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翁同龢傳

作者:高陽
翁同龢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門生天子 回籍守制

第二章 門生天子

回籍守制


這道上諭的遣詞用字,雖不算太好,但也還不是十八歲的皇帝所能寫得出來的,硃諭只不過照錄草稿,是很顯然的事。然則草稿又出於何人手筆?有人說是王慶祺。
不過王慶祺之罪,僅止於「進春方、獻春冊」;導帝微行,則由太監,機會甚多,而機會之造成,慈禧太后固須負責,即恭王亦不得辭其咎。
此人就是王慶祺。唱到一半,發現門外有兩名玄服少年在等待,神態極其恭謹,恍然大悟,傳說皇帝常有微行之事,此刻讓他遇到了。
午初三刻上至,臣與王慶祺偕入,而令臣下取詩本。既而命臣作「菊影」七律一首,上作「青山紅樹」七律一首,四刻畢。余與王君同賦詩寫進,有頃將上本改作寫畢,遂散。
穆宗與生母慈禧太后,意見相左之處甚多,只有這一件事,母子同心。自十二年春天開始籌畫,至九和_圖_書月二十八日,頒發親筆硃諭,道言兩宮垂簾十一年,「倍極勤勞」,「遂致海宇昇平之盛世」。次謂園明園本為祖宗臨幸駐蹕聽政之地,縱言御極以來,未奉兩宮太后在園居住,「於心實有未安,日以復回舊制為念」,但目前庫款支絀,如果照舊修理,誠恐部款不敷,所以「再四思維,惟有將安佑宮供奉列聖聖容之所,及兩宮皇太后所居之殿,並朕駐蹕聽政之處,擇要興修,其餘遊觀之所,概不修復。」
同治十二年春天,以「大婚」、「親政」兩大典告成;慈禧太后四旬萬壽,內務府復又發動修園之議。這回出面的就不是貴祥那種不足道哉的「微末之員」,而是內務府兩名當家的司官,文錫、貴寶。文錫是「堂郎中」,等於內務府的「坐辦」。
文錫、貴寶何以又步德泰、貴祥的後塵,原因有二:第一,朝中最耿直的幾位「道www.hetubook.com.com學先生」或已離朝,如吳廷棟;或已下世,如倭仁,阻力大減。其次,最重要的是,文錫等人已透過種種關係,說動了已經親政的穆宗。
在此兩年半之中,宮廷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穆宗大婚及親政,皇后阿魯特氏,為蒙古狀元崇綺之女。同治初年,八旗淑媛,推阿魯特氏第一,德才俱備,都以為中宮之選,非此莫屬。十一年九月十五,果然乘鳳輿自大清門中道入宮。
原來當初頒修園的上諭時,關於經費部分,有「著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於收捐後,隨時請獎,並著該大臣等核實辦理,庶可上娛兩宮皇太后之聖心,下可盡朕之微忱」。既以頤養兩宮為名,復令臣下捐輸,則反對修園,即有吝於捐輸之嫌,故恭王於旨下次日,領先報效工銀二萬兩。在恭王之意,工費估計,非銀千萬兩不可,豈能靠和圖書捐輸成事?不過先虛與委蛇,俟適當時機,再設法讓皇帝知難而退。那知一發難止,且有慈禧太后介入,親自召見內務府大臣垂詢其事,並曾手繪圖樣,形成不可收拾之勢。
定例:凡此「取詩本」之瑣屑細事,例由同值資格最淺者擔任,所以在軍機上「學習行走」的大臣,俗稱「打簾子軍機」,因同列出入,照例由其執服勞之役。王慶祺資歷淺於翁同龢甚多,取皇帝詩本,應命王慶祺而命翁同龢者,借故遣開,以便與王慶祺密語或有所授受。王慶祺以春冊進呈為實有其事,此所以為張英麟所鄙視。
另一件是重修圓明園之議。早在同治七年秋天,東捻、西捻相繼肅清以後,內務府人員便認為國泰民安,是兩宮太后蕩平大亂,應該享福的時候了,於是指使一名守庫的微員貴祥,策動滿洲御史德泰,奏請按戶畝鱗次收捐的辦法,修復園廷。諸王大臣,以及言官朝士,皆以為hetubook•com.com侈端將起,極力反對。結果是德泰及貴祥均獲嚴譴。
王慶祺在弘德殿所為何事,為張英麟所薄?且引親眼目睹的證人翁同龢之所記,如十三年九月十二日:
唱完通姓氏,王慶祺剛說了職銜姓名,聽得門外車馬喧鬧,傳言恭王來了。恭王在王慶祺是認識的,不過此時亦只好裝作不知。但見恭王與穆宗耳語,穆宗面色怏怏,下樓登車,恭王親自為之跨轅,疾馳而去。這一下,可以確證所遇者為穆宗。未幾,有命王慶祺在弘德殿行走之旨。同時受恩命者有山東歷城張英麟(字振卿,同治四年翰林)王慶祺在宣德樓遇穆宗時,操琴者即為張英麟。入值未幾,不滿王慶祺之所為,告終養而歸,後來復起,官至左都御史。
至於王慶祺之得寵,只看保南書房翰林,「口敕」翁同龢與寶鋆、王慶祺商酌這一點,即可想像得之。
阿魯特之得立為皇后,固由穆宗親自選定,但實由慈安太和*圖*書后一手所促成。穆宗自十二、三歲以後,親近東朝的傾向,日益明顯;同樣地,慈禧與慈安對立的態勢,亦日益分明,而以立后一事為涇渭判然的跡象。
王慶祺字景琦,京東寶坻人,咸豐十年翰林。相傳穆宗因慈禧干預其房幃之事,憤而獨宿於乾清宮,太監導之微服冶遊,一日小飲於前門外宣德樓飯館,聽見隔室有人在「吊嗓子」,字正腔圓,頗為動聽,一曲既罷,穆宗排闥直入,說「你唱得很好,能不能再來一段?」京師飯館規矩,單間一放下門簾,其內即成禁地,擅自闖入,大干禁忌,必起糾紛。但穆宗氣度高華,服飾華麗,足以令人懾服,居然如言照辦。

同治十年臘月,翁同龢喪母。開歲正月十一,恭王親臨致祭,說書房正在吃緊之際,意中希望翁同龢能留下來;結果是失望了。有李鴻藻的前例在,料知留不住,准他回籍守制;至十三年六月回京,「睽隔天顏」兩年有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