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非常潛力股

作者:飛利浦.費雪
非常潛力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篇 非常潛力股 第五章 何時買進

第一篇 非常潛力股

第五章 何時買進

不過,改變投資決定的第二個動機,事後看來比較欠缺說服力。那是相對於最出色的競爭同業,美國氰胺的前景令人憂慮。美國氰胺的化學(不是製藥)事業未如預期,利潤率大幅提升,並建立賺錢的新產品線。除了這些因素叫人關切,該公司企圖在競爭極為激烈的紡織業打進亞克力纖維市場,可能增加不少成本,前景相當不明確。這種想法或許正確,但事後來看可能仍是錯誤的投資決定,因為Lederle製藥事業部的遠景明亮。股票賣出之後,它的遠景更為清楚。中期來看,Lederle的獲利能力有可能進一步躍升,主要是因為(一)推出展望相當不錯的新抗生素,以及(二)一種口服「天然」小兒麻痺疫苗可望出現龐大的市場;在這個領域,這家公司一直是領導廠商。這些發展使得情勢變得有問題,只有將來才能證明脫售美國氰胺股票的決定可能沒有犯下投資錯誤。由於研究可能犯下的錯誤,比回顧過去的成功,獲益更多,我建議——雖有狂妄之虞——任何想精進投資技巧的人,不妨把後面幾段畫起來,看完下一章「何時賣出」之後,再重看這幾段。
「無論如何,如果專案計畫審慎規畫,則已經完成的工作帶來的累積效果,遲早會超過仍在花費的異常支出。如果一九五六年的研究支出沒有比一九五五年的水準高約五十%,則早在一九五六年,這樣的事情或許不會發生。即令一九五五年,化學事業的這些研究支出也沒有遠低於業界的平均水準,機械事業的研究支出則遠高於大部分同業。雖然研究支出持續處於偏高的水準,一九五七年下半年,盈餘可望躍增。年中時,該公司設於西維吉尼亞州南查爾斯頓(South Charleston)的現代化氯製品工廠,本來預計上線生產,但是發生化學業常見的意外問題,幸好這家公司的其他現代化和擴張計畫多已完成,一九五八年第一季盈餘才會躍增。
這樣的事情出現時,投資普通股的藝術或許必須改頭換面。不過,這事沒出現前,我相信預測景氣趨勢的經濟學,不妨視為有如中世紀的煉金術,不能和今天的化學相提並論。那時的煉金術和今天的景氣預測一樣,基本原理剛從一堆神秘的符咒中現身。但是煉金術的這些原理,沒有進步到可以做為安全的基礎,據以採取行動。
「一九五四年國會選舉前不久,一些投資基金掌握了當時的情勢。在那之前好幾年內,美國氰胺公司(American Cyanamid)在市場上的本益比遠低於其他大部分主要化學公司。我相信這是因為金融圈普遍認為,雖然該公司的Lederle事業部是全球最傑出的製藥組織之一,但規模相對較大的工業和農業化學部門,構成一個大雜燴,工廠費用支出沉重,效率低落;這些廠房是百業欣欣向榮的一九二〇年代,典型的『股市』合併熱潮期間拼湊起來的。一般人普遍認為這不是理想投資對象具備的特質。
他不該去猜測整體景氣或股市可能往哪個方向走,而應有能力判斷他想買進的公司相對於整體景氣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同時,判斷錯誤的機率很低。這一來,一起步他便占了兩項優勢。首先,他把賭注放在他十分肯定的事情上,不是放在只憑猜測的事情上。此外,根據定義,他只買基於某種理由,中短期獲利能力將大幅提高的公司,所以得到第二股支撐力量。如果景氣狀況持續良好,則新現的獲利能力終於為市場肯定時,他持有的股票會漲得比一般股票多;萬一不幸在大盤下跌之前不久買進股票,則同樣新現的盈餘,應能阻止所買股票跌得和同類其他股票一樣重。
投資紀錄尚難滿意的投資人,以及有足夠資金可以再買進的投資人應該這麼做,理由同樣重要。這類投資人用光所有資金之前,有機會以務實的作風,展現他們或他們的顧問擅長於運用各種投資技巧,以合理的效率運作。要是沒取得這樣的紀錄,則至少在投資人獲得警訊,修改他的投資技巧,或者找到別人替他處理這些事情之前,所有的資產不致一頭栽入。
