大,並融合她對中國醫學的理解,進一步分析精油針對個別疾病及美容養顏方面的功效。法國醫生瓦內(Jean Valne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芳香精油來醫治受傷的兵士,一九六四年出版《芳香療法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Aroma therapy)一書。英國本來對芳香療法相當排斥,直到一九七〇年代才在悌斯朗(Robert B. Tisserand)的大力提倡下開始被接受。二十世紀八〇年代初以來,芳香療法日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及學術界和工商業界的重視。今天,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精油就有六十種之多,常用的約二三十種。相關的用品從香燭,香爐,香囊到香霧器和香譜,不可勝數。歐美還有專門學校教授這方面的課程,光在美國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古老的「芳香學」正以多采多姿的風貌重現二十一世紀。
在我們的生活裡,沒有無嗅無味的空氣,正如沒有無塵無菌的空間一樣。自有人類以來,就不曾停止過對「香」的依賴和喜愛。原始人覓食,求偶,自衛,都有hetubook.com•com賴於辨別氣味的能力。而人類對香的使用,至少已有六千年的紀錄。古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都有豐富的「芳香文化」,留下許多關於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的神話,典故,藝術,民俗,和研究。
芳香文化在人類歷史裡無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醫學,文學,藝術,科學,經濟,政治,外交等層面。它既屬於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既訴諸感官,也觸動心靈。它既具有多元的實用價值,也體現恆久的審美尺度。它既平凡,又神祕;既具體,又抽象。芳香文化是人類和自然環境最古老最親密最神祕的聯繫。正如嬰兒出生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辨識母親的體味,天然香讓我們重溫大地之母的慈愛。一株草,一朵花,一粒種子,一顆果實,都是大自然的賜予,值得我們珍惜。「天涯何處無芳草」,人間處處有馨香!
你知道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B.C. 70-30)乘船親迎安東尼將軍,巨帆是茉莉油裡浸過的嗎?你知道漢武帝(B.C. 140-87)夢見李夫人送他蘅蕪,衣枕沁香,歷月不歇嗎?你知道匈奴王亞提臘(Attila,406-53)向羅馬索求三千磅黑胡椒作為贖金嗎?你知道曹操(1m.hetubook.com.com55-220)最愛九層塔,曹丕(187-226)最愛迷迭香嗎?你知道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馳騁戰場之際仍不忘全身遍灑茉莉香水嗎?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香」的俘虜!
在人類文明史上,「香」最早的來源和功用是宗教。所有的原始民族都懂得焚香禮拜,向上蒼祈福。這從字源裡可以看出。英文中的perfume,不僅限於「香水」,而是廣義的「芬芳」的意思,它來自拉丁文:「通過煙霧」per fumum。天上的神明聞到裊裊上升的香氣,滿心歡喜,才會保佑人類五穀豐收,無災無病。類似的情況在華夏文明裡也可見到。中文的「香」,從「禾」從「甘」,直譯就是「甜蜜的穀物」。古代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五穀,中國人用它來煮飯釀酒,祭祀祖先。《詩經》裡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周朝人的始祖是后稷,稷是麥,泛指禾黍,「后」就是農神的意思。他教人民耕作,也教他們祭祀(《生民》)。祭祀時除了獻上牲畜,還有穀物釀的酒煮的飯。所謂「有其香」,「有椒其馨」(〈載芟〉),形容祭品甘美香醇,祖先享用後,「既醉既飽,福祿來反」(〈執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