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忍辱後退了一小步,日本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沒有德川慶喜的自我克制,就沒有明治維新的燦爛花朵。」
德川慶喜少年時代接受嚴格的武士教育,但隨著西方船艦的叩關,歐風自然影響了他。他接受歐洲文明,敬佩華盛頓,崇拜拿破崙;生活上他偏愛西餐,喜歡照相,性情執拗,愛好女色。
捲入幕末的政治漩渦之後,德川慶喜逐漸適應,以其辯才無礙的天份、縝密的思慮,在整個「倒幕勤王」的大勢中,入主德川家。雖然成為第十五代將軍的他,終究無法力挽狂瀾,振興式微的幕府,但身處歷史變局的德川慶喜,卻能在關鍵時刻選擇自我克制向後退了一小步,自此,在德川慶喜這位最後將軍的身影下,日本終於得向前邁進一大步,走向燦爛的未來。
「明治維新」是日本邁向現代化的起點,也是英雄豪傑各領風騷、各顯本領的時期。司馬遼太郎的生花妙筆,刻劃豪傑們的心路歷程,震撼人心值得一讀。
《太閤記》(日語:たいこうき)為描寫太閤豐臣秀吉生涯的人物傳記。最早的一本作者為日本儒學家小瀨甫庵,所以書名也稱為《甫庵太閤記》(日語:ほあん たいこうき),全書共有二十卷。該書在江戶時代數度被取締禁止,列為禁書。
後來以「太閣」、「太閣記」為書名的有許多,名家迭出,如吉川英治的《新書太閤記》、山岡莊八的《異本太閤記》。本書《新史太閤記》為司馬遼太郎在一九六八年所著。
宮本武藏幼名弁之助,從小便跟著父親平田無二齋習武,之後未曾再師事他人,完全憑靠著自己的開發與學習修得高超的武術,生平比試六十多次未嘗稍敗。他的表達力很好,也是深思熟慮之人;有藝術天份,擅於雕刻、繪畫,也製作刀箭弓等換取生活所需,並完成《五輪書》、《武術三十五篇》等著作。
可是將劍道發揮於極致,處於「武術家」的頂點的他,卻求不得一席身為「兵法家」的官位--武藏晚年亟於在幕府求得官祿,卻成了他一生的業障。
深受本地讀者喜愛的日本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以一貫的精工細筆,嘗試撥開圍繞著這位卓越武士身邊的迷霧,以獨特「司馬史觀」來描寫史上獨一無二、最富傳奇性的日本武士宮本武藏。不做妄言、虛聞的寫作態度,讓本書更顯清新。作者描繪出的主人翁跳脫浪跡天涯劍客的刻板印象,而是實實在在奮鬥向上的武士之一生。
林徽音(1904年~1955年),胡適曾譽之為「中國第一才女」,哲學家金岳霖曾形容其宛如「人間四月天」,她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設計師。
本書從她在倫敦,與徐志摩相識寫起,當時林徽音之父林長民在官場失意,林徽音隨父至倫敦講學,至於之後,與徐志摩相識,與國學大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定婚約,以及日後投身於各領域,作者生動又深刻的呈現了林徽音生命律動的全幅面貌,更讓我們形象化的看到她從小我感情世界走向大我理想追求的自我超越,足以為讀者探尋人生哲理、感情真諦的啟示書。
傳奇一生,流言一世
洞穿人世滄桑,演繹華麗人生
張愛玲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作家,而不是作為一個怪人、異人而存在的。也許她將不僅僅屬於現代文學史。遙想幾十年、幾百年後,她會像她欣賞的李清照一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一個穩定的位置也說不定,而我們知道,那時候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現代作家肯定都將被忽略不計了。
《張愛玲傳略》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張愛玲的生平事實為線索,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張愛玲傳奇的一生。蒼涼的人生,美麗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創作哲學張愛玲式的滄桑和華麗在此顯露無遺。作者于青是國內較早為張愛玲寫傳記的學者,對張愛玲生平經歷了熟於心,真正地以靈魂讀靈魂,閃耀著學者智慧的光芒。
人生是舞台,個人脫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台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介紹過去某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同時,張愛玲也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許多女作家,她是一個不進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說的觀眾,她冷靜到冷漠,將生命的底部翻過來給我們看,也給她自己看。於是有人言,她是「一個偉大的尋求者」。她尋的是,女奴時代謝幕後女性角色的歸宿所在,她以否定現代生態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達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掙脫歷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諸般枷鎖和桎梏。她還在《傳奇》中,再現了一批失去了以往寄生樂土的遺老遺少的尷尬餘生,悄悄地填補了現代文學史中的這段人生空白,從而折射出失落的中國封建家族中所以失落的虛弱本性。自然,這是我們今人的解讀。而在當時。張愛玲的這些作品曾被當時的著名評論家評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讀張愛玲,需得用靈魂去讀靈魂。
我們一起來讀張愛玲,讀她的生命之旅,靈魂獨唱,不知能否觸摸到她生命的律動;而當你進入張愛玲的「人生傳奇」中,不知你能否領略一片神奇的綠地,一抹異彩的晚霞,一道瑰麗的五彩虹,一曲高山流水般悠長而又清絕的驪歌……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