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反映施耐庵創作《水滸傳》前一段經歷的長篇小說。
元朝末年,暴政高壓,生靈塗炭。施耐庵投身農民起義的滾滾洪流,與義軍首領劉福通、張士誠、朱元璋等人遭遇、衝突、糾葛、與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後裔宋碧雲、吳鐵口等人同甘苦,共患難。農民革命鬥爭的疾風暴雨,激發了施耐庵的創作激情,他歷時十年,終於寫出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
作品塑造了施耐庵豪俠書生的形象,對梁山後代的命運及坎坷經歷作了細緻描繪,勾畫了元末明初支亂的社會生活和錯綜的社會關係。這部小說不僅歷史文化知識豐富,而且語言極富有表現力。
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以及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為日本於1598年至1616年的實際政治領袖,與其同時代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並稱「戰國三傑」。
出生為三河豪族松平廣忠的嫡長子,曾在今川家作人質,在桶狹間戰役中負責指揮大高城的補給。
戰後回到三河岡崎自立門戶,與信長結為清洲同盟以斷絕西方之憂,並在武田信玄入侵駿河時相呼應,而取得遠江,將根據地移往濱松。在三方原戰役中與信玄對陣而慘遭大敗,但其後與信長聯合打倒武田勝賴,並取得駿河。在本能寺之變後,甲斐、信濃等地為家康所掌握。
在秀吉嫁妹、送母親給家康作為人質的苦心經營之下,家康終於臣服在秀吉之下,成為其五大老之首。秀吉死後,家康於關原會戰中獲勝,又於大阪冬之陣、夏之陣兩役消滅了豐臣氏,掌握了實質政權,名符其實地統一天下,建立幕藩體制的基礎。
他小名叫桃兒,聽來十分秀氣,長大後卻是雄糾糾、氣昂昂的一介武夫。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他趁機崛起,受命誅除宦官,進而廢帝、遷都。所過之處、姦淫擄掠,無所不及,百姓恨之切骨。
作者用生動靈活的文筆以董卓的崛起、把持朝政、覆沒為經,期間發生的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桓靈二帝廢立、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遷都長安……數十年間的史事為緯,把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以小說體裁呈現,免卻閱讀學術專著的艱澀,喜歡三國歷史的讀者不容錯過。
據作者所言:「每讀明史,尤其明亡史跡,總不禁掩卷低徊。終於無法克制衝動,將這些(眾多)故事組織起來,成此二十五萬字的長篇,想將這些可歌可泣可傲的史實公諸我可愛的同胞面前。」
本書人物眾多,如文人名妓: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李貞麗、侯方域、冒辟疆、錢謙益、吳梅村、楊龍友;眾南明義士佞臣:夏元淳、史可法、瞿式耜、張國維、張煌言、鄭成功、陳子龍、阮大鋮、馬士英、孫可望、李定國、李過……
政客李斯,以《諫逐客書》得秦王嬴政重用,在破六國、建中央集權、統一文字方面均有功績。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迫令公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後為趙高所忌,被殺。
留美博士錢寧所著《秦相李斯》一書,用現代的視角盡述李斯的一生沉浮,貌似調侃的文字下,是宮廷政事的詭譎多變,人性的衝突與智謀的競爭。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六部《氣吞萬里》。
明清興亡更替的史事,清晰明確的呈現著千古不易的教訓。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出自於內部:君主荒怠,太監弄權,臣子互鬥,自相殘殺----並非全為敵國外患所致。而清朝之所以能建國、興國的主要原因,除了努爾哈赤的開創、奠基外,選立了正確的第二代君主,也是個重要的原因;因為王朝是否能延續、發展的關鍵,往往繫乎於繼承人是成功的「太宗」,還是失敗的「後主」。
新興的王朝想要締創萬民有福的盛世,至少要經過三代以上的努力;努爾哈赤的入主中原之志,遲至他的孫子手中才完成,而後產生了輝煌的康、雍、乾盛世。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五部《天命皇帝》。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然不是躁進的人,而是踏著堅實的腳步,逐漸走向理想的人。
