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聖一法師弟子衍輪根據聖一法師的講演輯錄而成。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般若呢?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人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
《金剛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被視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華,在漢地流傳廣泛。此經自譯出后,凡解經註疏者不下百數,其中不乏慧解獨特、闡發精到這。迨民國大善知識江味農居士本講義出,教內各宗派,則無不嘖嘖讚歎,咸推上乘。講義深器般若精神,廣援諸大乘要典,釋經申義,見解卓爾。如以此經為至圓至頓教,儼然有別於歷史上天台、賢首諸宗的教判。高屋建瓴,進而對禪宗、凈土的點評,也無不切中肯綮,要言不繁。至於就經中字句的解讀、點斷的處理等,在在可見出其身後的功力與靈動的心智。更難得的是,作者有解有修,觀照的妙用與義理的發揚雙管齊下,在整個講解的過程中無所保留地和盤托出,使人時時處處有受益匪淺之感。誠如民國另一位大居士夏古農所謂,展斯卷,「不啻讀余經十百部邊」。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經典,屢經重譯,歷代註疏研習者無數。在佛教史上,該經可謂流傳範圍最廣、傳誦時間最長的經典之一,而且對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都具有重大影響。
驤陸居士主講于印心精舍已五年,以梁注三十二分有未盡焉,乃參無著大士意,重判之為二十分,附以小分,名曰分段貫釋。上述其分段之義,下注以貫釋之理,使讀者瞭然于全經之旨:何者為經中主要綱領?何者為初修人降心法要?又何者為初地證道發大身時之意境?以及最後為已證得者,如何決定?分分開示,段段詳釋,尤恐學人之不易醒目也。復冠之以總說,附之以簡表,更提經內文句以啟其參,末附釋字一門以便初學,而補他書之所不及,是總說焉,分義焉,註釋焉,參句焉,列表焉,以及釋字焉,綜為六門。是一經而反覆六次講解矣,后再接解心經,亦分段釋義,計分為七分,兩經匯釋,文約義深,都為八萬余言,所以嘉惠後學者至矣。
《阿彌陀經》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中國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此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所宣説的,是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不問自說的經典。
本書是明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對《阿彌陀經》的解讀。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
本書為《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卷,本卷包括第卅品至第四十八品。末為後記、再記及附錄。
本卷重點為:(一)繼前第廿八品、第廿九品,明極樂菩薩願力,修持真實功德。行圓德滿,諸佛共讚。兼明國土安樂清淨,壽樂無極,勸諭往生。(二)對淨顯穢,痛斥濁世惡苦,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勸修世善,重重誨勉,令持經戒,度脫其身。經中備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切指致苦之由,復示出苦之方。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饒益有情,造福人間。以此迴向,同生極樂。(三)禮佛現光,此會四眾,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四)顯邊地疑城。示疑惑未斷,但仍念佛修善,願生極樂者得生之處。(五)本經流通分,讚歎念佛,勸於此經生導師想。當來經滅,獨留此經。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普勸種福修善,念佛發願,往生淨剎。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
本書為《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卷,本卷從經中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詳細解讀。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雲:「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雲:「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儕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曰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雲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住生論》謂極樂三重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曇鸞大師註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曇鸞大師雲:「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
本書為《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卷,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
本書為《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卷,本卷重點為:從前言、概要至正釋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
這部般若心經,在我們中國佛經流通方面觀之,可說是「風行天下」的,並且持誦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確乎在「金剛」,「彌陀」之上。雖然言簡文略,只此二百餘字,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它在一代聖教中的地位,總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負有聲望的經典;六百卷般若經的當中,其最簡括切要,提綱契領者,當推現在所講的這部心經了。
它是給一切眾生,打破迷情妄執,啟示解脫法門;處處即色明空,層層破妄顯真,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從世間有情的五蘊,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因為空得這麼徹底,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夠即見實相。
實相者,即是我們個個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為眾生,悟了它即是諸佛菩薩;迷則生死無盡,悟則究竟解脫。
般若是發掘實相,解脫生死的一種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們不想求證實相,解脫生死則罷,如果要的話,那就不得不從這部經典裡去努力進取了!
《心經》是一部大乘佛教關於空性跟般若思想個經典,在東亞地區相當流行。
《心經略說》依據一九八七年黃念祖老居士於美國維州蓮華精舍錄音為基礎整理。
《地藏經講記》依據淨空法師於1998年在新加坡的講演恭敬整理,供養大眾。
《地藏經講記》地藏經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集結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一同讚歎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悲願,法會之殊勝是所有大藏經法會所無法相比的。
《地藏經講記》內容深入淺出,將《地藏經》經文真實的意義闡釋出來,解開學人對《地藏經》的疑問與誤解,教導如何從《地藏經》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