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韻 用灑帷幄,滿室芳香。
回憶的芳馥世界
氣味和回憶的聯想,在詩歌裡也有細膩的表現。英國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的〈致——〉用花的芬芳來象徵記憶的永恆:「香氣,當紫羅蘭萎靡/活在喚醒的感覺裡。」一八二〇年,詩人遷往義大利比薩市居住,和市長的女兒艾蜜莉亞相愛。在她繼母的挑撥下,父親將她送到修女院禁閉,並命令她下嫁當地顯貴。詩人寫此詩來表達他的矢志不移。然而,死亡的陰影籠罩全詩:芳馥來自枯萎的香花,一如回憶來自早夭的愛情。詩的第二節裡,死亡的意象重複出現:
睡眠是死亡的隱喻。花瓣堆成的香冢,既是情和*圖*書人,也是愛情的最後歸宿。幽香的氤氳縈繞詩人的心頭,揮之不去,徒增惘然。
在人類的感官世界裡,嗅覺是較受忽視的一環。它的重要性一向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西方對它的深入研究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常把嗅覺和味覺混淆不清。舌頭只管四種味道的辨別,那就是鹹,甜,酸,苦。其他味道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告訴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味道來自嗅覺而非味覺。當我們咀嚼食物時,造成口中空氣的震盪,食物中所含的香料,經由鼻腔傳達到腦皮質。花椒的麻,大蒜的辣,芹菜的清香,桔子的甘甜……其實不是「m.hetubook.com.com嚐」到而是「聞」到的。法文裡的arome(「香味」)包含了氣味和滋味雙層意義,比英文裡將兩者分開要來得貼切。
玫瑰花瓣,當玫瑰凋零,
堆積成心中情人的香衾。
恰似思念,自君之別矣,
從此愛情亦將長眠不醒。
堆積成心中情人的香衾。
恰似思念,自君之別矣,
從此愛情亦將長眠不醒。
那個時刻終於來臨,當每一朵
顫動的花是一座香爐散發芬芳;
芳香與音響纏繞在溫柔的黃昏裡;
一曲哀怨的華爾滋,一陣蒼白的暈眩!
——波特萊爾,〈和諧的黃昏〉
顫動的花是一座香爐散發芬芳;
芳香與音響纏繞在溫柔的黃昏裡;
一曲哀怨的華爾滋,一陣蒼白的暈眩!
——波特萊爾,〈和諧的黃昏〉
hetubook.com.com
雪萊是我年少時最早接觸的詩人之一,〈致——〉是我最早閱讀的英詩中的一首。多年來,它始終潛藏在我的記憶裡。在紫羅蘭和玫瑰花瓣覆蓋下的,除了雪萊的,又何嘗沒有自己的感傷呢?
人類有五六百萬個嗅覺細胞,雖然遠遠比不上其他動物和昆蟲(狗的嗅覺比人類敏銳三百到一萬倍),但是,已足以讓我們辨別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初生一兩天的嬰兒就聞得到,而且每個人的體味,就像指紋,都不一樣。嗅覺
和-圖-書是一種化學反應,它不像視覺或聽覺需經過大腦的處理。嗅覺存留的時間較長,同時,它直接傳達到控制本能反應的腦部位,因此和性,情緒,記憶都有密切的關係。嗅覺既是一種最「原始」的感官,也被稱為最神秘的感官。如果嗅覺是早期人類生存——包括求偶,覓食,自衛——的必要工具,那麼,用氣味來吸引異性,改變情緒,強化記憶,至少也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最有名的場景,是第一章描寫主人翁飲茶:「那混合了蛋糕屑的暖液剛接觸到舌頭,竟令我不寒而慄了。我
https://m.hetubook.com.com停下來,全神貫注於此刻的奇異經驗。一份不知何來的絕頂美妙的愉悦,侵入我的五官。」他回想童年時星期天上午在姑媽家享用瑪德蓮蛋糕(她總是先沾在茶裡再餵給他),回想那座灰色的老房子,鎮上的街道和人們,教堂和花園等等。「當往昔沒留下任何東西,人已銷亡,物亦破敗……其氣味和滋味卻久久不散,一如靈魂,以滴滴纖細而幾乎無法察覺的存在,強韌地負載記憶的巨廈。」這部世界文學經典啟發了一個新的科學名詞:「普魯斯特效應」,被用來形容氣味喚醒記憶的作用。因為,嚴格說來,觸發小說主人翁回憶的,與其說是蛋糕的「甜」,不如說是其中所含的奶油和香草精的「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