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遲至三十五年後的一六一八年,才以「七大恨」正式向明朝宣戰。在漫長的三十五年中,他無日無時不在竭盡全力的作準備的工作,隨時擴充自己的實力,隨時吞併周遭的小部,聯結友邦,而不輕舉妄動的貿然與明朝交惡;直到準備充分了,時機成熟了,才射出必勝之箭。
努爾哈赤建國的經過是一個歷史啟示,一個成功範例,從而使後人在深思熟慮之後清楚的體會到:成就他不平凡的功業的背後,所包含著的許多因素。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四部《巍峨家邦》。
明亡清興的趨勢已經具體成形。努爾哈赤不再僅以軍事和開疆拓土為發展重點,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性的齊頭並進,成功創制了滿文與八旗制度,奠立下國家的基礎,也奠立下文明的基礎;使他所率領的土地與群眾能優於其他部落,逐步開創新國、建立強盛王朝。
作為一個開國之君、創業雄主,努爾哈赤不僅有過人的才能、意志、毅力,鍥而不捨的努力奮鬥,更具有借重歷史經驗的真知灼見,盱衡現今時局的聰睿智慧,以及瞻望未來的卓越眼光;他遼闊雄偉的視野、胸襟、氣度、理想與使命感,形成了他行事的超大格局;在艱難困厄中不停的奮鬥,則形成他務實的行事方法。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三部《蒼鷹之翔》。
建州左尉努爾哈赤,明朝萬曆皇帝,日本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朝鮮的李家王朝,編織出多事的一五九二年。
努爾哈赤第三部——蒼鷹之翔。就環繞在一五九二年的一場日本進攻朝鮮,明的戰爭及其始末中展開。而在這歷史的長河中,一五九二年努爾哈赤,仍在為了統一女真九部而煩惱努力著。對於明朝朝鮮和日本的一舉一動,努爾哈赤只能小心翼翼的關心著。正是在這紛亂的變局中,日漸造就努爾哈赤那沉穩內斂的性格。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二部《不死的戰神》。
無論是英雄造時勢或時勢造英雄,在每一個動盪的時代中,我們總是可以發現這些熟悉的身影。他可以是一個開疆拓土,創作新時代的英雄;也可以是試圖力挽狂瀾的板蕩忠臣,無論是哪一種,我們總是可以藉著他們找到人類的希望。
在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歷史角度。不同於大多數史書總是以中國的觀點出發,本書著者並無預設立場,只是將當時的歷史事件一一錄下,至於孰是孰非,即使早已蓋棺,但卻不是如此容易論定,作者對於每位歷史人物的出身背景皆有著墨,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反應或表現,一切都不是偶然,而一個人的善惡也不是那樣絕對,希望你可以在書中看到歷史,更希望你在書中,可以發現在那樣時代裡的高貴靈魂。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一部《上天的兒子》。
本書乃是一系列的歷史小說,記述「清太祖」——努爾哈赤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他的父、祖慘死於明朝「以夷制夷」的手法之下,激起了他強烈的復仇意志,也看清了女真人在歷經二百年的悲慘生活後,所應前進的方向。他以父、祖所遺留的十三副甲起兵,一方面吞併各小部,擴增實力,而又對大明朝隱藏實力,虛與委蛇;另一面交好蒙古、暗通朝鮮。一步步的朝向統一女真的目標前進。
而在作者林佩芬小姐的描寫下,無論是大時代風起雲湧的變局,或是歷史人物細緻的心情起伏,皆一一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猶如親見歷史的軌跡,不但可對以往註評語,也可當未來之借鑒。
唐太宗雄才偉略,擘畫經營,襲殺同胞兄弟以登極,開創了大氣磅礴的盛唐帝國;然而,幾十年後,太宗侍女武則天卻篡唐代周,在傳統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了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歷經太宗、高宗兩朝,武則天堅韌沉著,從才人、昭儀到皇后、天後,終成中國五千年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她冷酷無情,任用酷吏、誅殺權臣,為翦除異己無所不用其極,幾乎將皇宮變成了陰謀與暗殺的場所;但待權力穩固,她卻也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未使國家遭受過重大的變故。歷史的迷霧遮掩了她「日月凌空」的光輝,亂倫惑主、殺女屠兄、廢帝篡位……尤其是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似乎成為她洗刷不去的污點。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已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光緒27年(1901年)9月,李鴻章簽訂《辛丑和約》兩個月後吐血辭世,而梁啟超於同年11月完成此傳為其蓋棺,原名《李鴻章——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
