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歷史中的一盞燈

作者:龔鵬程
歷史中的一盞燈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二輯 文學的美學思考

二輯

文學的美學思考

固然,一首詩或一篇散文,所給予人們的,是否只是那一剎那間美的感應與觸發,仍是美學家們爭議的論題;但這一點卻常是誘使讀者進入文學殿堂的導引。人們習慣於把文學作品稱爲「美文」,就是這個道理。
美感價值之標準不同,其所以形成之理論便大相逕庭。因此,我們要了解文學,必須先了解他們對文學的看法;而要洞察其文學觀念的底蘊,又得探索它背後據以成立的美感價值。這條聯鎖的鏈,可以舉例以資說明——

六、文學之美學思考

就作品來說,美的形態不同,是因爲作品所秉持的美感性質不同所致。韓愈「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和秦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各表現了作者不同性質的美感經驗,前者剛大,後者纖柔,元遺山和林邦翰論詩,都鄙夷後者而欣賞前者(陳善「捫蝨新話」:「余與林邦翰論詩,邦翰云:梨花一枝春帶雨,不免有脂粉氣;不似珠簾暮捲西山雨,多少豪傑」)。其實兩者正顯示了兩種不同的美的範疇,而林元等人理論上的抉擇,也自有其隱含的美感價值標準。

一、文學與美

美善同義,還可以用來說明爲什麼我國對文學美的評價,一直不以純形式的雕鏤爲滿足,而最高的創作鵠的,又一直是美善合一的。從孔子對文學與音樂的美的見解,到周敦頤所主張的:「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通書・文辭),其中自有一條美的脈絡。反觀西方,一方面自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亞里斯多德以來,對美存在於比例、對稱、體積等問題,殷殷致意;一方面又認爲美不是善,而是靈魂在迷狂狀態下顫動,即使達到和諧,也是起自差異的矛盾統一(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不同的美學觀念,產生了不同的文學作品,而美感觀念之產生,又來自哲人及一般思想的引導或感應,不是十分明顯嗎?
這種互動的關係,是美學研究的興趣焦點,因此,前述五項美學主要課題,幾乎都環繞著這層關係而展開。隸屬於美學中的文學美學,自不例外。