「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新上任的管理階層堅定果斷地縮減生產成本、裁汰冗員和冗物、精簡組織,只是沒有大張旗鼓。大家只注意到這家公司『正下豪賭』——以它的規模來說,竟在路易斯安納州霍提爾(Fortier)斥巨資蓋了一座很大的有機化學新工廠。這座廠房的工程設計很複雜,預估的損益平衡點日期落後好幾個月才出現,自然不足為奇。但霍提爾廠的問題繼續存在,美國氰胺的股票雪上加霜。這個時候,前面所提的那些投資基金見到買點已到,以平均四五.七五美元的價格買進。由於一九五七年股票一股分割成兩股,等於目前的股票價格每股為二二.八七五美元。
很高興能以這和_圖_書種快樂的筆調結束討論美國氰胺公司。不過在本修正版的序中,我曾提到,本修正版要做忠實的紀錄,而不是只紀錄到目前為止看起來最準確的紀錄。你可能注意到,本書第一版中,我提到一九五四年「某些基金」買進美國氰胺公司的股票;這些基金已經不再持有這支股票,一九五九年春賣出持股的平均價格是四十九美元左右。當然了,這個價格遠低於目前的市價,但仍有約一百一十%的獲利。
我覺得,投資人對這種風險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手中一堆持股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挑選得當的話,這些股票現在應已有相當大的資本利得。但現在,可能因為他相信手上的某種證券應該賣出,或者由於某些新資金流進手中,有錢買新的股票。除非碰到十分罕見的年頭,也就是股市的投機性買氣熾熱,而且重大的經濟風暴訊號響個不停(如一九二八和一九二九年間的情形),我相信這種投資人應該不理會整體景氣或股市趨勢的臆測之詞。反之,合適的買進機會一出現,就應投入適當的金額買進股票。
如同一九二九年,經濟偶爾會脫離常態,投機歪風盛行。即使以我們目前對經濟無知的狀態來說,也有可能相當準確地猜出將發生什麼事。不過我懷疑,猜對的年頭,平均十年會超過一年。未來的比率可能更低。
接下來,月復一月,商業化量產工廠的困難慢慢浮現之後,始料未及的費用支出導致每股盈餘重挫。廠房營運陷入困境的消息傳開。沒人能保證問題何時可以解決。本來積極買進的人,失望之餘,大量賣出,股價隨之下跌。困頓期拖得愈久,市價跌得愈深。最後,廠房終於運轉順暢的好消息出現,股價連續彈升兩天。不過接下來一季,特別的銷售費用導致純益進一步下降,股價跌到多年來的最低水準。整個金融圈都曉得該公司的管理階層犯下大錯。
並不是公司經營出問題才有買點。有些行業,如化學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創造一美元的營業收入,有時會有另一種買進良機。這種情況的數學運算方式如下所述:一座新廠或好幾座工廠需要一千萬美元才能蓋好。這些廠房全面運轉之後一兩年內,公司的工程師前往現場詳細檢討,建議再支出一百五十萬美元。他們指出,總資本投資增加十五%,工廠的產量將比以前的產能提高四十%。
這個時候,這支股票也許很值得買進。一旦額外的銷售努力創造出足夠的銷售數量,第一座量產工廠終於獲有利潤之後,正常的銷售努力往往足以繼續推動營業收入上升好幾年。由於使用的技術相同,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廠房建廠運轉,幾乎沒有延誤,而且不必負擔第一座工廠冗長的試車期間發生的特殊費用。到了第五座工廠全能運轉之際,公司規模已成長得相當大,業務蒸蒸日上。這時,另一種全新產品的整個週期重新上演一次,但公司整體的盈餘不致受到拖累,股票價格也不會出現同樣的下跌走勢。投資人已在正確的時機買到合適的股票,能夠成長好幾年。
我覺得,傳統上選取買進股票時機的方法,表面上說得頭頭是道,其實十分愚蠢。依傳統的方法,投資人必須先蒐集一大堆經濟資料,從這些資料,得出一般企業中短期景氣狀況的結論。比較老練的投資人,除了研判景氣狀況,通常還會預測未來的資金利率走向。接著,如果所有的預測都指出背景狀況不會大幅惡化,則結論是想買的股票或許可以放手去買。有些時候,地平線上似乎烏雲湧現,運用這種通用方法的人,會延緩或取消買進想買的股票。
