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部 猶太教 5、巴比倫的大淫婦(西元前五八六~前五三九年)

第一部 猶太教

5、巴比倫的大淫婦(西元前五八六~前五三九年)

在流亡巴比倫期間,有些猶大人仍堅持信仰上帝與錫安。就在荷馬詩歌成為希臘民族史詩的同時,猶大人也開始用他們的聖經與遙遠的耶路撒冷來定義自己:「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然而從《詩篇》一百三十七篇可以看出,即使是巴比倫人,也懂得欣賞猶大人的詩歌:「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流亡者自此將巴比倫稱為「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僧之物的母」,儘管如此,巴比倫帝國依然昌盛,而降災給流亡者的尼布甲尼撒則統治了四十多年。不過但以理卻宣稱國王發了瘋:「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喫草如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他是罪有應得(而且成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畫作的靈感來源)。如果復仇不可能做到,那麼流亡者至少還能思忖巴比倫生活的諷刺:尼布甲尼撒的兒子阿梅爾.馬爾杜克(Amel-Marduk)由於太令父親失望,因而下了監獄,他在獄中居然與猶大王約雅斤結為好友。

約西亞:革命的救世主

被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大難民,發現錫安與他們置身的城市相比,不過是鄉間的小村落。當數千人居住在耶路撒冷時,巴比倫已能誇耀有二十五萬人住在這座雄偉而充滿享樂主義的大都會裡,據說連愛情與戰爭女神伊什塔爾也躡手躡腳地在巴比倫街道四處穿梭,在客棧與小巷弄裡親吻她看上的對象。
法老來到耶路撒冷,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為猶大國王。但埃及無法阻擋新近東帝國的興起。西元前六○五年,巴比倫王之子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擊潰埃及人。亞述消失了;巴比倫從亞述繼承了支配猶大的權利。西元前五九七年,猶大王約雅敬想利用局勢不穩定的機會解放猶大,於是他號召全國百姓進行齋戒以求得上帝的保護。約雅敬的謀臣,同時也是先知耶利米先是哀嘆,而後警告說,上帝將摧毀耶路撒冷。約雅敬於是公開焚燬耶利米的著作。約雅敬讓猶大與埃及結盟,然而當新征服者突然襲擊耶路撒冷時,埃及人卻作壁上觀。和-圖-書
「在統治的第七年,猶太曆九月」,保留在泥板上的尼布甲尼撒編年史如此寫著:「巴比倫王進軍哈提人〔Hatti,敘利亞〕之地,包圍猶大城〔耶路撒冷〕。猶太曆十二月二日〔西元前五九七年三月十六日〕,城破,國王被俘。」尼布甲尼撒掠奪聖殿,並且將國王與一萬名貴族、工匠與年輕男子全押送到巴比倫。在巴比倫,約雅敬加入了征服者的宮廷。
正是在外邦,才使聖經成形。當年輕的耶路撒冷人,例如但以理,在巴比倫宮廷接受教育,而比較入世的流亡者成為巴比倫人時,猶大人也發展出新的律法來強調自己依然獨特與特殊——他們重視安息日,為孩子行割禮,恪守飲食規定,採用猶太人的姓名——因為耶路撒冷的陷落充分證明不守上帝律法的下場。而遠離了猶大,猶大人就成了猶太人。
西底家從城門殺出重圍,逃到西羅亞池子附近,朝耶利哥而去。但巴比倫人抓住了他,並且將他帶到尼布甲尼撒面前,「巴比倫王便審判他。巴比倫王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鍊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巴比倫人肯定發現耶利米被關在國王的囚室裡,因為他們將他帶到尼布甲尼撒面前。尼布甲尼撒問了他幾句之後,就將他交給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他負責掌管耶路撒冷的一切。尼布甲尼撒將兩萬名猶大人放逐到巴比倫,不過m.hetubook.com.com耶利米說,他留下的多半是窮人。