二、美學的內容與課題

五、思索文學理論與作品的美感價值標準

第一、美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什麼是美」。不過,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它又必須考察一切表現美的事物,故而文學與藝術,便成爲它最關切的研究對象了。
熟悉中國文學的讀者,都知道「香草美人」是我國傳統的譬喻方式,知識份子不得意時,往往自託爲美女,所謂:「獨遣佳人在幽谷」,其源,則出於「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便是王逸「離騷」序所說:「靈修美人以嫓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臣賢、虬龍鸞鳳以託君子」的創作手法。但是,美人何以爲美呢?王逸卻不得其解,以爲:「美人謂懷王也,人君服飾美女,故言美人也」,殊不知美人乃是屈原自喩。而把自己擬爲美人,這其中就含有屈原本人對美的看法在。那麼,什麼才算是美呢?「國語.晉語」:「彼將惡始而美終」注:「美、善也」、「說文」:「美與善同義」、「孟子.盡心篇」:「hetubook.com.com充實之謂美」注:「充實善信,使之不盡,是爲美人」、「莊子.知北遊」:「德將爲汝美」……等記載,說明了春秋戰國以來,一般對美的看法,認爲美人就是德善之人,所以,才用美女來譬況君子,如曹植的「美女篇」,「樂府詩集」說它是:「美女者,以喩君子,言君子有美行,願得明君而事之」,晉傅玄、梁簡文帝、北齊魏收等人都有同類作品,東坡「赤壁賦」也說:「望美人兮天一方」。顏元叔看到這些文學作品中大量以美女喩人的情況,便懷疑中國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實在是因不了解他們對美的看法所致。
由於他們對醇美的價值判斷如此,致使藝術創作也別有一番深邃的道理。原來中國美學家們一直把至美至善至樂視爲同一體,所以音樂或文學創作活動,都不可能僅是生命嗜慾盲流的鼓動,而是由天命靜定之性中自然流出的。創作活動如此,則其藝術成品必然也可以反觀天心,窮理盡性。東坡說文與可畫竹,是「得其情而盡其性」(墨君堂記)、陸機「文賦」說:「伊茲文之爲用,固衆理之所因」,都可以爲此說作證。摯虞文章流別志論講得更清楚:「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敍,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這樣,文學創作既不可能如佛洛伊德所說是性|欲等潛意識的浮現,其表現也來自性情自然地流露,而非刻意造作,故亦顯示簡靜安和的美姿,清程廷祚說:「天地雕刻衆形,而咸出於無心;文之至者,體道而出、根心而生,不煩繩削而自合」(復程魚門書),說得好極了,唯有「遣去技巧」才能「意冥玄化」形成繁華落盡獨存眞醇之美的效果。今天,我們運用一般西洋的文學理論,幾乎完全無法討論中國的「文章」,正因爲文學理論背後,各有其據以成立的美感價值標準與美學觀念。探尋文學理論的美學基礎,就是文學美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美學(Aesthetics),是一七五〇年由亞歷山大.鮑姆伽頓(Alexander Baumgarten)所創立的名詞。但這門學科所探討的内容,卻像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樣,是打從人類會開始運用思考,來面對文學、藝術以及一切美的事物時,就已經展開了的。例如,一個人五官長得不協調扭曲緊縮到一塊兒,我們會說他「不漂亮」或「很醜」;這就顯示了:和諧,是美的一種條件。而歷史上對和諧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在西方,早自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以下,累世不絕;我國則孔子對詩和音樂的看法,也開啟了美學探索的途徑。像「莊子.天下篇」:「樂以道和」、「荀子.勸學篇」:「樂之中和也」、「史記.滑稽列傳」:「樂以發和」……等記載,不但顯示了古人精粹的美學觀點,而且,由於古代詩與樂關係密切,這些美學觀點也正同時代表了他們對文學的看法。
文學,既然是天地大美的人文示現;則創作文學,是希望體現美;觀覽文學,自然也是要從其中採挹體察這份美。陸機「文賦」深明此理,因此,他對文學作品的觀察,便集中在情感的表現與寫作之審美性質兩方面,例如他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綺靡和瀏亮,便是他對不和-圖-書同文學表現品的美學要求。
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認爲「美」並不存在於人爲刻意的創造,而在於天地自然的呈現;故「莊子.知北遊篇」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聖人者,原天地之大美」,「田子方篇」也說:「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者,謂之至人」。這種天地之大美,乃是整全和諧而無法切割的。可是,因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天工人其代之,開始創作以言美。這種創作乃是天地大美的人文示現,因此,它必然是自然的,而非造作的;是與天地大美結合的,而非爭抗的,劉勰「文心雕龍」說:「言之文,天地之心哉!」、李百藥「北齊書.文苑傳」序說:「達幽顯之情,易天人之際,其在文乎!」、韓愈「贈孟東野詩」說:「文字覷天巧」……等,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探討文學美的發現和發展史,最重要的事,就是觀察產生美學觀念的條件和原因。這些原因可以總括爲:一、作者的心理。作者在美感活動中的心理因素,本來就是美學關心的課題,特殊的心理因素,會產生特殊的美學觀念,進而創造特殊型態的美。文學研究中對人格與風格關係的探討,頗與此有關。二、時代的一般審美趣味。許多美學觀念,本是時代趣味的釉釋或呈現。例如魏晉南北朝期間對人物美的欣賞口味,便與藝術美的看法大有關係。而「金石萃編」所收場震碑跋說:「褚登善(逡長)書如美女簪花」和元遺山論詩絕句說秦少游詩是「女郎詩」,雖然都用女郎之美來形容藝術之美,褒貶卻不一樣,時代與社會審美趣味的差異,便是使之不同的關鍵。三、所處社會的客觀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等結構和組織,是影響美學觀念的重要因素,生活在共產社會和資本社會中的人,其美感標準,必有不同,乃是無庸置疑的事。表現在文學裏卽成爲每個時代或社會的美學特徵。像南北朝期間,北朝樂府與南朝謠歌,就具體反映了不同社會的美感型態。而唐詩宋詩兩種不同的「美之典範」也與其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有密切的關聯。四、哲人及一般思想的感應。美的問題,最初皆與哲學相混;時至今日,哲學美學仍然是美學研究的中堅,因此美學必然受哲人意見的引導。而美學思想也是人類思想中的一環,所以,它也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思想發生連鎖關係。這是我們探究美學觀念產生的原因時,所最應注意、而卻很容易疏忽的一點,因此,我想舉個例子,稍微談談——

四、探究美學觀念產生的原因

話雖如此,文學美學畢竟只是美學中的一環。光就美學而言,它的內容和主要課題,大抵可以分爲幾個方面來談:
我們固然不必完全贊同沈約的看法,但這個例子,已充分顯示了美感觀念與作品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許多美學觀念,乃先表現於創作活動中,然後才經由反省說明,形諸議論;反之亦然。而美學觀念也必然是創作的基礎,引導作品的表現,和創作活動的發展。