談到普通股的買進時機,開發新製程最值得密切注意的地方,或許在於全面性的首座商業化工廠何時開始生產。即使使用舊製程或生產舊產品的新廠房,試產期可能還是要六到八個星期,而且相當花錢。時間必須這麼長,才能調整設備達到理想的運轉效率,並消除無法避免的「臭蟲」;這些臭蟲常會侵入錯綜複雜的現代化設備中。如果製程屬於革命性的發展,則昂貴的試產期所需時間,可能遠超過公司中看法最悲觀的工程師的估計值。等到問題終於解決的時候,筋疲力盡的持股人還是沒辦法期待立即獲得利潤。他們仍須再等好幾個月,資金進一步耗損,因為公司必須挪用舊產品線更多的盈餘,發動特別的銷售和廣告攻勢,好讓新產品為消費者接受。
換句話說,買到正確的股票,並抱牢夠長的時間,總會帶來一些利潤。通常它們會創造可觀的利潤。不過,要獲得最高的利潤,也就是如前所述的那種驚人利潤,則應考慮進出時機的問題。
為什麼這種事情對長期投資人那麼重要?首先,不管整體工商業景氣趨勢如何,它能強烈保證這樣一家公司未來的盈餘會成長好幾年。消息靈https://m.hetubook•com.com通的化學業人士不會把業內這種獎項授給沒有研究部門,以繼續開發高價值新產品的公司,和能在獲有利潤的情況下生產這些產品的化學工程師。第二,這種獎項會在投資圈留下好印象。正如我在本書第一版針對這家公司做結時提到的,盈餘的上升趨勢對股價產生影響,加上每一塊錢的盈餘受市場重視的程度同樣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其他事情比這件事對持股人更有利了。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家公司只生產各式機械。由於經營管理優異,開發工程設計也一樣優異,食品機械公司成了戰前獲利十分可觀的投資對象之一。戰爭期間,除了製造公司相當拿手的軍需品,還建立起多元化的化學事業。這麼做,目的是希望透過消費性產品的生產,穩定機械事業週期性榮枯的衝擊。消費性產品的銷售能夠持續擴張好幾年,因為可以利用公司做得十分成功的機械和軍需品事業部類似的研究方式。
那麼,如果傳統上有關近期經濟展望的研究,不能提供正確的方法,讓我們確定合適的買進時機,有什麼辦法能告訴我們這件事?答案和成長股本身的特性有關。
前面幾章試圖指出投資成功的核心,在於找到未來幾年每股盈餘將大幅成長的少數股票。因此,到底有沒有理由挪出時間和精力偏離這個主題?何時買進的問題相較之下,不是沒那麼重要嗎?一旦投資人肯定他已找到一支好股,任何時候不都是很好的買進時機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部分取決於投資人的目標,也和他的個性有關。
雖嫌重複,我們還是要挪出一點時間,複習前一章所說,十分理想的投資對象具備的特質。這類公司通常在某些技術方面走在非常前端。它們正在實驗室開發各種新產品或製程,並透過試車工廠,初步商業化生產。這些事情必須花錢,金額不一,難免消耗其他業務的利潤。商業生產的初步階段,為了生產足夠的新產品數量,以獲取理想的利潤率,必須額外增加銷售費用。這個開發階段立即出現的損失,甚至可能高於試車工廠的花費。
典型的投資人已經習於聽信經濟預測,可能開始過分信任這些預測的可靠性。果真如此,我建議他去找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任一年的《商業金融年鑑》(Commercial &Financial Chronicle)過期刊物檔案。事實上,即使他曉得這些預測難免犯錯,去查這些檔案對他或許仍有幫助。不管選看哪一年,他會找到很多文章,裡面有知名經濟和金融權威人士對未來展望的看法。由於這份刊物的編輯似乎刻意平衡內容,讓樂觀和悲觀的意見並陳,所以在過期刊物中找到相反的預測不足為奇。叫人稱奇的是這些專家看法分歧的程度。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些論點強而有力,條理分明,叫人折服,後來卻證明是錯的。