本書是一本評傳,是梁氏論李鴻章之著。梁氏不愧為大才子,大學問家,僅以兩個月餘的時間完成此書,且條分釐析,將李鴻章所處的大時代,與滿清中國命運密切關係的幾個人生重要階段,分綱提要,品評宏論。至今仍是論李鴻章者之第一要書。梁氏完成此書時謹30之年紀。
李鴻章一生之功過,在其時代議論紛陳,梁啟超以「歷史研究法」之精義「以一個偉大人物對於時代有特殊關係者為中心,將周圍關係事實歸納其中」完成此評傳,對於李鴻章生平的記述處處緊扣著咸豐、同治、光緒以來的重大事件,並從所處時空背景、世界局勢分析,論及其擔任兵家、洋務、中日戰爭、外交家等角色,皆與中國命運相關。
為了對李鴻章有綜括性的了解,他將古今中外人物,如諸葛亮、郭子儀、王安石、秦檜、曾國藩、李秀成、張之洞、袁世凱、俾斯麥、格蘭斯頓、伊藤博文等人之性格與行事風格拿來與之相較,資料翔實豐富,乃能凸顯李氏在各個角度的性格與位置。李鴻章在滿清一朝,「總握兵戎,轉戰四方,參與機要,而當外交之衝,宰制機輔,垂三十年之久,死後復封侯爵……功高位尊,誠滿清一代漢人中之不可多得也……」就其在當時中國地位之重要,「吾不能不謂其非英雄也」「以中上之才,遇無上之機,因得功成名就。」這是梁氏論李鴻章的基調。
梁氏在本書雖為論李鴻章,實際上乃在綜論滿末中國之重要大事紀,宏觀博論。後來梁氏因戊戌變法失敗滯留日本,時外相伊藤博文還曾舉此書謂,如此優秀的人才,中國竟不能容。言下之意對梁氏以及本書極為讚賞。
陳舜臣之歷史傳記小說《諸葛孔明》是歷史傳記中一部難得一見的好作品。在中國,諸葛亮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他承載了無數傳說,是一個極具文化和思想的象徵符號。而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陳舜臣又會在他的《諸葛孔明》中給我們奉獻一個怎樣獨特的孔明呢?
在《諸葛孔明》中,陳舜臣細細勾勒孔明的一生,從而帶出整個波瀾壯闊的三國英雄群像,這些早已口耳相傳的三國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在陳舜臣的筆下,顯示出與傳說有所不同的獨特風格。陳舜臣以諸葛孔明的一生為經,以他所處的環境為緯,將斑斕的三國歷史碎片織成一張網,那些孤立的歷史故事在這張網裡各安其位,從而達到一個渾然的整體。伴隨諸葛亮的人生歷程,一個或許更加符合歷史邏輯的真實三國穿越重重帷幔,走向了歷史台前。
諸葛亮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故事發展的一條線索,也是三國歷史的進程。伴隨這條進程,除了孔明,無數三國英雄人物紛紛粉墨登場,演繹出一個個或許更加真實而合理的三國故事。劉備的複雜人格特質,曹操不遜於孔明的情報搜集手段,劉表軟弱的仁義表象,孫權在幕前演戲時體現出的權謀……甚至不經意間寥寥幾筆勾畫的莽張飛,等等。——在漢末波詭雲譎的亂世風雲中,無數我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撥開歷史煙塵,穿越刀光劍影,紛紛從紙墨深處綻放出他們鮮活而又真誠的面容。這些著名的風雲人物和那些在歷史演義中不是很耀眼的人物——比如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姐姐諸葛鈴、弟弟諸葛均、繼母宋氏、妻子綬,甚至於虛構的管家甘海等人一起,圍繞在真切而平實的諸葛孔明周圍,在那個傳奇的時代,展開了一段段作為生命個體而存在的獨特的孔明故事,從而構築出一個陳舜臣筆下的另類三國天下。
《我的前半生》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作者從自己的家庭背景寫起,回顧了他在入宮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北洋軍閥混戰、出宮、客寓天津、做滿洲國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後接受改造,成為普通公民的全部歷史。他的寫作即是個人的歷史書寫,也由於他的 特殊的歷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現了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歷史變遷。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