三、尋找文學作品中美的原素

文學,呈現了美,而其自身又受到美學觀念的導引;文學理論,則陳述了美之信仰、批評了美之實踐、揭示了時代的美感趣味。因此,對文學進行美學思考,實是刻不容緩的事。國內在這方和_圖_書面已有許多豐碩的成果,如黃永武、高友工、王夢鷗、姚一葦、柯慶明……諸先生的著作,都很可參考。本文由於篇幅和性質所限,無法詳予探討其中各項問題,只能大略揭示幾種思考途徑。除此之外,讀者亦不妨以美學的五個層面,來集中探勘文學美的原理、分析文學美的表現、尋思文學美的經驗反應、發掘美感價值之規範、研究文學美發現、發展與接受的歷程,分別文學與其他藝術美的異同……,究文學之底蘊,探醇美之趣味,使文學研究能開創一張新頁。
唐宋以來,詩評家們每每告訴我們:詩要含蓄,要如「清廟之瑟,一唱三歎」。鑒於詩與音樂深厚的血緣關係,使我們對這個比擬,也不敢等閑視之。因爲,「禮記.樂記」說:「樂由中出,故靜;禮由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簡易,一直是禮樂文化的精神所在。認爲音樂的本質,是由天性湛寂之中自然感發流出,而非情欲之聳湧盲動,所以,樂必然是靜而淡的,「禮記.孔子閑居」說:「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就是音樂靜淡的最高表現。音樂,既以「大音希聲」爲主要美感特質,詩文創作當然也以大巧若拙爲最高標準,例如,黃山谷推崇杜甫詩:「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大雅堂記)、蘇東坡說柳宗元韋應物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陶潛詩:「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奇趣」(書唐氏六家書)。蘇轍說歐陽修文:「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義理自勝」(歐陽公神道碑)。桐城鉅子劉大櫆甚至說:「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眞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爲文章盡境」(論文偶記),所謂疏淡、簡易、澹泊等,都說明了中國詩文之所以多短篇,而又不崇尙敷張揚厲的風格,其緣故正在其美感價值之標準異於西方。推其極至,則音樂要無聲、詩也要無迹,司空圖所主張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謝榛所說:「著形於絕迹,振響於無聲」,深獲後代詩人及批評家首肯,原因正在於此。這種淡泊疎簡、無聲無臭的「至味」,存在一般樂藻雕繢之外,讓他們咀嚼不已,所以司空圖致李生書說:論詩要「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
然而,每個時代或文化區域之間,對美之原素的發現,並不一樣。文學研究者常得探討「美」的發現和發展的歷程,以判斷作品美的價值。例如,陶淵明詩美的價值,六朝間認爲不高,宋朝以後則認爲極高,這是因爲對詩歌美的原素看法不同所致:陸機以下,認爲綺靡是詩的審美要件,而宋人則認爲「綺麗不足珍」,平淡才是詩的美學特徵。由綺靡到平淡,便是詩歌美的觀念發展史。對美學發展史有了了解,我們對淵明的評價,才能不囿於六朝或宋朝任何一偏,而確定他是一位超越時代美感意識的詩人,他所展現的美,也在數百年之後,才得到認同。
總之,美學研究美、美感經驗、美感對象,並解釋何以美在某種方式中產生作用。它不一定建立在經驗與事實的調查上,尤其是哲學美學,不僅要設定美的價值標準,也企圖追究絕對的原則,因此,它也常是超驗的。
第二、文學、https://m.hetubook.com.com藝術,乃至於一切美的事物,既都是人類美感的對象,因此,美學又須致力於「美感對象」和「美感經驗」的研究。前者是客觀的存在、後者是主觀的反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文學或美感經驗,經常和我們的心靈發生密切的關係。不論您是否曾覺察到它的存在,當您面對一朶嬌含露珠的蓓蕾、一抹天邊的彩霞、或一羣歸巢的晚雁時,美的意識便在您眼前心際擴散滋生了。文學,也是如此,那些令人沉醉的情節和意象,往往爲人生帶來豐盈的美感。
第五、除了一般性的美學原理之外,由於表現美的物體不同,各表現品又均有其特質與歷史傳統,因此,對美的要求並不一致。譬如,訴諸感官印象的美術,和訴諸文字符號的文學,其美之原理與表現,雖有相同處,也有相異處,針對這些審美特質的差異,便發展出書法美學、文學美學、雕塑美學、音樂美學、攝影美學……等不同的科門。
如前所說,美學觀念之產生,常與作者心理、時代趣味、社會環境、哲人思想等因素有關。反之亦然:一切思想與理論背後,可能都各有其美感價值的標準,尤其是文學。這種情形,正如在創作中的表現一樣。
第四、以上所討論的,多是美的表現問題。但美學事實上並不只是敍述美(包括觀念與作品)的各種表現而已,它還關係到如何產生美、如何評價美的問題。前者只具有記述性,後者則有規範性,規範美的標準和趣味。