另外四股影響力量是利率趨勢、政府對投資和私人企業的整體態度、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以及——可能是所有力量中最強的一種——新發明和新技術影響舊行業。這些力量很少在同一時間把股價拉往同一個方向,而且沒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必然長期遠高於其他任何一股力量。這些影響力量十分複雜和多樣化,乍看之下風險最高的做法反而最安全: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時,放手去投資便是。因為推測而產生的恐懼或希望,或者起於揣測而獲得的結論,不應令你卻步。
這種獲利率水準和賣出決定毫無關聯。賣出決定的背後有兩個動機。其一是另一家公司的長期展望似乎更好。下一章會討論賣出有理的這個原因。雖然時間還不夠長,足以提供證據,做成結論,但到目前為止,比較兩支股票的市場價格,賣出行動似乎正確。
簡言之,投資人應買進的公司,是在非常能幹的管理階層領導下做事的公司。他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勢將失敗,其他一些事情偶爾遭遇始料未及的問題,之後才否極泰來。投資人心裡應該十分清楚,曉得這些問題都屬暫時性質,不會永遠存在。接著,如果這些問題導致股價重跌,但可望在幾個月內解決問題,而非拖上好幾年,則考慮在這個時候買進股票可能相當安全。
以上所舉例子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適合投資的公司,盈餘即將大幅改善,但盈餘增加的展望還沒有推升該公司的股票價格。我相信,這樣的情況出現時,適合投資的公司便處於合適的買點。相反的,如果這樣的事沒發生,只要買進的是出色的公司,長期而言投資人仍能獲利。不過這時最好多點耐性,因為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利,而且和原始投資金額比較,獲利率遠不如另一種情況。
市場對所有這些事情有什麼樣的反應?一九五七年九月底,本書第一版完成時,這支股票的價格是二五.二五美元。今天,股和_圖_書價升抵五十一美元,漲幅達一百零二%。整個情況看起來,我在第一版所提,金融圈「體認到幾年前基本面已經開始改善的事實」一事,似乎開始應驗。
「我猜想,在盈餘改善、化學事業利潤率成長,並持續上揚一段期間之前,機構投資人通常目光如豆,未能見及表面底下發生的事情,大多會遠離這支股票。要是真如我所想,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年情況明朗之後,這段期間某個時候,金融圈的看法會改變,體認到幾年前基本面已經開始改善的事實。到那時候,股票價格會上漲,部分原因是每股盈餘已經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投資人普遍重新評估這家公司的內在素質,使得本益比改變。股價可能持續上漲好幾年。」
我相信,過去兩年的紀錄強烈顯示上面的說法正確。投資人首次普遍體認到表面底下發生的事情,也許是在景氣近於蕭條的一九五八年。這一年,幾乎所有的化學和機械公司的獲利都大幅衰退,食品機械公司報告的每股盈餘卻達二.三九美元,創歷史新高紀錄。前幾年,整體經濟景氣較好時,盈餘仍略低於一九五八年。人們認為,化學事業部門終於到了能與機械事業部門平起平坐的地步,不再是邊際投資,而是很理想的投資。寫下這段文字時,一九五九年全年的盈餘數字還沒發表,但已報告的頭九個月獲利比一九五八年同期激增,進一步確認化學事業部長期的組織結構調整努力,終於開花結果,而且收穫豐碩。同時,軍需品事業部的主要產品,從以前使用鋼鐵生產人員裝甲車和輕裝備兩棲坦克式車輛,轉為可以空投的鋁製產品,因此一九五九年盈餘增幅顯得格外突出。就最近的過去或可預見的將來而言,軍需品事業部對一九五九年的總獲利沒有重大的貢獻,可是一個重要的獲利新高峰已經出現。