耶路撒冷成了一座死城:「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富人陷入窮困:「素來喫美好食物的,現今在街上變為孤寒。」狐狸在荒涼的錫安山上大步走著。猶大人的哀歌哀悼他們流血的「耶路撒冷……像不潔之物」:「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
在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冊封已流亡的國王的叔父西底家為王。西元前五九四年,西底家到巴比倫向尼布甲尼撒行臣服禮,返國後隨即發動叛亂,但先知耶利米卻不斷糾纏西底家,他警告巴比倫人將毀滅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往南進軍。西底家向埃及求援,但埃及派出的弱小軍隊一下子就被打垮。在耶路撒冷,耶利米眼見城內充滿恐慌與偏執,他打算逃出城外,卻在城門前被逮捕。國王在聽從他的建言與治他叛國罪之間舉棋不定,於是先將他關押在王宮底下的地牢裡。往後十八個月的時間,尼布甲尼撒在猶大全境燒殺擄掠,耶路撒冷將是他最後解決的目標。
尼布甲尼撒是篡位者之子,也是雄才大略的帝國建立者,他以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的塵世代理人自居。繼承亞述帝國殘暴的高壓統治風格,尼布甲尼撒將自己塑造成虔誠與美德的典範。在國內,「恃強凌弱乃常見之事」,但尼布甲尼撒「宵旰勤勞,博納眾議,謹慎施政」,務使正義得到伸張。儘管如此,受害的猶大百姓恐怕還是無法認同這位自命的「正義之王」。
約西亞在汲淪谷焚燬偶像,將男妓逐出聖殿:他禁止在地獄谷燔祭孩子,而且殺死那些崇拜偶像的祭司,將他們骨頭磨成粉,丟進他們自己的祭壇裡。約西亞的革命聽起來暴力、狂熱與嚴謹。之後,他舉行了逾越節來進行慶祝。「在約西亞之前,沒有王像他。」然而,約西亞卻捲入一場危險的競賽中。當埃及法老尼哥沿著海岸進軍時,約西亞擔心猶大將從亞述的屬國淪為埃及的屬國,於是立刻去阻擋。西元前六○九年,法老擊潰猶大軍隊,而且在米吉多殺死了約西亞。約西亞失敗了,但他充滿樂觀與接受神啟的統治,使他成為大衛到耶穌之間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不過,他的獨立之夢在米吉多完全破滅,米吉多也成為末日災難哈米吉多頓的字源。和圖書
西元前五三九年,波斯人進攻巴比倫。猶太人的歷史總是充滿著奇蹟式的解救,其中尤以這次最具戲劇性。「在巴比倫的河邊」待了四十七年之後,某人的決定恢復了錫安,而其過程就像大衛一樣充滿了高低起伏。
當阿梅爾.馬爾杜克當上巴比倫王時,他將猶大王室朋友從牢裡放出。但到了西元前五五六年,王朝遭到推翻:新王那波尼德斯拒絕崇拜巴比倫神祇馬爾杜克,轉而供奉月神辛。國王還做出離奇的舉動,他離開城市,到遙遠阿拉伯沙漠的泰瑪(Teima)居住。那波尼德斯染上神秘怪病,顯然,發瘋而且「喫草如牛」的是他,而非但以理說的尼布甲尼撒。
聖殿的毀滅,代表的不只是城市的死亡,也包括整個民族的滅亡。「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她的城門淒涼,她的祭司嘆息……錫安城的威榮,全都失去。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這看起來像是世界末日,或者,如《但以理書》解釋的,是「行毀壞可憎的」。猶大人很可能跟其他遭自己的神祇遺棄的民族一樣,就此從世界上消失。但猶太人卻將這場災難轉變成發展的經驗,不僅加強了耶路撒冷的神聖性,也創造出審判日的基本原型。對於三大宗教來說,這場地獄般的災難使耶路撒冷成為末日的發生地,同時也顯示天國的來臨。這是耶穌預言的Apocalypse(源自希臘文,「啟示」之意)。對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陷落成了一種明確而永恆的期望,反觀穆罕默德則是把尼布甲尼撒的破壞視為上帝不再獨鍾猶太人,因而為伊斯蘭的啟示鋪路。

