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風行,能人輩出。從虛擬到實體,作家嗆聲,作品出聲,已不再限於平面媒體了。2002年之前,茂呂美耶以一介日本家庭主婦的身份,用一手比一般台灣人還典雅流利的中文,風靡了網路世界,『日本文化物語』網站人潮洶湧搶搶滾;2002年之後,《物語日本》、《江戶日本》相繼出版,暢銷熱賣,燒紅也燒深了台灣哈日風,更燒起了一陣日本庶民文化出版熱潮。
2006年春天,茂呂美耶又來了!聽完「物語」,走過「江戶」,這次她要帶領我們更行更遠,要去探索1200年前,古典的、優雅的,屬於「源氏物語」,也屬於「陰陽師」的「平安日本」。從文學到歷史,從怨靈到神社,漢字、能樂、男人的苦楚,女人的命苦,美人與和尚,貴族與平民,食衣住行娛樂……,無所不談,談無不趣。如果你愛讀《物語日本》、《江戶日本》,期盼好書終於有了結果,真是恭喜你;如果你還沒讀過《物語日本》、《江戶日本》,那麼,就從這本讀起吧!
網路上的超級大媒人茂呂美耶,專門介紹雜駁的日本之美給中文世界,繼《物語日本》之後,新作《江戶日本》大談江戶(東京舊稱)二百多年間的俠義、怪談、幕府、情色、生活、飲食、娛樂真相,帶讀者哈日哈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對於和服的由來、色道始祖、將軍的餐桌、園藝的特色,或是正宗江戶仔的氣質,都一清二楚!
中日合作出品的Miya茂呂美耶女士,以其傳奇的人生踏勘日本文化的特色,文章無所不談,無談不奇。尤其是,對於物語特多的日本民族,小事小物總能發展得博大精深,可談者也就可觀。
Miya不屬於純文學,她始終很普羅大眾,她整天談的是吃飯、洗澡、歌謠、傳說、怪談。這是物語的,雜駁的日本之美,更具人間性、天下性。談拉麵速食麵、說澡堂「泡湯」、講忍者劍客、扯發財貓、荒城之月、竹取物語、歲時紀事……的尋常小景,是本書與坊間常見「哈日文學」最大不同。
本書中,一來所談確實是構成日本庶民文化性格的重要部份,面向或許不夠完整,但所論絕非泛泛,點到為止耳。其次,這批文章確足當「物語」一詞,自成一組 narrative,深入淺出,頭尾俱足;來龍去脈,應現全身。再者文字也自成一格,流暢中卻不失其獨有的異國風味。試想,若非深諳文化底蘊且文筆多采者,誰又能動筆寫「忍者」,信手發即萬言,還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呢?
戰國時代低層武士的流離掙扎,與亂世女子傾身愛情交織而成的動人情節,證明了亂世生命如芻狗,唯有高貴的精神才能過渡一些痛苦。
雲漠漠地高懸青空,風獵獵地颳著大地,亂世的風雲,映照著豪勇的武士與痴情的女子,他們在顛沛流離之中,堅持著無悔的愛情……
《戰國無賴》主要講述了天正元年(1573),織田信長進攻淺井家小谷城。在城陷之前,淺井家武士佐佐疾風之介將戀慕自己的女子加乃交給同袍立花十郎太,讓兩人儘快逃出城去。留下來的疾風之介在於織田家的戰鬥中身受重傷,末路之際受到野武士的女兒阿良的幫助,保得性命。同樣身為淺井家武士的鏡彌平次也在戰鬥中生存下來,成為了海盜的首領。而另一邊,十郎太卻對在自己保護之下一同逃出來的加乃心生愛慕之情……
這是一曲以無常亂世為舞台,描繪男女多舛命運的戰國浪漫譚。
從前,西域有個小國,叫樓蘭。樓蘭的羅布泊,是樓蘭人的神,是是樓蘭全部子民的生息之本。由於長期夾在匈奴與大漢王朝的爭奪之中,弱小的樓蘭不得已做出遷離羅布泊的決定。沒有了羅布泊,樓蘭和樓蘭人將會走向何方?
