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九七〇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評價最高的短篇小說集,也是這位蘇俄當代大文豪最能表現鄉土情懷的代表作。書內共收集短篇小說六篇,另外收入了十六個極短篇,有的評論家把它們評為散文詩,有的則評為散文小說或散文,這裏稱它們為極短篇都能適合,事實上這十六篇多數在千字以下,且篇篇精彩,多以象徵手法寫成,寓意極美。
索忍尼辛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來華訪問,並於廿三日在中山堂,以「給自由中國」為題發表演說,引起國內極大震撼,也給予我們極大鼓舞與警惕。本書讓讀者更深一層了解索忍尼辛及其藝術精神。
《罪與罰》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描寫犯罪心理學的長篇小說。故事圍繞著一件不尋常的謀殺案逐漸發展著,情節生動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全書二十多個人物各自獨特的性格、心理活動被描繪得非常細膩,惟妙惟肖,是杜斯妥也夫斯基花了兩年多時間,兩次燒掉前稿,最後在一八六六年完成的。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書中不同人物,巧妙地對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提出了批判,鼓吹頌揚人道主義,展現了處於激烈改革動盪中的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的真實面貌,年輕人急於改革的浮躁心理,和各種思潮的劇烈衝突。
是否做一個「白癡」,遠離人世間的情與愛,才是最好的解脫?
一旦我有錢,你等著瞧,我會變得非常與眾不同。最可憎可鄙的事莫過於錢能賦予人才能。這個定理到世界末日都不會改變。你或許要說這些都太幼稚了,甚至不切實際,那麼好吧!反正我覺得那樣讓我很快樂,而且會貫徹到底。
本作品自傳色彩極為濃厚,書中米希金王子愛上驕傲又放蕩的女子娜塔莎,陷入痛苦不堪的境遇之中;現實中,杜斯妥也夫斯基也痛苦地愛著波琳娜.索格娃,並飽嚐嫉妒之苦。同時,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深受癲癇之苦,在他的創作歲月中,癲癇不時發作,創作隨之中斷。
本書為俄國文學大師杜斯妥也夫斯基寫實主義顛峰代表作,充滿濃厚的哲學氣息,對人性弱點及人物心理都有深入刻劃。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向擅於描寫複雜的人,他認為人是多面性的,善與惡、愛與恨、純潔與邪惡、高貴與卑劣這些兩極化的性格往往並存於人心,因此經常以戲劇性的情節描述人物複雜的心理變化,讓他的作品更具深度。杜斯妥也夫斯基亦藉由本書寫出心中的基督精神,在邪惡中辨識良善。
「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列寧讀後感
這部曾被稱為「整個俄國文學中最可怕的小說」的《第六病房》,故事十分簡單,發生在某一城鎮的某一小醫院裏,其中「第六病房」是監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別病房,遺世但不獨立,由一位粗暴、動不動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或說統治),受監禁的病患共五名,其中一個關鍵性的病人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出身良好,之前是法院傳達員和地方上的書記,三十三歲(和彼時的作家同齡)。此人脾氣暴躁,言論尖利,他患病的起因係某個憂鬱的秋天早晨目睹兩名戴鐐銬的犯人被四名兵士押送,忽然神經質的想到自由喪失的可怖,自己不也極可能被捕被關監獄裏?「他知道他沒犯過任何罪,而且可以保證將來也不會殺人、放火、偷竊,可是偶然間無意犯罪不是很容易嗎?是啊,無怪乎人民歷代的經驗教導我們,誰也不能保證免於乞討和牢獄之災……」
陷於如此思維泥淖的格羅莫夫,最終因為又一樁找不到兇手的雙屍命案,擔心自己被認為兇手而正式發瘋,送進第六病房。
另一面,則是醫院的負責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這是個好脾氣、待人溫和、有處世不爭哲學的醫生,他偶爾心血來潮巡視了這個被人遺棄的第六病房,被激憤的格羅莫夫所吸引,醫生一方面同情他的處境,一方面也以為格羅莫夫是個可談話的有意思對象,遂經常到第六病房找他聊天,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馬上在醫院、在整個城鎮引發議論和猜疑,並很快傳出葉菲梅奇醫生也瘋了的流言。
最終,葉菲梅奇醫生被誘騙進入第六病房,當個精神病患禁錮起來,他憤怒抗議,卻遭到老兵一陣毒打,不知道幸與不幸,葉菲梅奇醫生很快的就此死去。
這部《第六病房》是契訶夫少數較沉重、較純粹悲劇的作品,適合單獨成書,儘管已是經典名作,而且一般以為標示著契訶夫小說書寫的重大階段性意義,但我們還是得說,這仍不足以代表契訶夫,真正契訶夫的美好係由他燦若滿天繁星的全部小說組合而成,每一塊碎片都閃亮,而唯有全體,我們才能得著契訶夫小說的真正意義。
