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再看金庸小說

作者:倪匡
再看金庸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天龍八部 十二、大戰

天龍八部

十二、大戰

這場大戰十分重要,一方面引出「六脈神劍」這門武功,一方面也將段譽帶到江南,在全書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參與的高手,有游坦之、少林高僧、段譽、虛竹、丁春秋、慕容復等等,自然也有蕭峰。
在這裏,可以約略解釋一下「內力」這回事。
讀者看到這裏,真是熱血沸騰!再接下來,蕭峰一出手,「亢龍有悔」,丁春秋便自落荒而逃,武學高手之中,再無一人,像蕭峰一樣,靜若山岳,動若遊龍,那真是人中龍鳳的絕頂人物!
越是高人,愚行越甚!
無名老僧的話中,字字精義。武俠小說中,每每有佛、道之義,但未見有如此精闢者。
「天龍八部」中第二次大戰的雙方,是丐幫和慕容家,結果喬峰一出場,便自以戰止戰,連一陣風風波惡都不敢再發作,喬峰之威,於此初現。
第三次大戰,就是聚賢莊之戰。這場戰役,寫得慘烈悲壯之極,與戰雙方,一方只是喬峰一人,另一方,則是中原的武林豪傑數百人。
任何學武之人,如獲至寶的武功秘笈,只是「苦海」,但世人沉迷苦海的多,回頭的少!
蕭峰和他所率領的燕雲十八騎突然趕到之際,金庸用字之簡潔有力,真要看得人大聲呼嘯,以壯氣勢,這一段原文,非引用不可,並逐句加評:
武俠小說之中,有的武功,一拳一腳,一刀一槍,可以比劃出來,有武術上的根據,這一類武功,可以稱www.hetubook.com.com為比較寫實的武功,也可歸納在外功一類。另一種武功,是誇張的寫法,如最早的「劈空掌」、「掌風」、「飛花卻敵」等等,是屬於內功一路。內功比較虛無飄渺,無從捉摸,可以誇張的程度,也視乎作者的喜歡而定,可以發展到無限止的地步。
第四次大戰,參加人物眾多,到最後,連蕭遠山、慕容博也一起出場,這一場大戰,一直到少林寺中一個無名老僧出來講佛,才告一段落。
第四次大戰,不如聚賢莊之戰那樣慘烈,但其規模卻更大,參與的高手也更多,幾乎集中了全書的精英。這場大戰,發生在少林寺的寺門之前。
這一戰,喬峰若不是他父親出現救走,以喬峰的神威,一樣難於倖免。
「天龍八部」開始,全是些小接觸,縱使有規模相當大的,但是參戰雙方,都不是第一流的頂尖高手,可以略過不提。「天龍八部」中第一次大戰,發生於天龍寺中,一方是吐蕃國國師,大輪明王鳩摩智,一方是天龍寺的高僧,包括枯榮大師(這位大師的相貌,若有畫家,根據金庸的描述畫出來,保證可止小兒夜啼)、本因大師、保定帝等等,段譽也夾在中間。
這四場大戰,貫穿「天龍八部」全書,每一場都驚心動魄。除了四場大戰之外,小戰無數,小到無量劍派的弟子互相殘殺,大到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之戰,每一場都精彩絕倫。
和圖書金庸小說之中,對武功的描述,誇張而又有趣,武學高手之多,武功名目變化之豐富,武學高手性格之複雜,武林門派之眾多,以「天龍八部」為最。
「火燄刀」對「六脈神劍」的結果,是六脈神劍取勝,但鳩摩智以一敵六,也足以自豪了。
鳩摩智長在吐蕃,少來中原,慕容博曾將少林七十二般絕技傳授於他,而慕容博也不會小無相功。
內力,是十分玄妙的一種力量,一般武俠小說之中,多有涉及,金庸武俠小說之中,很多地方,也用到內力這種武功,而且,推為武學之宗。
所以,內力是武學的靈魂,招式,則是技巧,兩者相輔相成。這是武俠小說中特有的一種描寫方法,若是去深究「有無可能」,那是膠柱鼓瑟,極煞風景的事。
「但聽得蹄聲如雷(有天成之壯),十餘乘馬疾風般捲(是捲,這捲字用得多好!)上山來。馬上乘客(這兩字稍弱)一色都是玄色薄氈大氅,裏面玄色布衣(玄色衣,黑色馬,大氅在急馳之際,必然揚起,加上如雷蹄聲,簡直就是烏雲蓋天的景象),但見人似虎,馬如龍(先是「但聽」,聲才入耳,便是「但見」),人既矯捷,馬亦雄駿,每一匹馬都是高頭長腿,通體黑毛(急馳之際,馬鬃飛揚,大氅迎風有聲,想想是甚麼景象!),奔列近處,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閃閃(已經氣象萬千,至於極點,忽然又異軍突起)https://m.hetubook.com.com,卻見(眼前景象又起突兀)每匹馬的蹄鐵竟然是黃金打就(這時,誰還理會得黃金太軟,不能當蹄鐵?)。來者一共是一十九騎(必然要「一十九」,不能除去「一」字,只用「十九」),人數雖不甚多,氣勢之壯,卻似有千軍萬馬一般(真如千軍萬馬!),前面一十八騎奔到近處,拉馬向兩旁一分(急馳而來,陡然拉馬,馬蹄翻飛,黑鬃飛揚,嘶聲不絕,這是何等氣派的景象!),最後一騎從中馳出(喬幫主到了!)。」
