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回憶錄,結果共28筆

牛棚雜憶/ 季羡林 /

作者季羡林是中國一名出名的翻譯學家,亦是世上現存少數懂得梵文(古印度文)的人,曾為不同國家翻譯出古印度的書籍,為世界進一步了解印度歷史貢獻不少。既為知識份子,當然逃不過文革時期被扣帽子清算的日子,本書說的正是作者於北京大學任教時期遇上文化革命後的種種遭遇及心路歷程。作者用了憤慨又幽默的手法去寫出被稱為《黑暗十年》的非人生活,牛棚就是作者於那時期住和工作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已落幕多年,種種瘋狂、野蠻、愚昧和扭曲人性的悲劇,於不少國人心中仍留存難以磨滅的傷痕。 本書記錄的,係一代文化宗師季羨林教授用血和淚來的煉獄人生。 書中內容不啻蘸滿懾人心魂的奇情怪象,暴露諸式玷污文明社會的「非人」與「變色龍」;其可貴之處顯見於作者將親身經歷的原委和盤托出,讓你我從中得到深度啟迪,並引為後事之師,有助偵緝社會潛在的癌細胞,免中華民族再遭浩劫蹂躪。

書末附錄四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一個老知識份子的心聲》、《季羡林自傳》和《季羡林年譜》,是進一步瞭解季羡林教授的家世、學術研究及成困的參考資料。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尋找家園/ 高爾泰 /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一百個人的十年/ 馮驥才 /

二十世紀歷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這人類的兩大悲劇: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這兩大劫難的親身經歷者,都在努力忘卻它,又無法忘卻它。文學家與史學家有各自不同的記載方式:史學家偏重於災難的史實;文學家偏重於受難者的心靈。本書作者試圖以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曠古未聞的劫難的真相。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劫難的真相。作家馮驥才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披閱十載,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文革」已經過去,它對眾多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革」是什麼?「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文革」到底對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一百個人的十年》為我們似乎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作者馮驥才試圖以一百個各不相同的經歷,儘可能反映這一經歷十年、全社會大劫難異常複雜的全貌。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經歷,反映生活本質的真實。這本《一百個人的十年》將使「文革」的受難者們感受到某種東西以使內心獲得寧靜,使那些「文革」的製造者們從中受到人類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終生不安。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東史郎日記/ 東史郎 /

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關注的日記。

《東史郎日記》案是一起為期六年至今仍沒有結束的訴訟;是一樁涉及六十多年前歷史而又未能按歷史真實審理的並非普通的民事訴訟;也是人類的良知、正義與堅持反動歷史觀的邪惡勢力之間的一場持久的較量。《東史郎日記》的出版與發行,既是為關注和支持東史郎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史料,又是對東史郎先生正義行動的肯定和支持。

當然,由於當年的東史郎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其日記中所反映的立場、觀點是帶有軍國主義思想色彩的,這就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和閱讀這本書。

本著尊重作者和忠實於原著的原則,我們要求譯者對作者提供的日記手寫原稿全文進行直譯,不作更改。只是考慮到日記中所涉及的人多數還健在,所以,我們對其中的人名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原稿中的原有人名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

本書正文中插圖均為東史郎手繪。書中照片均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供。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4:回憶錄/ 柯南.道爾 /

《福爾摩斯回憶錄》(The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此乃福爾摩斯系列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於1894年出版。

本書共結集了《銀色馬》(Silver Blaze")、《黃面人》(The Adventure of the Yellow Face)、《證券經紀人的書記》(The Adventure of the Stockbroker's Clerk)、《亞斯科特號》(The Adventure of the Gloria Scott)、《馬斯格雷夫禮典》(The Adventure of the Musgrave Ritual)、《賴蓋特之謎》(The Adventure of the Reigate Squire)、《駝背人》(The Adventure of the Crooked Man)、《住院的病人》(The Adventure of the Resident Patient)、《希臘譯員》(The Adventure of the Greek Interpreter)、《海軍協定》(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最後一案》(The Final Problem)11個短篇故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回憶蘇格拉底/ 色諾芬 /

本書作者色諾芬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他回憶了蘇格拉底一生的言行,著重追述了蘇格拉底對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問題的看法。蘇格拉底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希臘貴族奴隸主思想家,他精力充沛、慷慨大方、幽默異常。畢生從事口頭宣傳,語言生動,邏輯嚴密,富有哲理。與人談論時,常從別人的謬誤或矛盾著手,把別人思想引到他要闡述的問題方面來,但他沒有留下著作。因此本書的問世為深入研究蘇格拉底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我的求學夢/ 郝士明 /

人生苦短,飛馳而過,似一夢

我的夢,一個求學夢,祇有三步

第一步:慢步。兩歲喪父,在母親茹苦含辛的撫養下,完成了小學與初中學業。

第二步:跑步。在日寇飛機的轟炸與掃射下,死裡逃生,得以在祖國貸金的培育下,完成了高中與大學學業。

第三步:飛步。意想天開,舉債飛到美國來。在匹茲堡大學與西屋電氣公司的聯合培訓下,完成了碩士與博士學位。

之後,繼續在西屋工作、學習,並與導師共同研究與著作,做一個八十六歲的老學生。

不過,在這一個夢中,也充滿了苦辣酸甜、悲歡離合的情節。更有艱險萬端,有血有淚的遭遇。

我願將這八十餘年來,我求學的經過,與生活中的種種插曲,從回憶中記錄下來,以表再思與懷念。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柏楊回憶錄/ 柏楊 /

