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籍貫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朱熹于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后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作品總覽,總共2筆

近思錄/ 國學古籍 /

《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四書章句集注/ 國學古籍 /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理學影響最大的著作,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後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了畢生的精力,字字咀嚼,逐字稱等,又屢次修改內容,一直到過世前,仍在修訂《大學》,可見朱熹對與此書的用力及重視。《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義理與訓詁並重。二、蘊涵儒家道統思想。三、新經學的形成,在教育上四書取代了六經。其後,《四書章句集注》先被頒布於大學,宗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入科舉考試範圍,明朝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一直延續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可見朱熹此書對於後代經學發展以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十分深遠。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