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大乘佛教經典,相傳在初唐時,由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此經歷來受到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的高度推崇,在漢傳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據其內容思想,佛教學者將其歸類為如來藏學派的作品。
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
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祕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
本書是明朝憨山大師對《圓覺經》的釋讀。
經名中的「圓覺」,是「圓滿覺性」的意思,此經是講述如來境界,闡揚萬法實相是本來圓滿覺性的經典。大乘佛法說,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圓覺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而覺性也周遍法界。覺性不只是一般的見聞覺知,甚至沒有思想的物質——能量的聚合,都是覺性的顯現,都是圓覺妙心的流露。所以,眾生與佛都在大覺中。然而,眾生迷惑于根塵識的識境,不知自己與佛同具覺性的平等法性。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於1983年在台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的紀錄,當時採用明憨山大師註解之《圓覺經直解》版本,南師講解深入淺出,為初學者學佛之入門。
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裨益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的讀者。
《圓覺經》是了義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而且經文文字優美。這部經透過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初學者而言,淺顯易懂,沒有文字上的障礙,可作為學佛之入門;對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而言,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至於修行上的諸多問題,如修止、修觀、修禪那,亦作了原則性重點的提示。所以,無論是頓悟或漸修,在見地、修證及行願上,均詳細舉例説明。
《圓覺經》是由十二位菩薩一一上來提問題,這十二位菩薩排列的順序,隱藏很大的祕密,南師已在書中告訴各位了。這十二位菩薩中,四位菩薩為一組,第一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第二組是大乘漸修法門,第三組是漸修法門的入手,而後到大澈大悟的境界……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