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故事鈔
五 袁子才與王夢樓
話又說回來了,袁王兩人的生活都是豪侈的,袁賴賣文賣書,王則賣字,自然顯貴餽遺也是免不了的,這最使當時讀書人既羨慕而又妒忌,所以袁死後不特章學誠作了五篇攻擊的文字,連他的門下也叛離了,竟有先是以「隨園門下」刻成圖章自詡的,後來又刻了「悔作隨園門下」的笑話。
王先生文治,字禹鄉,號夢樓,江蘇丹徒人,自少以文章書法稱天下舉乾隆三十五年進士,以一甲第三人授編修。……旋出爲臨安知府,數年以屬吏事鐫級去任,其後當復職矣,而先生厭吏事,遂不復就官。時袁簡齋壯年引退,以詩鳴江浙間,先生應之,聲華與相上下。……自滇歸,買僮教之度曲,行無遠近,必以歌伶一部自隨。其辨論音律,窮極要眇。客至張樂共聽,窮朝暮不倦。海內求書者,歲有餽遺,率費於聲伎,人或諫之,不聽,其自喜顧彌甚也。然至客去樂散,默然禪定夜坐,脅未嘗至席。持佛戒,日食蔬果而已。如是數十年,其用意不易測如此。爲文尙瑰麗,至老一歸平淡。其詩與書,尤能盡古今之變,而自成體,嘗自言:吾詩與字皆禪理也。嘉慶七年四月趺坐室中逝,妻女子孫來訣,不爲動容,問身後事,不答。所著曰夢樓詩集。(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二)和-圖-書https://www.hetubook.com.com
乾隆辛亥,余省親福建,見夢樓於京口,留飯聽戲,三日而別。其演戲用家樂約三十人,外有女子四人,所演西樓記、長生殿俱精。而夢樓僧帽儒衣朱履,興復不淺。
這一篇史傳文,寫得頗爲生動。像夢樓那樣虔誠的佛教徒,居然酷好聲伎如此,眞「不可測」,這就是我說的m.hetubook.com.com他的生活別具一格。據百緣經: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的人民各自率領伎樂出城遊戲,到達城門時,遇著佛與一羣和尙入城乞食,那些人民看見了佛,歡喜禮拜,當卽演奏伎樂,供養佛僧,發願而去。這時佛微笑着同阿難說:他們作伎樂供養佛,緣此功德,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一百劫後,便成辟支佛,皆同一法號,名曰妙聲。看來佛不拒絕伎樂供養,而且能以伎樂供養者還得善果。百緣經又有一故事: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從南方來一美女,字青蓮華,端正殊妙,女所希有,聰明智慧,難https://www.hetubook.com.com可酬對,善解舞法,廻轉俯仰,曲得節解。時人帶她到迦蘭陁竹林見佛,猶故意憍慢,放逸戲笑,佛見其如是,即以神力、變此舞|女,如百年老母,髮白面皺,牙齒疎闕,俯僂而行,行而舞。女知是佛的威力,使她衰老如此。於是深心愧悟,立求出家,身成比丘尼,終得阿羅漢果。就此兩故事比照夢樓的既浪漫而禪悅的生活,並不相彷彿,反正佛法無邊,要想深究,只有問夢樓居士自己了。若問爲夢樓歌姬取名的袁隨園,他一定了解夢樓的,必有妙解,可惜未曾見諸文字。
詩話卷二:「王夢樓太守,精於音律,家中歌姬,輕www•hetubook.com.com雲寶雲,皆余所取名也。有柔鄉者,兼工吟詠,成嘯厓公子贈以詩云:侍兒原是紀離容,紅豆拈來意轉慵(時方示疾),一曲未終人不見,可堪江上對青峯。柔鄉和云:生小原無落雁容,秋風偶覺病身慵,掛帆公子金陵去,望斷靑青江上峯。」批本云:
王夢樓的書法與詩,都自成風貌,奇者他的生活也自成一格,他是茹素事佛的居士,而蓄伎樂,與他同時的畢秋帆相似,卻又不像那樣的猱雜。隨園居士的生活則不然,不懂音聲,不事伎樂,只知納妾,好色自喜。可是他們兩人風流逸韻,都是被當時文士所仰慕的。李元度所撰夢樓事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