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念的種籽》中,作者跳脫一般的說教,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人心,更能讓讀者從本書中獲得智慧與啟示。
本書精心選錄了許多積極、鼓勵性諺語;具啟發性的句子甚多,以及一百則以上成功者的智慧小語,每一個心靈都是一顆種籽,播下後,等到發芽茁壯就決定命運。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
播下思想的種,你會收穫行動;
播下行動的種,你會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你會收穫性格;
播下性格的種,你會收穫命運。
從二○○九年到二○一一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
本書輯錄作者的多篇名作,主要集中於八○年代至一九九四年發表;如「我與地壇」、「我的夢想」、「好運設計」、「合歡樹」、「愛情問題」等。
其中「我與地壇」一篇,是作者在雙腿癱瘓後,坐著輪椅,每天來到一座古代帝王荒廢的祭壇——地壇。多年來他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把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凝聚成筆下文字,於焉成篇。
《田園之秋》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託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美學大師蔣勳首部生活美學力作。
在本書中,他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蔣勳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美感生活並不貴、不遠。他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從本書中習得如何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最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尋得心靈釋放和寧靜。
在歷史的燈影裏翩然起舞,歡樂裏有一股世紀悽酸。
《泰晤士河畔》是陶傑早年旅居英國16年的作品結集,主要評論及介紹當年英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及潮流等狀況,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獎。
蘇豪的妖嬈、蘭開夏的牀與早餐、蒲香坊的歷史盛宴,社會、政治以至潮流無所不包,《泰晤士河畔》是陶傑筆下的終極「大英文化全書」。
《歲月邊緣》
作者:程明琤
出版:李白出版社
初版:1987年1月25日
本書是《隨想錄》第五集《無題集》。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本書是《隨想錄》第四集《病中集》。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本書是《隨想錄》第三集《真話集》。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本書是《隨想錄》第二集《探索集》。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本書是《隨想錄》第一集。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碎琉璃,一箇生命的橫切面,百萬靈魂的取樣。獻給 先母在天之靈,以及同樣具有愛心的人。
是以,《碎琉璃》這本書,是「一箇生命的橫切面」,那是他自己;是「百萬靈魂的取樣」,那是整個動亂時代的縮影;是「獻給先母及有愛心的人」,為了或許只有心中有愛的人,才能讀懂這被硬生生突然拉斷了的那幾十年的情與愁。因為,這不是一人一家的淚水,而是一國一代的悲歌。
《碎琉璃》以懷舊的口吻,敲時代的鐘鼓,每篇文章都具有多重含意。他把「個人」放在「時代」觀點下使其小中見大,更把「往日』投入現代感中浸潤,使其「舊命維新」。
《碎琉璃》是切開的生命、夢幻凝成的造形、秘密的感性世界之探險,是一首長長的變體史詩。
「水問」為簡媜第一本書,一九八五年版,以清純的少女心懷敘說大學校園內外的人生幻化,筆觸自然且富創造意蘊。 「水問」共分六卷,始於「花誥」,終於「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語拈出主調,使整本書卷卷相續而合成總體,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義,也是全書的謎底。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清晰地記錄往日心靈的史跡。「水問」也被作者稱為是自己的「斷代史」。
《書名篇》中的三十二位作者,年齡從四十一到八十八歲,中間橫跨四十七年,將近半世紀不同風格的作品集於一書,也算是本書的一種特色了。
《世事與棋》
作者:王鼎鈞
出版:驚聲文物
初版:1969年10月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