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夢的裁剪和僞裝
「家」能載舟也能覆舟
——臺灣家族醫療書現狀
同樣的情形也可以在出版品上看見。在急遽增加的大衆心理學書籍中,有關家庭問題或家族的病的著作也越來越常見。這其中包括了國內作者經驗談的暢銷書,最著名的例子應是施寄青的《婚姻終結者》和《走過婚姻》,另外,也包括了許多翻譯的臨牀個案或理論。
然而,家庭及婚姻治療在臺灣的推行已經行之有年,在民國六〇年代初期,臺大精神科陳珠璋敎授就開始應用在臨牀工作上,並且提出報告。只是這許多年來,從來沒有過像現在「家庭重塑」如此受到廣泛歡迎的現象。這是相當有趣的,對於向來將家人互動關係視爲禁忌的中國文化而言,似乎是相當不可思議。
大衆心理學的書籍也開始成爲西方通俗文化的重要一環。許多心理衛生臨牀工作者,不只是成爲擅長讀他人心智的人,也成爲擅長敍述心智故事的作者。好的臨牀個案報告,往往也是一篇心理推理極其細密而引人入勝者的故事。對讀者而言,這些讀物不僅意謂著對他人更進一步的掌握,也是對於被製造出來的心理匱乏(「我是不是不夠完美?」)所進行的自力救濟。
消費市場成形.專家書籍登場
家庭和*圖*書的內部關係成爲一個論述的對象是二次大戰以後的事。在佛洛依德時代,個人的心理分析雖然涉及了家庭的記憶;然而,家庭扮演的角色全然只是舞臺上的裝置而非主要的說話演員。二次大戰時,家庭在戰爭動員的情況下,男人上戰場而女人到工廠,許多常態不再是常態了;同樣的,大戰結束後,突然重新組合的家庭顯現了許多屬於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和情境的問題。所謂的「家庭運動」或「家族治療運動」,也就在一九五〇年代開始出現,在六〇年代初突然綻放盛開。
家庭也會傷人.挑戰傳統神話
在這股新興運動裏,結合了許多一九四〇年代的相關成果,譬如精神分析治療擴大到情感層面,而包含了家庭參與、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的引入、兒童輔導和婚姻諮商的演進、精神分裂患者家庭所扮演之角色的探討,和對新的臨牀技巧的興趣(團體治療和情境治療等等);也引進了系統理論、人工智慧學、信息理論、生態學和溝通理論。佛洛依德垂直/歷時性的發生論,開始被水平/共時性的發生論所取代或重m.hetubook.com.com寫。
《人在家庭》(張老師)是唯一由國人自行執筆完成的,作者吳就君是在臺灣提倡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這本書中,同樣是以個案穿插而介紹了家庭系統理論。
在家庭治療的相關書籍中,家庭重塑的首創者維琴尼亞.薩提爾有關的翻譯是相當可觀的。這包括了《家庭如何塑造人》(已絕版)、《如何接觸》(改名)、《與人接觸》(由張老師發行)、《聯合家族治療》(桂冠)、《心的面貌》、《沈思靈想》和《尊重自己》(皆張老師出版,較偏重個人心靈探索),也包括其弟子比爾.奈侖的著作《家庭重塑》(心理)。
——原載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十一日《中國時報》開卷版
至於許多較屬於通俗心理學的家庭心理書籍,因爲篇幅及資料有限,有待來日進一步探討。
戰爭動員需求.家庭常態不再
在一九七〇年美國GAP(精神醫學新發展之團體)的有關報告裏,薩提爾被列名爲最具影響之家族治療者的首名,足見其重要性。然而,在同一份名單裏的其中八位人士,就筆者www.hetubook.com.com所知,沒有任何一本著作被譯成中文。在家族治療的衆多流派中,薩提爾在臺灣的普遍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有些客觀因素扮演著重大角色,是值得探討的事。
這些譯作中,《聯合家族治療》和《家庭重塑》是屬於較爲理論性質的作品,前者是早期理論之焦點,而後者則是她晚年所戮力的。至於其他作品,特別是《沈思靈想》這書,強調個人高峰經驗的屬靈追求,是薩提爾的另一主要風格,超心靈的唯心論,一九六四年接觸了伊斯蘭中心以後的發展。
同樣是相呼應於這一廣大市場的,是心理學家的發言。在七〇年代,中國時報的家庭版開始出現像文榮光、鄭泰安這些心理專家每週一次的專欄;直到今天,任何一份報紙或通俗雜誌裏,都會有數個固定的專欄,而一羣心理專家或發言人活躍其中,逐漸形成另一種寫作社羣。
《家庭會傷人》所談的內容,主要是系統理論近年來在人格或吸毒問題上經年探索的成果。在家庭治療的理論上,這雖然不是畫時代的突破;但在臺灣對家庭的傳統看法中,卻是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探討家庭的負面影響。在臺灣,直到今天,家庭仍是一種不容hetubook•com•com置疑的神話。《婚姻神話》(張老師)雖然也從婚姻層面來挑戰了這樣的神話,但不及這書來得深入而銳利。
《熱鍋上的家庭》和《家庭會傷人》(皆張老師出版)是近年出版的家族治療書籍中,最值得重視的兩本。前者是家族治療先驅人物華特克的少數著作之一(是與他弟子芮皮爾合寫),經由一個個案家庭的故事而將系統理論的主要學理娓娓道來,是難得一本寫來自然但企圖完整的書。特別是不同於薩提爾主動參與的風格,這本書是以更細膩而間接地觀察和澄清家庭的團體歷程。
這些「專家」的臨牀工作成爲他們的寫作題材;同樣的,他們的寫作也爲他們的臨牀找來或製造了更多的個案。隨著這消費市場的擴大,約略是三年前,質的投資臺灣的諮商工作開始出現民間營利性。家庭治療的臨牀工作雖然並不全都如此明顯激增,但至少家庭重塑確實如此了。
這些年來,在臺灣心理衛生相關領域的討論會裏,「家庭重塑」成爲一個經常可以聽見的名詞,它不僅是持續而有計畫性進度的工作坊在全省各地進行著;在學術報告的場合裏,也開始有人提出在個人成長、大學生、婚姻諮商、精神病患者等各方面的臨和-圖-書牀報告。
薩提爾和臺灣有著相當的淵源,當前的許多臨牀工作者都曾參加她在臺灣或美國的工作坊。其中,像吳就君、鄭玉英、王行、呂旭亞等人不僅是家庭重塑的實踐者,她的著作的主要翻譯者,也是去年臺北成立的「薩提爾中心」之主要催生者。
在家族治療流派中,薩提爾可以說是最具神秘主義色彩的,強調唯靈的追求。這是相當不尋常的。六〇年代崛起的家族治療理論,往往暗喩著社會建構論的主張,認爲個人的改變是要透過更大脈絡——家庭的改變。然而,到了家庭重塑階段的薩提爾,家族治療已經成爲個人的「探尋根源之旅」,而不再必然是整個家族一起參與了。
「屬靈追求」當道.「家庭治療」轉向
臺灣的大衆心理叢書原本就由來已久,譬如六〇年代風行一時的《開放的婚姻》和《爲什麽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就是其中翹楚。然而,真正成爲一個運轉常態化的文化工業部門,應是以遠流出版社公司推出《大衆心理學全集》爲歷史性的代表。出版人王榮文在全集總序裏提到:「預備在五年之內,出版三百種深入淺出、人人可讀的通俗心理學著作」,其實也就意謂著某一種消費市場已經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