日本文學巨匠井上靖用樸實的文字,講述著神秘樓蘭古國的變遷。井上靖的小說充滿了浪漫的想象及對中國西域的憧憬和夢想。短篇小說集《樓蘭》里有一篇《狼災記》,曾被導演田壯壯同名搬上大銀幕。
《敦煌》(とんこう)是井上靖的歷史小說。由講談社初版,現行版為新潮文庫重版。以莫高窟發現的敦煌文獻的由來為主題。
本書是井上靖一系列「西域小說」的代表作。1960年,本作與《樓蘭》榮獲每日藝術獎。
《敦煌》主要講述了北宋仁宗時代,主人公趙行德來到首都開封參加殿試。但是他在考試的等待時間中打瞌睡,錯過了考試。
帶著失望感的他在開封的街道徘徊,因為看不下去一個西夏女子被屠宰,便「買下」了女子。女子把一張寫有西夏文字的布條交給趙行德。他對於這個神秘的文字和國家抱有極大的好奇,於是朝著西域出發了……
《蒼狼》是二十世紀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傳記體長篇小說,為蒙古帝國可汗鐵木真(1162年-1227年)所作——曾有中文譯名書名即」成吉思汗傳」。
如書名所稱」蒼狼」,鐵木真——當時蒙古高原尚未統一時的蒙古部落首領的兒子,但他血統不明,究竟是不是父汗的親生子?——自從他幼時聽到」蒙古族後裔是蒼狼與銀鹿結合所生的後代」這個古老傳說后,就立志要為蒙古族的生存和榮譽而戰,證明自己是蒙古草原上的蒼狼。小說由他的出生和草原上的部落傳說為緣起,從鐵木真的幼時成長,少時在父汗被敵部謀害之後自封一家之主、帶領母親和弟妹自立、以行動獲得了早已離開的族人的尊重,到成年後以機智勇猛在臨近的大部落之間縱橫捭闔、漸漸吞噬草原上的強悍勢力、統一了蒙古高原,直到後半生他在」蒼狼夢」的指引下,一步一步擴張他的帝國疆域:越過長城南驅直下,平定西夏、金國,抵達中都(今北京)、大同、汴京開封、大樑(南京);率軍西征,伊朗、土耳其……幾乎整個歐洲被他的」狼軍」占領。他一生都想證明自己擁有蒼狼的血統,而他的長子又重復了他的命運。因此在成吉思汗戰馬驅馳、建立帝國的過程中,他不只與敵人與部下,而且與妻妾與兒子們一起,承受著文明到來之前的草原征戰生活所帶來的復雜命運。成吉思汗於六十五歲時,死於再次平定金國的征途中——他終生都在為征服金國、為蒙古子民創造更好的居住地而戰,終於他如願以償地死在了馬背上,成就了自己的」蒼狼夢」。
小說是井上靖一貫的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如石頭般簡潔冷硬,卻能在簡單的文字之下,讓激情涌動。他筆下的鐵木真不只是一個蒙古族的汗,他更是一個成長於草原為了自己的雄心而一路奔馳不止的熱血男兒,一個真實的人。
本書為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著歷史小說《源賴朝》第二卷《飛天之卷》。
他,是皇族清和源氏的後裔,源氏領袖義朝最鍾愛的嫡子。十三歲第一次隨父出戰,便遭遇滅頂慘敗。短短數十日,父兄被殺,己身被囚,人生從雲端跌落谷底。依憑偽飾的天真,他博得仇敵平清盛的同情,最終免於一死,被流放至偏僻的伊豆國蛭小島,在豪族的監視下開始青燈木魚的軟禁生涯,遍嘗孤寂與冷眼。
忍辱負重二十年,終於如猛虎出柙。治承四年,他響應皇子以仁王追討平氏的令旨起兵,石橋山會戰以三百步騎與平氏三千騎兵力正面對峙,幾近全軍覆沒。
初戰失利,並未讓他灰心喪氣,卻堅定了他「大難不死,最終的贏者必定是我」的信念。收編武士加強實力,建根據地于源氏發祥地鎌倉,韜光養晦后舉兵重來。
