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托爾斯泰傳

作者:羅曼.羅蘭
托爾斯泰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小說中的聶赫留多夫正值二十歲。他放棄了大學的學習生活,而獻身到為農民謀福利的工作之中。就這樣,他努力地為他們奉獻愛心。可是一年後的一天,當他來到村裡探訪時,卻遭到了當地人的嘲諷和淡漠,對於他的恩惠,大家並不領情,並且他們心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猜忌、因循守舊、下流無恥,甚至是忘恩負義。在這裡,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所以當他離開時他感到心灰意冷。他想到一年前自己憧憬的夢想,想起自己當初那份慷慨與熱情,想到自己的理想——「愛與善是一種幸福,是世間唯一可能存在的真理」。他覺得自己很失敗,他羞愧而且厭倦。
他再次看到剛才和他說話的那些下流猜忌、撒謊懶惰、冥頑不靈的農民。但這次他看到的是他們的長處、優點。他以愛的直覺走進他們的心裡,窺視到他們對於命運壓迫的忍耐與退讓,看出了他們對所有不公之事的寬容,看到了他們和睦的家庭,以及他們對往昔的那種眷念。他回憶起他們勞累但有收穫的勞動……
六、惶惑;
「這真美……」他喃喃自語,「為什麼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員呢?」(《一個地主的早晨》全集第二卷)
後來,有一件東西救了他:他與生俱來的真誠。
九、不懂得深思熟慮,不愛動腦子。
「您知道我為何愛您勝過愛其他人嗎?」托爾斯泰的一位朋友聶赫留多夫對他說,「因為您身上具有一種驚人的、罕見的品質:那就是坦率。」
四、自卑,懦弱;
三、不夠沉穩,操之過急;
而且,他還喜歡用自己那個愛分析的怪癖,來記錄他所犯的錯誤的原和_圖_書因:
「的確,我常常說出連我自己都羞於啟齒、令自己臉紅的話。」
最初,他寫過幾篇哲學論文,都是對盧梭的評論(一八四六至一八四七年)。
「我只想一件事,想我所思考著的一件事……」(《少年》第十九章)
可是,若想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時的托爾斯泰長得像猢猻一樣醜陋:臉形較長,而且厚重粗獷;短短的頭髮向前蓋著,這樣可以使額頭顯得低一些;兩隻小眼睛深深地陷在陰暗的眼眶裡,常用一種嚴峻的目光盯著別人;他的鼻子很寬闊,厚厚的嘴唇略向前伸,還有一對大大的耳朵(這些描述是根據一八四八年托爾斯泰二十歲時的一幅肖像得出的。)因為無法改變自己這張醜陋的臉,在童年他已屢次感到絕望的痛苦。(在《童年》的第十七章中,這樣寫道:「我認為像我這樣一個鼻子寬闊、嘴唇略厚、小眼睛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得不到快樂的。」此外,他還在《青年》中悲傷地談到自己:「我這張沒有表情、醜陋的臉,懦弱、膽怯、優柔寡斷的性格,粗手粗腳,真像一個農民。」)所以,小時候的他便產生了要成為「一個體面人」的理想(《青年》第三十一章中,他這樣寫道:「我將人類分為三個等級:體面的人,這是唯一能得到尊重的人;不體面的人,這類人只會被別人鄙視;最後一種就是賤民,不過現在這類人消失了。」)。而實現這種理想,就要做得和其他「體面人」一樣,所以他也去賭博,瘋狂借債,真是徹底的放蕩(特別是一八四七~一八四八年他在聖彼得堡m.hetubook.com.com的那段時間裡)。
整個托爾斯泰都包含在這第一部短篇小說的主人公身上了。他目光敏銳,仍然愛幻想。他用一種地道的現實主義眼光來觀察世間的事與人,但當他閉上眼睛時,他就會沉入自己的幻夢中,進入對人類的喜愛之中。
「我對盧梭頂禮膜拜。我將他的肖像紀念章如聖像一樣掛在脖頸上。」(《與保爾.巴維爾先生的談話》一九〇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巴黎《時報》)
然而,他在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感官慾望和巨大的自尊心的驅動下,原本追求完美的信念正悄悄地發生轉變,漸漸喪失了無私的特點,變得追求實用和物質化了。一八五三年,托爾斯泰在《日記》中說:「我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驕傲,這是一種被擴大了,沒有絲毫理智的自尊。……我有極大的野心,若讓我在榮譽與德行之間選擇一個的話,我認為我會選榮譽。」他如此追求意志、肉體和精神的完美,是為了征服世界,獲得別人對他的愛戴。他想討好別人。
一、猶豫不決,缺乏一定的魅力;
這般無休止的自我剖析,就像一臺空轉的推理機,令他https://m.hetubook.com.com處在一種具有危險性的習慣裡,他曾說,這種習慣「在生活中常妨礙著他」,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的最珍貴的泉源。

