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翁同龢傳

作者:高陽
翁同龢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四章 窮極思變 尚有人爭海舶香

第十四章 窮極思變

尚有人爭海舶香

德宗對接見德國亨利王一事,異常重視,屢次召見張蔭桓,有所垂詢,並深納其言,內心已傾向西化,與清宮嫉視洋人的傳統,完全不同。因此與慈禧及守舊大臣發生嚴重的矛盾,甚至翁同龢進言,亦遭駁斥。三月十三日翁同龢記奏對論此事經過云:
九、慶王、張蔭桓帶亨利等上船遊龍王廟。翁同龢等至承澤園等候。
他年炒豆呼村酒,莫忘官廚臘粥香。
元日退朝惟默坐,敢誇身染御爐香。
夢裏新添竹數行,城西聞有小芳堂,
鵷行人傑未全無,文學居然勝大夫。
又云:著在毓慶宮,開前星門,於東配殿賜食,准其乘轎入東華門。
十三年尚逐鵷行,孤負城西舊草堂;
第二首為張蔭桓而詠。十二月十二日翁與海靖爭膠澳南和_圖_書岸時,張蔭桓「首云陳家島已不要」。次日召見時,翁「直陳張某首允」可證。所謂「尚有人爭海舶香」者,謂借洋款經手可得回扣,亦指張蔭桓主借英款。

戊戌年元旦次韻「再題」之詩共兩首:
臣對:優待極矣,然有窒礙,毓慶前殿曰惇本殿,東間供孝靜皇后御容,萬不能闢中間為道路,一也;配殿極隘無容席地,二也;參隨無別處可見,三也;前星門近百年未啟,框木沉陷,四也;乘轎入門非禮,五也。上皆駁之。
二、亨利至南配殿後,隨員自海靖以下十七人,跟隨入殿;翁同龢告以此處專為親王設座,餘人在兩旁屋中休息,海靖等不理。
至於亨利親王,連日酬酢,並遊居庸關、明陵、湯山後,於閏四月初五日謁德宗於西苑辭行,並面贈「黑鷹寶星」,即「鐵十字勳章」,初六日離京。自二十三年十月初七曹州教案起,至是適為半年,膠州灣、旅順、大連灣,相繼拱手讓人,英、法所索「利益」尚不算在內。責任誰屬?李鴻章至少負一半;翁同龢亦有兩三分,但他並不知己身姑息庸弱而誤國,「瓶廬詩稿」卷六,丁https://m.hetubook.com.com酉(廿三)年最後一題為「題自藏石谷仿董巨畫卷」詩云:
封疆事大疑難決,帷幄謀深智若愚。
記取伏蒲三數語,首將芻藁責司徒。
桑榆難補東隅失,尚有人爭海舶香。
掣電飛馳墨數行,居然批敕立朝堂,

在德和園實堂少憩,旋帶隨員人見於至瀾堂(賜坐),退至南配殿賜飯(隨員等仍入殿,麾之不出,慶邸、李相陪之,余等往東階下)。一刻許,上親舉至趾答之(此段禮節未詳)。hetubook•com.com
四、坐約半小時,慶王帶亨利、海靖、兩翻譯及蔭昌往樂壽堂見太后。
八、德宗至南配殿,德國衛隊三舉槍致敬,擊銅鼓,帶隊官「拔刀禹步」。德宗立視片刻,諭云:「兵皆精壯,甚可觀。」
此詩明明是詠膠澳事件,乃隱於一不相干的題目之下。這大概是他的門生繆荃孫為老師編訂遺詩時,不願得罪李鴻章後人,故意作此狡猾。
十二、亨利請慶王、李鴻章、翁同龢題詞留念,慶王寫「福壽綿長」;李鴻章寫「諸事吉祥,四海昇平」;翁同龢寫「久固邦交」。與翁同龢並坐的洋人,亦請翁題詞,翁寫「永敦和好」四字,自謂「吾意在大局,不肯私祝」。


六、亨利的隨員,皆不肯退出南配殿,迫不得已添設座位,一體招待。
戊戌(廿四)年詩,第一題為「再題自畫草堂圖次前韻」;此圖自畫於丁亥(十三)年冬,題七絕一首云:
翁同龢很會做官,訣竅之一是,詳記儀節,特別是御前的規矩,譬如方位尊卑,永遠都弄得很清楚。以上所記,即是為他日皇帝接見外賓之一成例,西洋人能親見太后,並在御前有坐位,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所以翁https://m.hetubook.com.com同龢在記儀節以外,另有覲見的實錄,大致如下:
互市忽來回紇馬,割城誰獻督亢圖?

亨利出西直門即騎馬沿河行,過萬壽寺到娘娘廟,更衣易轎至南配殿堂,於樂壽堂覲見(不坐,此屢經辯論始定,慶邸之力)。

首二語不知指何人。「互市」謂開通商碼頭,「回紇馬」指俄艦。「割城誰獻督亢圖」,不欲明言。「帷幄謀深智若愚」亦不知指誰。結語中「司徒」為地官,是翁自謂;大約召見時,德宗對移用海軍經費一事,有所責備。

七、半小時後,德宗步行至南配殿慰勞,面贈寶星,約一刻許畢事。
十一、慶王作主人,所備為西餐,係張蔭桓一手主持,用張家的廚子,酒半,慶王致頌詞;亨利有答詞,宴會中並有「洋樂」。

(上)又云:德親王進見,在園不便,恐其詣見慈禧,懿旨著在宮內。
坐少頃,上還,慶邸率一行人乘輪船小船赴龍王廟遊觀,出乃赴慶邸宴。宴罷復至娘娘廟,更衣入城。和-圖-書
德宗欲在大內見德藩,主要的原因,非「恐其詣見慈禧」,而是不願慈禧接見德藩,更不願「皇上亦可在我處同見」。故此事遷延不決,至三月十八日始由慈禧決定:「先召見德王於樂壽堂立見;然後上召見於玉瀾堂,仍賜座、賜食以盡邦交之禮。」此為張蔭桓所建議。
三、翁同龢告德使翻譯官福蘭格,衛隊應退出宮門;初尚應許,既而不但不退出,並帶至南配殿階下排隊。

至閏三月廿四日,亨利親王抵京,次日覲兩宮,翁同龢日記中其經過如下:
如上所記,已完全是西洋「國宴」的形式,德宗對此日經過,深為滿意;而張蔭桓則註定了將遭大禍的命運。
十、未正,亨利到,慶王設宴,陪客洋人十一、華官十三。
五、翁同龢帶亨利隨員在山道口會齊,同赴玉瀾堂見德宗。亨利先致頌詞,次進大瓷瓶兩個。德宗坐後,命亨利坐於右首一有墊的高凳上。海靖在殿中立,翁同龢等在簷下立。寒暄時,德宗告慶王;慶王告蔭昌;蔭昌翻譯。承旨時,皆一膝下跪。約十五分鐘,退至南配殿接受招待。
一、午初亨利到,乘轎直入東宮門,有德國衛隊廿四人翼護,但為翁同龢所阻。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