富士川關鍵一戰,以迂迴戰術包抄敵人,藉助沼澤水鳥擾亂敵人軍心,不戰而獲大勝。軍事天才、異母弟源義經的加盟,令他如虎添翼。一之谷之戰、屋島之戰、壇浦海戰,三戰擊潰平家勢力,建立鎌倉幕府,開啟新的時代。
日本國民作家吉川英治妙筆生花,詳細描寫了源賴朝從被流放到建立鎌倉幕府的過程,鮮活再現了一代幕府將軍短暫而豐富的一生。
本書為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著歷史小說《源賴朝》第一卷《浴火之卷》。
他,是皇族清和源氏的後裔,源氏領袖義朝最鍾愛的嫡子。十三歲第一次隨父出戰,便遭遇滅頂慘敗。短短數十日,父兄被殺,己身被囚,人生從雲端跌落谷底。依憑偽飾的天真,他博得仇敵平清盛的同情,最終免於一死,被流放至偏僻的伊豆國蛭小島,在豪族的監視下開始青燈木魚的軟禁生涯,遍嘗孤寂與冷眼。
忍辱負重二十年,終於如猛虎出柙。治承四年,他響應皇子以仁王追討平氏的令旨起兵,石橋山會戰以三百步騎與平氏三千騎兵力正面對峙,幾近全軍覆沒。
初戰失利,並未讓他灰心喪氣,卻堅定了他「大難不死,最終的贏者必定是我」的信念。收編武士加強實力,建根據地于源氏發祥地鎌倉,韜光養晦后舉兵重來。
富士川關鍵一戰,以迂迴戰術包抄敵人,藉助沼澤水鳥擾亂敵人軍心,不戰而獲大勝。軍事天才、異母弟源義經的加盟,令他如虎添翼。一之谷之戰、屋島之戰、壇浦海戰,三戰擊潰平家勢力,建立鎌倉幕府,開啟新的時代。
日本國民作家吉川英治妙筆生花,詳細描寫了源賴朝從被流放到建立鎌倉幕府的過程,鮮活再現了一代幕府將軍短暫而豐富的一生。
歷史上不乏名將和智計過人的策士,但著名的幕僚卻屈指可數。豐臣秀長是日本戰國大將豐臣秀吉的弟弟,他在豐臣家的對外發展和內部組織結構調整上貢獻極大,甚至完成不少連秀吉都無能做到,或是不願意去做的事。秀吉能夠登上天下人寶座,弟弟秀長委實功不可沒。
這位豐臣政權背後的最大支柱,以其不求凸顯自己,暗中協助始終如一的工作態度,被日本著名經濟學家 土界 屋太一評為「日本最有才華,卻又最不為人知的專業幕僚」,而寫成這本精彩長篇歷史巨作,將豐臣秀長首度攤在聚光燈下。作者認為:這個願意在極度脆弱的組織中堅守好幕僚職位和本份的人,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罕見的人才,也正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
日本戰國時代,德川三代將軍家光的乳母春日局,轉移母愛獻身撫育日後的三代將軍。她得到德川家康的信賴,在將軍的擁立內爭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從一介浪人之妻到將軍內廷的當權人物,春日局有豐富的情感、教養、知性、目標意識和果決的行動力。在亂世轉入治世之際,她與開三百年太平基業的江戶幕府息息相關。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巧妙戰術宛如神授,畢生戰鬥從未敗北。在殺伐無常的戰國時代,謙信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清靜無邪、廉直無私,贏得同代與後世的感佩敬重。
本作堪稱「謙信小說之定版」、「海音寺文學的最高峰」!