即使在他最放蕩的那段時期裡,他也能用一種犀利、準確的目光審視自己、判斷自己。
然而,他逐漸對大學和「體面人」產生一種厭惡之情。於是托爾斯泰回到了家鄉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那所莊園(一八四七年到一八五一年)。回家後,他便再次與百姓們接觸,稱自己是來幫助他們的,並且繼續為他們做好事,教育他們。他在這段時間裡的種種經歷都記錄在他最初的幾部作品中了,例如《一個地主的早晨》(一八五二年)中就有關於這方面的敘述。這是一部優秀作品,其中主人公的名字是他最喜愛的——聶赫留多夫親王(這個人物在托爾斯泰的眾多作品中均有出現,例如在《少年》《青年》《軍旅相遇》《射手日記》《復活》等,但有一點必須注意,這個名字所指的人物各不相同,作者沒有賦予他們相同的外表。在《射手日記》中,這個人物最終自殺身亡。而這個人物相當於是托爾斯泰的化身,時而好,時而壞。)。
八、心猿意馬;
這種精神活動,使他喪失了以往的信念,至少他是這樣認為的。自十六歲起,他就不再像那些朝聖者一樣祈禱,也不再去教堂。這是他讀伏爾泰的作品極感樂趣的時期,但此時,信仰並沒有徹底消亡,而只是在他的心中潛伏著:
有時,他會沉浸在慈悲的幻夢之中,想賣掉自己的馬車,然後把錢分給窮人。他還想拿出自己財產的十分之一來接濟那些窮人www.hetubook.com.com,並遣散自家的僕人……「因為他們和我都是一樣的人。」(《青年》第三章)在一次患病過程中,托爾斯泰創作了一本《人生規則》,並在書中天真地為自己制訂了學習生活計劃,「要研究一切,深化一切:法律,醫學,語言,農業,歷史,地理,數學,要在音樂和繪畫領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相信「人類的命運取決於不斷的完善之中」。
他將自己的青少年時期稱作是「荒漠時期」。荒涼的沙漠,刮起陣陣強勁兇猛的風。對於這一時期,在其創作的《少年》,特別是《青年》中,有許多豐富、親切的內心獨白。他是孤獨的。他的頭腦也長期處於一種狂熱狀態。在一年的時間裡,他為自己找到並試驗著種種學說。他比較喜歡形而上學的談話,他曾說道:「因為這類談話很抽象、隱晦,好像說出了自己所想的,但事實上卻絕非所想。」(《少年》第二十七章)他曾是斯多噶派的一員,刻意追求著對自己肉體的折磨;他也是伊比鳩魯主義者,提倡放蕩不羈、縱慾享受。緊接著,他又相信了輪迴一說。最終,他落入了狂亂、荒唐的虛無主義裡,他似乎相信只要迅速轉身,就能與虛無對視。他自我剖析,剖析……

七、愛模仿;
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七年,托爾斯泰就讀於喀山地區的一所學校。當和_圖_書時他的成績平平。別人在談論他的那三位兄弟時,都會說:「謝爾蓋想學習也能學得好;德米特里想學習卻學不好。托爾斯泰不想學習也學不好。」
正是這種獨立不羈的判斷,使上大學時的托爾斯泰將其運用在對社會習俗和知識迷信的批判上去。他蔑視大學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拒絕進行正規的歷史研究。由於他那種大膽放肆的思想,遭到了校方的處罰——停學。而就在這段時期裡,他發現了盧梭,閱讀了他的《懺悔錄》和《愛彌兒》。他簡直為它們所傾倒。
「儘管如此,我仍然相信某種東西。至於相信什麼,我說不清楚。我至今依舊相信神明,或者說是我並不否定它。但若問起是哪個神明?我也回答不上來。我也不否認基督及其宣揚的教義;但這種教義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我就說不清了。」(《懺悔錄》第一章)
二、自欺欺人;
五、脾氣不好;
「我現在像個牲畜一樣地活著,」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徹底墮落了。」
「坐在鋼琴前,他的手指下意識地按在琴鍵上。先彈出了一個和音,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他開始彈奏了。和音並非都很有規則,它們經常顯得很平凡,甚至有些庸俗,看不出他有任何音樂才華。可他卻能從中找到一種無法確定、帶有一絲憂傷的樂趣。每當和音發生變化時,他的心也跟著跳躍,等待新的和音出現,並通過自己的想像模糊地補足自己的缺陷,似乎真的聽到了合唱、樂隊……其實他主要的樂趣是來自於被迫的一種想像。雖然它們之間毫無關聯,卻能以驚人的明晰度向他顯示出過去和未來的模糊不定的形象和情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