《舊金山一紳士》寫於1915年;那一年,世界上充滿了紛爭和動盪;當時,造反是歐洲的一種生活方式。相比之下,這位「紳士」是一個美國人,一個新世界——建立在人人平等理論基礎之上的共和國——的產物。這裡就包含著諷刺。在這裡能找到像「紳士」那樣的人,這一事實證明了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首部現代小說,發表於1862年,比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1865-1869)、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1866)還早。這部小說是第一部引起世界文學界注目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得到了莫泊桑、福婁拜等著名小說家的重視。
《父與子》著力描寫了俄羅斯社會變革中新老兩代人之間的衝突,文筆優美,細膩,結構緊湊,引人入勝,盡情譏刺批評了保守陳舊的貴族精神,同時也對年輕一代的激進盲動提出了批評,作者在結尾告訴我們,兩代人之間思想的溝通是重要的,「永恆和解,生命無盡。」
《羅亭》(Rudin)是一部1856年出版的俄國小說,為伊凡.屠格涅夫的首部長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善於思索滿懷理想的青年羅亭,缺乏必要的實踐生活的勇氣和能力,當純潔勇敢的姑娘愛上他時,他卻顧慮重重,臨陣脫逃,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濃厚抒情氣息的中篇。
描寫天真無邪的姑娘納斯金卡愛上客房,兩個約定一年後在一座橋上相會,但屆時房客沒露面。故事敘述者便安慰女主人公並陪她等待了四個晚上,最後房客終於出現,「幻想家」就壓下剛剛升起的對納斯金卡的愛慕之情,為他們祝福。
托爾斯泰最奇特的作品,當年發表后,俄國審查官只允許發行普通人難以承受的高價版本,美國郵政禁止郵寄刊有《克萊采奏鳴曲》連載的報紙,西奧多.羅斯福看了此書後說:托爾斯泰是個性變態者。
《克萊采奏鳴曲》發表於一八九一年。敘述了一個火車上的作者親耳聽了一個殺妻的貴族講敘殺妻的前因後果。表現了托爾斯泰那種探索道德與人性的思想性。《克萊采奏鳴曲》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娓娓道來的心事袒露,將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演繹得一覽無餘。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爾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經發表就引起強烈反響,法國作家莫泊桑深深為之折服,曾經感歎說:「我看到,我的全部創作活動都算不上什麼,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爾斯泰死亡描寫神作,寫給每一個用盡全力過著平凡一生的普通人!
小說講述了一位備受推崇的法院官員,本來過著平常無奇的生活,突然間得知自己患了重症,即將面臨死亡,於是開始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故事。小說以白描的手法細緻地表現了人類在面對死亡之時全部的精神活動,深入思索關於死亡的議題 ,引發每一個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
死亡帶來痛苦,也帶來對於活著的反思。諾貝爾文學院評選的史上百部文學作品之一,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晚年力作,精悍雋永,對存在的思考、人性的剖析之深刻可與《局外人》《變形記》對讀。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下)》收入作者膾炙人口的佳作,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
契訶夫的顯著特色是他能夠從最平常的現象中揭示生活本質。他高度淡化情節,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憑藉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現重要的社會現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形象常常升華為富有哲理的象徵。在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契訶夫不重於細緻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動過程,只求從人物的行為舉止中看出其內心活動和變化。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上)》收入作者膾炙人口的佳作,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
契訶夫的顯著特色是他能夠從最平常的現象中揭示生活本質。他高度淡化情節,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憑藉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現重要的社會現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形象常常升華為富有哲理的象徵。在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契訶夫不重於細緻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動過程,只求從人物的行為舉止中看出其內心活動和變化。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