他,雖生於越后國守護代的尊貴之家,卻不為父親所愛;四歲失母,少年喪父,復被嫉妒的兄長敵視、迫害,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他,十五歲初次上陣,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很快將國內豪族收伏于帳下。后又在追回信州豪傑失地的戰爭中屢見神勇,最終在鎌倉八幡宮就任關東管領,威震天下。
他,天生一副磊落胸懷,吸引了一批豪傑謀士和他一起打天下,並與當時的一代豪傑武田信玄爆發了日本戰國史上最激烈、最悲壯的戰爭——川中島合戰。
他,就是日本歷史上少見的軍事天才,人稱「越后之龍」、「日本戰國軍神」的上杉謙信。
本書作者日本歷史小說巨匠海音寺潮五郎以恢宏而不失溫婉的文學筆觸,勾勒了一代戰國名將的傳奇人生,文筆洗鍊,刻畫人物細緻,戰爭場面大氣,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荊軻刺秦王》是日本作家荒俁宏所著的歷史小說,原名《始皇帝の暗殺》。陳凱歌導演曾將其改編成同名電影。
春秋時代,變亂紛呈,代之而起的各國群雄也深具決定事局的影響力,如何再這動亂的時代裡異軍突起,出奇制勝,且讓我們用心學習春秋君主的過人智慧。
「中國人論日本的最高傑作」
「要切切實實的,鑽到他社會裡面去。」
上世紀前葉,身處中日政治核心的戴季陶寫下了《日本論》,企圖將日本視為客觀研究對象,以自身的思索評判能力,解剖它的哲學、文學、宗教、政治、風俗。
刪繁就簡的二十四篇文章,追溯了日本皇權、武士道、財閥等社會階級的形成與本質,剖析時代大勢下日本軍國主義、封建制度的演進。幾篇對日本掌權人士的側寫,有驚人史實也有政治藝術。最後,戴評論這個「好美」民族的信仰與藝術生活,尋找它走向強盛的精神來源。《日本論》成為近代論日本的經典,地位媲美《菊花與劍》。
然而,不同於《菊》的西方視點與學術語言,戴季陶筆下的日本,還不是戰敗的研究對象。東京是當時中國政治人物趨之若鶩的寶地,袁世凱是抗日楷模,論武士道可以從《道德經》「君子重然諾」破題,評它是「民族的自畫自讚」也是優美的「生的奮鬥」。
對中國或台灣人而言,《日本論》的珍貴還在於它沒有中日戰爭後的憤怒觀點,也沒有五十年統治期的愛恨交織。它有孺慕、有批判,既不「哈日」也不「仇日」。這個中國第一等知日家談的是日本,心心念念的是大家能窮極思變。
《日本論》原意在引中國人認識日本人,它的理性與深度,最終也折服了無數日本人。
「這部經典,將180度翻轉你過去的日本觀點。」——《表裏日本》作家|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蔡亦竹
這部書為旅日小說名家陳舜臣的歷史小說作品《小說十八史略》第七部《江南風波惡》,講述的是晉~隋唐的故事。
中國歷史是一枚古幣, 正面是《資治通鑒》,反面就是《十八史略》。官員愛讀《資治通鑒》,百姓喜歡《十八史略》。
中國人之讀史是在「用史」,希望從歷史中得到智慧(謀略),而日本人之讀史,則較重教養(知識)。因此宋代學者曾先之編纂的《十八史略》自德川時代來即受到重視,並成為影響近代日本最深的中國歷史書。《小說十八史略》仿《十八史略》以小說形式寫一部簡明通俗的中國歷史。
人性面的探討,是《小說十八史略》的中心思想。全書二百七十七則故事,可說是含括了中國傳說時代至宋朝末年的歷史菁華。陳舜臣更以人性的角度切入各個歷史層面,透過歷史上關鍵人物的性格與定位來鋪陳歷史場景,使讀者在享受閱讀小說的樂趣之餘,也能賦予原本已熟悉的歷史事件及人物新的觀點,領略不同於以往的讀史趣味。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