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蘇蜜多擅求雨
第三十八位羅漢,名為「伐蘇蜜多尊者」。此羅漢也是佛祖在世時,印度佛教未統一時的一位外道大師,他所提倡的教義,是「雨為天下之寶」,因此他主張拜雨神,他自己則稱為「雨師」,擁有很多信徒,為當時印度一大流派。
伐蘇蜜多是雨師
帶雨眾皈依佛教
帶雨眾皈依佛教
和_圖_書
佛祖為表示佛法也重視風調雨順,認為伐蘇蜜多雖然是外道,但他的教義仍然是勸人行善,且與佛法接近,因此希望他率領他的「雨眾」,皈依我佛。當下到他的教區去,開講《法華經》,表示佛法亦視雨為寶,信佛即得雨之寶。他在講《法華經》時,說佛法www.hetubook.com.com可令上天降各種雨。於是在說《法華經》進入三昧之時,只見天空上降下一種雨花,有如蘭花一樣,不久,天上降下的雨,又變為另一種花朶,似蓮花一樣,雨花一共四種,當雨淋在眾人頭上時,各人有如沐浴於春風中,頭腦為之清醒,心亦開朗。伐蘇蜜多,亦當堂舒服,率徒眾皈依佛https://m.hetubook.com.com祖。中國也是以農立國,每遇天旱時,也有求雨,求雨多由皇帝下詔,請國師主持求雨,佛教大師常主持此種求雨道場,原因是佛祖亦重視雨寶。乾隆皇編五百羅漢時,發現他是求雨大師而皈依我佛,因此編為三十八號羅漢。
伐蘇蜜多是婆羅門貴族,膚色黃赤,喜穿黃袈裟。相傳他在大雨中出世,故https://www.hetubook.com.com以伐蘇為姓,伐蘇又語作伐里沙,梵文即雨字,蜜多是他的名字。他認為雨是天下之寶,故要向雨神祈禱,保佑風調雨順,雨量不會太多,又不太少。印度人既以農為業,對雨極為重視,因此信徒極多,佛經中所指的「雨眾」,即是指他的徒眾。
印度因位於南亞地區,自古亦以農立國,因印度的地理關係,常受雨災和旱災的影和*圖*書響。有時,落雨太多,令到恆河泛濫,淹沒農田,有時天久不雨,造成大旱,農作物又失收,形成旱災。因此,印度人對於雨,是極為重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