我們來看看,投資人如在買點A或買點B買進這支股票,可望獲得多大的利潤。我不打算拿最低價格來計算;只要一張每個月的高低價格表,就可看出在這兩個買點,股價曾跌到多低的價位。這是因為在最低點,換手的股票只有幾百股。投資人如能買到最低點,則運氣的成分居多。相反的,我要在一個例子中使用略高於最低點的價格,另一個例子中使用高於最低點數美元的價格。兩個價位都有數千股可買和換手。任何腳踏實地審情度勢的人,能夠輕易買到的價格,我才用來說明。
「此後情況如何?這家公司已經歷一段充分的時間,開始從一九五四年產生異常成本的一些管理活動中獲益。霍提爾廠已有獲利。(目前的)普通股每股盈餘從一九五四年的一.四八美元,提高為一九五六年的每股二.一〇美元,一九五七年可望再略微提升,而這一年大部分化學業(不是製藥業)的利潤都不如前一年。至少同樣重要的是,『華爾街』業已認清美國氰胺的工業和農業化學事業值得機構投資人投資。結果,這支股票的本益比大幅改觀。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盈餘成長三十七%,市值增加約八十五%。」
當年的第一版中,我用以下的文字描述這種機會。我用到的例子,那時還算相當新穎。我說:
除了推出新產品和複雜的工廠開始運轉出現問題,其他事情發生時,也有可能是買進傑出公司股票的大好良機。舉例來說,中西部一家電子公司以勞資關係十分融洽著稱,可是單單由於規模成長,公司就不得不調整對待員工的方式。很不幸的,個人相互影響下,導致勞資摩擦、怠工式的罷工、生產力低落,而這家公司不久前才因勞資關係良好和勞工生產力高而普受好評。該公司本來很少犯錯,偏偏在這個時候犯下錯誤,誤判某種新產品的市場潛力。結果盈餘急劇下挫,股價也一樣。
但是許多投資人的處境都不快樂,因為手中持股不是在精挑細選的情況下,以低於目前的價格買得十分安心。或許這是他們第一次有錢投資。或許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債券和相當靜態的非成長型股票,但願歷經波折,將來終能轉換成賺到更多錢的股票。如果這類投資人有了新資金,或在長期的景氣榮面和股價上漲多年之後,想要轉為投資成長股,他們可以忽視景氣可能蕭條的風險?要是後來他發現全部或大部分的資金套牢在長期漲勢的高點,或在大跌之前不久買進,一定難展歡顏。
寫下這些文字之後,金融圈對美國氰胺公司的評價不斷提高,而且這種情況似乎會持續下去。一九五九年的盈餘可望超過一九五七年二.四二美元的前一歷史最高紀錄,所以股票市價穩定攀高。目前價格約為六十美元,自本書第一版推薦買進這支股票以來,五年內盈餘增加約七十%,市值上升一百六十三%。
舉個例子來說明。由於事後檢討一向不費吹灰之力,所以我們拿近代金融史上的極端實例來解釋。一九二九年夏,也就是美國有史和圖書以來最嚴重的股市崩盤之前不久,精挑細選買進幾家公司的股票。假以時日,這些股票終會帶來不錯的報酬。但廿五年後,投資人使出渾身解數,挑出合適的公司,之後再多花點力氣,瞭解成長股買進時機的少數簡單原則,則這些股票的漲幅,將遠高於一九二九年夏買進股票的漲幅。
那段期間內,大部分西方世界人士不必有那麼多慾望,也不用承受那麼多苦難,主要原因出在人們把相當多的精力投入徒勞無功的事物上。人們花了很多時間辯論有多少天使能停留在一根針頭上。試想:要是騰出一半的思慮,探索如何消弭飢餓、疾病、貪婪,情況會如何?今天投資圈花了很多心力,試圖預測未來的景氣循環趨勢,如果騰出其中一部分心力,用在更有生產力的目的上,或許能產生驚人的成就。
所有類型的普通股投資人可能應該謹記一件事。目前金融圈一直憂慮,而且念茲在茲的是景氣下挫有使正確的投資行動化為烏有之虞。這件事是廿世紀中葉的此刻,景氣現狀只是至少五股強大力量中的一股。所有這些力量,不是影響群眾心理,便是透過經濟體系的直接運作,可以對整體股價水準產生極強的影響。
很明顯可以看出,由於這些廠房已獲有利潤,而且只要多花十五%的資金成本,便能增加四十%的產銷數量,同時一般性的間接費用幾乎沒有增加,額外四十%產量的利潤率將很高。如果這項計畫的規模很大,足以影響公司整體的盈餘,則在獲利能力提升反映到市場價格之前不久,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也一樣是在正確的時機買到正確的公司。
