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劉以鬯,結果共2筆

對倒/ 劉以鬯 /

「對倒」一詞來自集郵的術語,對倒郵票是指兩枚相連但上下顛倒的郵票,這類郵票,必須相連才有價值,一旦分開,便與普通郵票一樣,變得平平無奇。

《對倒》這故事是敍述發生在兩名平平無奇的人身上的日常瑣事。故事是發生在七〇年代的香港,兩個主人翁分別是四九年為逃避戰火從上海移居香港的中年男子「淳于白」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少女「阿杏」。兩個平凡的人,兩種平凡的生活。但兩人的故事互相交織,便像對倒郵票一樣,變得不平凡。

一般論者認為《對倒》是劉以鬯作品中結構上最新穎上乘的,它採雙線平衡發展,敘述模式是匠心獨到的創造;把意識流手法用於兩個陌生人的街頭對行,從而產生隔代人不同心態的強烈對比的敘事謀略。

《對倒》於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開始在香港《星島晚報.星晚版》連載,約十一萬字的中篇小說;一九七五年作者應《四季》寫稿並把《對倒》改寫成短篇小說。

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教授橋春光將它譯成日文,收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李文靜將它譯成英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譯叢》第二十九、三十期;香港電台曾改編成電視劇,由張少馨導演;一九八九年「中德文化交流研討會」亦討論《對倒》;此外,《對倒》被收入多種重要文學選集中。

作品《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二〇四六》。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島與半島/ 劉以鬯 /

《島與半島》真實地展現了七三一七五年的香港社會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劉以鬯寫長篇小說《島與半島》企圖為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島與半島》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虛構的敘述;一部分是非虛構的敘述,合在一起,成為另一類雙線敘述。小說是虛構的,為了增加虛構情節的可信性,將社會生活的真實現象融進虛構情節,組成橫式結構。

鑒於複雜情節不易重現真實,在寫《島與半島》時,作者盡量減少這篇小說的故事性,不用曲折離奇、錯綜繁雜的故事去迎合讀者趣味。

《島與半島》寫了一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既沒有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沒有錯綜複雜的情節,只寫了某商行的職員沙凡一家的所見所聞及所經歷的事情。但讀過小說的人都會被作家如此真實而深刻地展現七三一七五年香港社會生活而拍案叫絕。作家筆下的香港是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既有它可愛的一面,更有在美麗外衣掩蓋下醜惡的一面。小說以冷峻的筆調,揭露了香港那段時期的種種弊病,從而為七三一七五年的香港加上一個「注釋」。

據作家自述,「《島與半島》於一九七三年冬開始在『星島晚報』連載,到一九七五年結束,長六十五萬字。為了使這部寫得相當鬆散的小說能夠凝聚、集中些,我刪掉了五十幾萬字。」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