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陳翔鶴

陳翔鶴(1901年3月19日-1969年4月22日),四川重慶人。1920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外語系學習。1923年與馮至、林如稷等人在上海成立淺草社,開始創作與編輯活動。同年轉北京大學當特別生(即研究生),專攻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1925年,又與淺草社成員及楊晦在北京成立沉鍾社。早期短篇小說《西風吹到了枕邊》及一些劇本,用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方法表現五四以後青年的苦悶。1927年後一直在山東、吉林等地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后返回四川,曾擔任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

建國后,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古典文學部副部長、《文學遺產》主編等職。發表了歷史小說《陶淵明寫輓歌》、《廣陵散》,有很大影響。作品在60年代被定為反動小說,認為「不是批判地而是用同情和欣賞的態度突出了陶淵明思想中的某些消極的東西」,更嚴重的是將《陶淵明寫<挽歌>》、《廣陵散》的命意上升為政治鬥爭的表述,說它是影射,「惡毒的攻擊黨的廬山會議」,「險惡地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鳴冤,煽動他們起來和黨抗爭到底」。在「文革」中因所謂「影射」罪,遭迫害致死。

著有小說集《陳翔鶴選集》、《不安定的靈魂》、《獨身者》、《鷹爪李三及其他》,中篇小說《寫在冬空》,劇本《沾泥飛絮》、《狂飆之夜》、《落花》、《雪霄》、《聖誕節之夜》等。

作品總覽,總共1筆

陶淵明寫《輓歌》/ 歷史小說 /

一九六一年末,《人民文學》發表了陳翔鶴的《陶淵明寫〈輓歌〉》,使沉寂蕭條的歷史小說創作熱鬧起來,僅一年多時間便有近四十篇歷史小說冒出文壇。因此陳翔鶴寫的《陶淵明寫〈輓歌〉》被視爲當時歷史小說的「先驅」,大部分研究者都認同將這批歷史小說稱為「象徵性」的、「影射性」的敘述,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當然這種「象徵」與「影射」並不是將歷史事件直接對應到現實政治鬥爭,它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象徵;因此始終和現實「隔」著一層,保持了對於政治的疏離。和此前廣受議論的歷史劇創作不同,這些歷史小說的創作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也不純然為了「大躍進」口號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結合」,更多的是知識者精神內面的一種探索,這尤其表現在《陶淵明寫〈輓歌〉》中。

陳翔鶴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憂鬱、悲觀而又苦苦掙扎的青年知識分子,帶有作者自身的投影,在題材處理和性格塑造上很有特色。

這本書的主人翁有兩位,陶淵明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傳世;嵇康被司馬昭下令處斬,臨刑前奏出《廣陵散》,可惜已失傳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