幾個月後,我寫這段文字時,這支股票的價格已比買點B上漲五十%,也就是比買點A漲了九十%以上。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前景十分明亮,從每個角度看,未來幾年將有很高的成長率,一如異常且暫時性的不幸遭遇帶來買點A和B之前幾年的情況。在這兩個時點買進股票的人,都在正確的時機買到正確的公司。
其他事情也證實這個趨勢,而且可能多加一把勁。一九五九年,麥格羅.希爾出版公司(McGraw-Hill Publications)採用一種新做法,決定每年給化學業一個傑出管理成就獎。為決定這個榮耀的第一年得主,他們選了十分有名和知識淵博的十位成員,組成一個小組。其中四人代表知名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三人來自持有大量化學類股的大型投資機構,三人是著名化學業顧問公司的高階主管。廿二家公司獲得提名,十四家到場說明。這個管理成就獎沒有落到業內巨擘頭上;這些公司中,有幾家的管理階層極受華爾街推崇。相反的,食品機械公司的化學事業部獲此殊榮,而僅僅兩年前,大部分機構投資人還認為這家公司是相當不理想的投資對象,許多機構投資人後來仍這麼認為!
在買點A,這支股票僅僅幾個月內便從前一個高點下跌二十四%左右。約一年內,在這個價位買進的投資人,市值增加五十五%到六十%間。接著罷工潮帶來買點B。股價回跌約二十%。很奇怪,罷工結束後,它還處在那個價位數星期之久。這時,某大投資信託一位很聰明的員工向我說明,他覺得當時的情勢再好不過,也十拿九穩,曉得將發生什麼事。不過,他不會向公司的財務委員會推薦買進這支股票。他說,一些委員一定會向華爾街的朋友查證,不只駁回他的建議,還會指責他害他們挪出時間,注意一家管理懶散、勞資關係問題沒希望解決的公司!
這是不是表示一個人如果有點錢可以投資,一發現如第三章所定義的正確股票,以及如本章指出的好買點,則應完全忽視未來可能出現的景氣循環趨勢,把所有的錢投資下去?在他投資之後不久,經濟蕭條可能來襲。即使最好的股票,不巧碰到正常的景氣蕭條期,股票價格從高峰跌落四十%到五十%也相當常見。那麼,完全忽視景氣週期不是很冒險?
「一九五七年下半年,食品機械化學公司(Food Machinery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的情況有點類似。一些大型機構買主喜歡這支股票已有一段時間。不過,更多人似乎覺得,雖然他們有興趣,但一些事情,需要看到有利的證據,才會去買股票。要瞭解為什麼有這種態度,必須看一下當年的若干背景環境。
「在此同時,管理階層積極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做了什麼事?他們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經由內部升遷和對外招募人才,建立高階管理團隊。新的團隊花錢把舊廠現代化、籌建新廠以及推動研究發展。如果完全不談正常情況下資本化的廠房支出,根本不可能在不提高目前費用水準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和擴廠計畫。一九五五、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異常的費用支出,並沒使那hetubook.com.com段期間的化學業務盈餘下降,頗令人稱奇。盈餘持穩的事實,強烈顯示過去所做的事有其價值。
我反對使用這種方法,不是因為它在理論上不合理,而是目前人類預測未來景氣趨勢的經濟學知識尚嫌不足,實務上不可能應用這種方法。預測正確的機率不夠高,實在不適合以這種方法為基礎,拿儲蓄去冒險投資。或許情況不見得永遠如此,五或十年內可能改觀也說不定。目前,能力強的人試著利用電腦,建立錯綜複雜的「輸出—輸入」模式,也許將來某一天,有可能相當精確地預知未來的景氣趨勢。