這種要求,是文學研究者在尋找到作品美的原素之後,所提出的規範性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了表意方法的調整和優美形式的設計兩大類美學目標。譬如,「詩經.小雅.采薇」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運用了今昔時間與空間環境的對比映襯方法,來表達征人憂傷的情懷,造成美的效果之後,映襯,便成爲美的規範之一,「花落春猶在」、「鳥鳴山更幽」、「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等佳句,都運用了這種美的原則,王安石雖改唐人句為「一鳥不鳴山更幽」也仍是映襯的表意形式。至於優美形式的設計,例子就更多了,像宋吳沆「環溪詩話」所主張的:「一句要言三五事」、「七言句中用四物」、「事多則健實」,就是強調利用文字詞性的安排,來加強作品密度的例子;楊萬里批評東坡「自臨釣石汲深溝」之句,「七字有五層意」,和明謝榛「四溟詩話」指出可以把兩句壓縮成一句的「縮銀法」,也是類似的例子。其他如拗體、頂眞、重出、疊字、設問……等形式設計,都是爲了尋找作品中美的原素所做的努力。別林斯基曾說:現實的美,只在內容,而藝術則把它熔化在優美的形式裏。而自達芬奇以來,對於「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的研究和實驗,也都顯示了人類探討美之規律的興趣。因爲,藝術作品是完整的有機體,未經藝術賦內容以形式之前,所謂內容,本無所謂美;旣經形式的鎔鑄後,內容與形式才共同顯示爲美。所以陸機「文賦」將「綺靡」和「緣情」、「體物」和「瀏亮」等情感內容與審美性質,兼提並論,此中實有其眞知灼見在。
這些問題,都是文學創作和鑑賞中,必然會遭遇到的「結」。剪開這些結,必須依靠一種工具,那就是文學美學。
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範疇,是指作品美的性質類別,謝士勒稱爲「直觀的形式分類」、韋雪爾稱爲「美的形式」、薛白克稱爲「直覺過程依其構成方法之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之美的形態」、桑塔耶那稱爲「感覺材料依其關係所顯成的形式」、俄爾克特稱爲「美之領域中的類型」……,姚鼐所說文學作品可分爲陽剛與陰柔,就是一種美的範疇地劃分。陽剛者如迅雷、如驟雨、如颱風、如烈日;陰柔者如曲澗、如平林、如美女、如皓月。文學作品常因其美感性質之不同,而呈現不同範疇的美之形式。釉繹這些不同的範疇,而給予價值判斷,便常是文學理論家之能事。例如元遺山主張「幷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勅勒川」、朱自清主張「數大便是美」,他們的美感價值標準,都屬於崇美(Sublime)的範疇;而亞里斯多德主張悲劇的詩學,其美感價值標準,則屬於悲壯(tragisches)的範疇。
柳宗元曾說「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風雅,其要在於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楊評事文集後序),美是文學作品蘄向的目標,也是文學之所以能成立的條件。因此,早期的美學理論,往往專門針對詩歌或文學而發,其後才拓展延伸爲一般性的藝術或美的理論。光就這一點來看,文學與美學的情份便已不淺,何況在本質上兩者又互有關聯呢!
第三、一旦討論到人對事物美的反應,自然會牽涉到人在美感活動中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如果持續、綿延,而且顯示出某種特徵,那就是文化的一部份了。所以,美學也勢必要展開心理學與社會學層面的考察。
不過,我們在閱讀這些美文時,多半只是感到似乎有一份朦朧模糊的美感在心裏漾動,覺得它很「美」,於是,便急遽而喜悅地翻讀幾篇,背上一兩句,搖頭晃腦吟哦一番就算了。其實,我們如果勤快些,就可以追問:美在哪?爲什麼美?爲什麼文學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美?爲什麼有些看起來似乎不美的作品,卻被公認爲傑作?文學一定就是美嗎?如何表現美?我所感覺到的美,和別人一樣嗎?……。
經驗和超驗的美學劃分,充分顯示了美感觀念跟表現品之間複雜的關係:作品既呈現美,美感觀念也創造了作品。以律詩的產生來說,當沈約提出「四聲八病」等創作原則時,事實上並無此類作品,但觀念的發展,卻帶來了創作急遽的變化。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曾說:「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如有可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文學美感的要求,側重於音調,認爲文學作品音節之低昂輕重,必須錯雜間出,才能完美地表達胸中情愫。這種美學要求,似乎來自歸納。而歸納歷代佳作的美感原理,自然屬於經驗美學的範疇。但是,沈約又說:「自靈均以來,多歷年代,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覩。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非由思致」。可見這種原理並不來自歸納,而是「發現」的。因爲,沈約本人美學觀念的改變,使他察覺了作品中前人所未發現的「美的原素」並以此做爲文學美的規範,開啓了日後駢儷文和近體詩的疆域。正因爲他有這種美的自覺,所以,在文章裏,他才會說歷代文學體製和風格的變遷,其實都來自美感觀念的改變:「徒以賞好異情,故意製相詭」。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