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友善的法西斯
體育運動的政治本質
運動從來沒有政治中立過,甚至只是保守體制的有力捍衛者罷了;雖然未來不一定如此,但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近年來,以前向來爲國人所關注的籃球,在國際競技屢戰屢敗之際,棒球卻突然躍升爲遙遙領先的運動球類。整個參與的層面不止是從籃球場區區數百人的侷促格局,一下子擴充到上萬人的巨型球場;球員的活動更從球場跨到了螢光幕上的綜藝節目和媲美影歌星的球迷俱樂部了。運動和-圖-書就像臺灣的選舉政治一樣,從傳統由政治扮演唯一決定因素的狀態,跨到融合政治和商業利益享一體的新時代作風了。
在這次全國體總理監事改選,整個過程的技術運用,的確和縣市長選舉沒啥兩樣了。李登輝還是將它視爲個人魄力的作秀場所,充分發揮了他扮演上帝全能全知的欲望,連規劃人選都要依他的意志來決定;甚至,在不同派系之間,這次介入其中的政治人物不止是https://m•hetubook•com•com主導了整個人事安排,也將政治選舉的配票運作也整套搬來了。如此,日益赤|裸的政治介入,只不過是說明了所謂的「運動」,其實是和政治越來越不分了。
——原載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三日《自立早報》
從充滿了政治訴求的街頭,人們逃到了表面偽裝成政治中立而內在卻複雜熱情的球場,整個過程就是不斷www.hetubook•com.com地產生了「去政治化」(depoliticalization)的保守效應。支持兄弟象隊或支持味全龍隊並沒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這種虛擬的戰爭狀態,所產生的比政治或社會抗爭還更刺|激的衝突戲劇,卻是分散掉了更多的社會能量。如果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抗議,寄託在陳義信桀驁不馴的個人舉動上,實在只是暫時蒙蔽了更根本的問題所在。
然而,運動娛樂背後,究竟有多少層次的和圖書政治意涵呢?我們要重視的,不只是理監事這類名位的爭奪,也不只是職業棒球日益增大的商業利益。事實上,傳統的紅葉少棒所衍生之民族意識這類的政治效果還是不斷在增加中的。當街頭運動和政見發表會的人潮日益減少而職棒球場觀衆席的群衆愈趨狂熱時,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是不是有著直接關聯?如果是如此,這樣的轉向又代表怎樣的意義呢?
早年的紅葉少棒隊,一度成爲國家民族的信心,大量製造成國民黨國家神話的
https://m•hetubook•com.com樣本。更早以前,在國民黨政府遷臺初期,設在總統府正前方而今是介壽公園的籃球場,不也是當年這些「孤臣孽子」發洩反攻不成的心情,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彷彿置身在戰場」的情境?前者是臺灣棒球起源的最重要事件,後者是臺灣籃球運動的前身,幾乎是從一開始就脫離不了政治的影響了。
運動一向是被刻意強調享政治中立的。提倡運動的人士,往往以「正當娛樂」自居,不斷地強調運動的清高形象。然而,運動眞的如此超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