「天龍八部」之中,有幾次大戰。這裏,要對「大戰」兩字,作一解釋,因為以後在想到金庸其他作品之中,還會用到同樣的標題。「大戰」,指書中激烈的武鬥場面,場面大的而言。
雙方使用的武功,天龍寺用六脈神劍,鳩摩智用火燄刀。這兩門武功,全是屬於誇張的武功。
很多人,喜歡用所謂「科學角度」去解釋武俠小說中描述的一些現象,於是,便強作解人,說甚麼「內功」、「內力」,是人體內的一種潛能,得到了充份的發揮,云云。
「六脈神劍」和「火焰刀」,便全是內家武功一路的武功,不是有數十年內力修為,根本使不出來。
於是,讀者皆不希望有這一戰,但是這一戰又偏偏非發生不可。雖然喬峰一上來就用「太祖長拳」,但那又有甚麼用?除了拚個你死我活之外,其餘一切言、行,皆屬白搭!打到後來,與戰的雙和*圖*書方,簡直都失了理智,全然成為各憑一生絕學拚死活了。其間經過之慘烈,真是令人氣為之結,而寫來又有條不紊,每一個人的身份、武功,絲毫不亂,百忙之中還夾雜了趙錢孫看到譚婆(小娟)救了他之後的反應,真是筆下紛呈,無可再妙。
兩種武功描述,都各有其精彩之處。但是武俠小說之中,武功最高的高手,其武學造詣,絕大多數,是屬於誇張的一路,是內功深湛的內家高手。
「兩位居士乃當世高人,卻也作此愚行。」
這場戰役之特別,不但是在於一方只有喬峰一個人,而且在於喬峰這個人,讀者明明知道他是站在「正」的一方。而他的敵人,中原豪傑,也無不是俠義英雄。偏偏就是雙方有解不開的死結,牽涉到了漢遼之間的民族仇恨,和無數往事。
「居士沉迷於武功……找到一冊『伏魔杖法』,卻歡喜鼓舞而去。唉,沉迷苦海,不知何日方得回頭?」
這一戰的氣勢之大,交戰動手之前,飲酒絕交的場面之壯,在武俠小說中極少有這樣的場面。金庸小說之中的武鬥場面,自然多到不可勝數,但是也沒有一場像聚賢莊大戰那樣,看得人連氣也喘不過來,而看完之後,又只好掩卷長嘆一聲的。
少林老僧那一段,最宜仔細看,一看再看三看四看:
在第四次大戰之前,有一個前奏曲,就是鳩摩智到少林寺去耀武揚威,技壓群僧。鳩摩智以一人之力,先到天龍寺,再到少林寺,可以和_圖_書說難得之極。不過這裏有一個疑點,鳩摩智使的是「小無相功」,給虛竹一下子就看了出來。「小無相功」是逍遙派的功夫,虛竹最擅,鳩摩智的小無相功是何處學來的,「天龍八部」之中,找不到來龍去脈。
在武俠小說之中,武鬥場面必不可少,武鬥有大有小,有激烈有不激烈,「大戰」,是指許多頂尖高手聚集的打殺,一定是這部武俠小說中的高潮。
「天龍八部」在金庸作品之中,是最波詭雲譎,變化多端的一部。在這部變幻莫測的奇書之中,有一個最奇妙的人物——虛竹。
本人十分反對這種牽強的解釋,認為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一些玄妙的武學上的現象,根本不必去作任何所謂「科學上的解釋」,當它們是一種現象存在就可以了。而這種現象,也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之中,是武俠小說中的專門名詞。這些現象,發生在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的身上,構成這個人物本領的高低,促成這個人物的遭遇是幸抑或不幸,也推動整部小說情節的進展。它們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看武俠小說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看武俠小說的人,自然而然知道,內力,是通過一定的法門,不斷運轉真氣而修習得來的一種力量。其力也,有陰有陽,有正有邪,視其修為的程度而發揮其力量,武學高手,大都靠之來克敵制勝。像射鵰中的洪七公,降龍十八掌的威力,也靠內力來發揮,一旦內力消失,只怕招式再精妙,也打不過一個壯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