不論稱「自傳」、「自述」或「回憶錄」,都是面對自己的過去,從出生、成長以迄於今的生命史;不論是自己手寫,或是口述後由他人執筆,在追憶的當下,重新體驗一生的酸甜苦辣,會是悔恨交加?抑或無限榮寵,感念仁慈的上蒼?著作等身的柏楊,卻沒有親筆為自己刻畫生命的年輪,而是選擇以口述/記錄的方式來為自己寫歷史,而執筆者周碧瑟竟「不是一個寫文章的人」。

在本書的〈序〉(柏楊)及〈代序〉(周碧瑟)很清楚交代這樣一本書的因緣及寫作過程。全書四十七篇,首篇以「野生動物」為題記其出生,然後便一路展開柏楊七十五年的歲月,以生活和際遇帶出時代社會,在這裡我們看到不認輸的柏楊,如何在複雜而艱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卑微卻又勇敢地活著,一點一滴積累著巨大的生命能量,發光發熱,照明人世的幽暗以及歷史的長夜。周碧瑟的文筆靈動活潑,從口述到記錄,看不出有任何表達上的疏漏;材料雖受限,卻能裁剪得體,全書一氣呵成,柏楊因此而躍然紙上,重演他的一生。

「日本作家黃文雄先生曾引用日本的一句諺語,說我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他指的是七○年代台灣恐怖時期我幾乎被政府槍決。實際上我不僅看過,而是我一生幾乎全在地獄,眼淚遠超過歡笑。在寫作途中,碧瑟常常把筆放下來,凝視著我,嘆息說:『您的災難,怎麼沒完沒了?』但我並不認為我是天下最受苦的人,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比我更苦,這是民族的災難,時代的災難,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災難。回顧風沙滾滾的來時路,能夠通過這些災難,我比更多的中國人要幸運得多,使我充滿感恩之情。」──柏楊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我的前半生/ 愛新覺羅.溥儀 /

《我的前半生》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作者從自己的家庭背景寫起,回顧了他在入宮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北洋軍閥混戰、出宮、客寓天津、做滿洲國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後接受改造,成為普通公民的全部歷史。他的寫作即是個人的歷史書寫,也由於他的 特殊的歷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現了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歷史變遷。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流離的王妃/ 愛新覺羅.浩 /

愛新覺羅浩自從昭和十二年與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傑結婚之後,她的生活就像處於永無止盡的狂風暴雪中;但最終能夠團聚於北京,平靜的共度餘生,並獲得眾親友的祝賀,她的人生猶如沉浸於一場夢幻之中。回首過去,愛新覺羅浩的人生盡是一連串的災難。她我所吃的苦肯定比起其他的日本人多出兩三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當時,與滿洲國皇帝的御弟溥傑結婚所致。如果沒有這樁婚事,原本出身貴族世家的嵯峨浩想必一定是和某位門當戶對的日本人結婚,平靜且安穩的渡過一生。那個被關東軍主導的、稱為「政治婚姻」的結婚,就這樣決定了愛新覺羅浩一生的命運。然而,愛新覺羅浩和溥傑像是違背了世間的期待般,對於這個婚姻,他們從來未曾有過絲毫的後悔。如今回想起來,即使當初是半強迫式的結婚,但卻造就了這對夫妻結下深厚的情感。愛新覺羅浩之所以能夠支撐過敗戰後流離顛沛的逃亡歲月,忍受十六年來的分散別離,全都靠著與溥傑的這份深厚的情愫。愛新覺羅浩經歷了中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瓦解,當時身在中國的她,跟著皇室一行人逃離新京,展開顛沛流離的逃亡日子。被迫與丈夫分離之後,期間,她帶著幼女,還沿途照顧發瘋的婉容皇后、被移轉了數個看守所,過著無法想像明天的日子,直到最後才能跟著日本人的撤退船,回到日本。但是日本戰後的生活也充滿艱辛,無法與丈夫浦傑相會的日子,她必須一人撫養二個女兒,直到長大的慧生寫信給當時的總理周恩來,才讓他們獲得團圓的機會。

對她來說,此生唯一的遺憾,那就是大女兒慧生的早逝了。慧生從小聰慧,頗得皇帝溥儀及一家人的喜愛,但是卻因為遇上了愛慕她卻個性偏激的同學,以致於走上悲劇一途,不過,這對他們夫婦而言,也許是一項悲苦的考驗。但是他們卻能攜手同心一起走過這段艱苦的歲月。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今生今世/ 胡蘭成 /

胡蘭成大半生的回憶錄,以散文體寫數十年政治生涯與感情經歷,重要部份涉及汪偽政權及與張愛玲的交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逝去的武林/ 李仲軒 徐皓峰 /

本書由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撰文而成。

一代武學宗師口傳心授 獨步天下的技擊與養生之法

掌風拳影裡的中國 彰顯一脈華夏文明的千古傳承

《逝去的武林》曾在武術專業雜誌《武魂》上連載,在未出版前已轟動國內外武術界,初版即成為暢銷書。

李仲軒先生以七十餘年武學實踐,講述他所師承的民國年間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和薛顛的言行、造詣,以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實情、習武者特有的思維意識和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身體訓練法門。秘傳與絕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餘音。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