「從所有這些事實,金融圈做成若干相當肯定的結論。機械事業部——每年的內部成長率是九%到十%(和整體化學業相當),年復一年,展現他們有能力設計和銷售富有創意和商業上有價值的新產品,而且在各自的領域蓋了成本最低的工廠——是評價最高的投資對象。但在化學事業部有更高的整體利潤率和展現其他內在價值之前,很少人願意投資整家公司。
接下來容我再談另一個最近的例子,用以說明本書第一版提過的這種買進機會。我說:
對投資人而言,這些事情有兩個層面格外重要。其一是新產品開發週期的時間表不可能十分確定,另一是即使經營管理絕佳的企業,也有開發失敗的時候,而且這是經營事業難以避免的成本。拿運動比賽來說,連棒球聯盟中最出色的冠軍隊伍,也有打輸球的時候。
這真的會製造問題。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特別困難——和股市有關的其他很多事情一樣,只需多點耐心便可以解決。我相信,這類投資人一發覺自己確實找到一或多支合適的普通股,就應開始買進。不過,買進之後,進一步加碼的時機應慎思。他們應做好計畫,幾年之後,才把最後一部分可用的資金投資下去。這麼做,萬一這段期間內市場重挫,他們仍有購買能力,可以掌握跌勢,趁機買進。如果股價沒有下跌,而且早先買進的股票選得很適當,則至少手中有一些漲幅不錯的股票。這麼做有緩衝作用,要是在他們處境最糟的時候——也就是在最後一部分資金完全投資下去之後——股價碰巧重跌,則早先買進的股票的漲幅,即使不能完全抵消新買股票的跌幅,也應能抵消一大部分。這麼一來,原始投資資金不致嚴重耗損。
金融圈不斷嘗試根據隨機和可能不完整的事實資料,臆測未來的經濟情勢,而且所花心血之多,令人不禁想問:要是只花少數心血,用在可能更有用的事情上,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我老愛拿經濟預測和煉金術時代的化學相互比較。顯然沒辦法做好的事,卻有那麼多人耽溺其中,這種行為或許也可拿來和中世紀比較。
「到了一九五二年,食品機械公司收購另外四家公司,改成四個(現在是五個)事業部。把軍需品部門加進去,合起來的銷售額略低於總銷售額的一半,如果只考慮正常的非國防事業,則略高於一半。收購之前和收購之後幾個年頭內,這些化學單位的變動很大。其中之一在某個快速成長的領域居龍頭老大地位,利潤率高,技術能力在業內無人能出其右。另一個單位則苦於廠房老舊、利潤率低、士氣差。所有的化學單位平均而言,和真正的化學業領導公司還差上一大截。有些化學單位生產中間產品,但不生產基本原物料。有些化學單位有很多低利潤原物料,但幾乎不從這些原物料生產利潤率較高的產品。
做這些努力的公司,其他舊產品的營業收入可能繼續成長,因此一般持股人不會看到利潤有所流失。不過實際的情形往往相反。經營管理良善的公司中,實驗室正在研發絕佳新產品的消息一傳出,買主便會蜂擁而來,推升該公司的股票價格。試車工廠運轉成功的消息傳出,股價漲得更高。很少人想到一個舊比喻,說試車工廠的運轉,有如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以十哩的時速開車。商業化量產工廠的運轉,則有如在同樣的道路上以一百哩的時速開車。
非常能幹和足智多謀的管理階層馬上擬定計畫,矯正這種狀況。雖然計畫幾個星期內就能做成,但付諸實施產生效果所需的時間,遠長於此。這些計畫的成果開始反映到盈餘上時,股價到達或可稱之為買點A的價位。但所有的利益充分實現在盈餘報表上,花了約一年半的時間。這段期間快結束時,第二次罷工發生。解決此事,是公司重振效率,恢復競爭力,最後一件該做的事。這次罷工沒有拖得很久。不過,短暫且損失不大的罷工發生,消息傳到金融圈,說該公司的勞資爭議愈演愈烈。雖然公司高階主管大量買進,股價還是下跌。可是價格沒有跌太久。從進出時機的觀點來說,這是另一個正確的買進機會,或可稱之為買點B。願意深入表層去觀察真正發生什麼事的人,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價格會上漲好幾年的股票。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