伯沙撒的筵席

這是個奇蹟:邪惡的亞述帝國瓦解,猶大王國重獲自由。國王約西亞將王國往北擴張到昔日的以色列,往南到達紅海,往西和*圖*書直抵地中海。在他統治的第十八年,大祭司希勒家在聖殿庫房裡發現被遺忘的卷軸。
西元前五八七年,尼布甲尼撒在耶路撒冷周圍建造堡壘與攻城牆。耶利米寫道:「城裡有大饑荒。」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餓發昏」,而吃人的陰影也揮之不去:「我民的婦人倒成為殘忍……慈悲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就連富人不久也陷入絕望,《耶利米哀歌》寫道:「素來臥朱紅褥子的,現今躺臥糞堆」,尋找糧食。民眾在街上流浪,目光呆滯,「如同瞎眼」。考古學家曾發現圍城時期的下水道管線:猶大人通常是以扁豆、小麥與大麥為主食,但管線內容物顯示當時民眾吃的是植物與草,體內寄生著鞭蟲與絛蟲。
在國王不理朝政之下,聖經提到,擔任攝政的伯沙撒,也就是那波尼德斯的兒子,舉行了墮落的盛筵。他「吩咐人將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銀器皿拿來」,此時他突然看見牆上出現上帝的話語:「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這句話經過但以理的解讀,意思是警告伯沙撒,帝國的日子已屈指可數。伯沙撒顫抖著。巴比倫的大淫|婦已「來日無多」。

尼布甲尼撒:那行毀壞可憎的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為巴比倫打上他個人的審美印記:浮誇的龐然大物,塗上他最喜歡的神聖的天藍色,這一點可以從寬廣的幼發拉底河兩旁的灌溉渠道看出。伊什塔爾門的四座塔,上面覆蓋著釉藍色的磚塊,畫上黃色與赭色的公牛與龍。過了這道門就是巴比倫的凱旋大道,也就是遊行大街。尼布甲尼撒的宮殿——用他的話來說是「令人讚嘆的雄偉建築,閃閃發亮的聖殿,我的王室居所」——裝飾著高聳的獅子。空中花園美化他的夏宮。為了榮耀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尼布甲尼撒建造了一座廟塔,這是七層樓高的巨大階梯狀高塔,頂端是平的:至於象徵天地的基壇則是真正的巴別塔,上面的各種語言反映了這裡是整個近東的首都,是海納百川的城市。
猶太曆五月九日,西元前五八六年八月,在經過十八個月之後,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此時城內已是一片火海,可能是火把與燃燒的箭矢造成的(在今日猶太區的煤灰、灰燼與燒黑木頭層中發現了箭頭)。不過燒燬房子的大火也將官員的印章烤硬,使其得以在灰燼中殘存至今。城陷之後必有一番地獄般的折磨,耶路撒冷也不例外。被殺死的要比挨餓的來得幸運:「因饑餓燥熱,我們的皮膚就黑如爐。敵人在錫安玷污婦人;他們吊起首領的手。和_圖_書」南方的以東人湧入耶路撒冷,他們利用這場浩劫四處掠奪、宴飲與幸災樂禍:「以東民哪,只管歡喜快樂……你必喝醉,以致露體。」《詩篇》一百三十七篇提到,以東人鼓勵巴比倫人「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巴比倫人大肆破壞耶路撒冷,但在王宮底下,耶利米卻在地牢裡存活下來。
一個月後,尼布甲尼撒命令他的將軍夷平耶路撒冷。尼布撒拉旦「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並且「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聖殿遭到摧毀,它的金銀器皿遭到掠奪,約櫃也就此消失。「他們用火焚燒你的聖所」,《詩篇》七十四篇如此描述。祭司們在尼布甲尼撒面前被殺。與西元七○年提多當時一樣,傾倒的聖殿與宮殿瓦礫必定也被推入底下的谷地:「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
約西亞了解這份文獻的力量,這是《申命記》(Book of Deuteronomy,希臘文「第二份律法」的意思)的早期版本,或許是以色列淪陷後被帶往南方,並且在瑪拿西迫害時期藏匿在聖殿裡的卷軸之一。約西亞在聖殿聚集猶大人,他站在象徵王室的立柱旁,向民眾昭告他已與上帝締約,立誓要保護這份律法。約西亞命學者重述猶大人的古代歷史,把神話先祖、神聖的大衛王與所羅門王,以及耶路撒冷的故事融合成單一的過去,以闡明當前的歷史。聖經的創生因此又邁進了一步。事實上,這些律法可以回溯與歸因於摩西,但聖經對所羅門聖殿的描述,顯然反映了真實但時代較晚的約西亞(新大衛)耶路撒冷時期。因此,聖山至少逐漸等同於希伯來文裡的ha-Makom:居所。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