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因斯坦傳

作者:聶運偉
愛因斯坦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慕尼黑 一 音樂的魅力

第一章 慕尼黑

一 音樂的魅力

愛因斯坦不僅僅屬於科學,科學也並不是與藝術毫不相干。對於偉大的科學發現來說,抽象的邏輯思維倒總是驗證非凡想像力的工具。所以,愛因斯坦始終沒有成為數學公式的奴隸,「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我感到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說明自己的信心。當一九一九年日蝕證明了我的推測時,我一點也不驚奇。要是這件事沒有發生,我倒會非常驚訝。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和藝術的互補性與統一性,使音樂成為愛因斯坦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裡,他總是身不離提琴,甚至參加柏林科學院的會議,也要隨身帶著琴盒,以便會後拜訪普朗克、玻爾時,能在一起拉拉彈彈。在緊張思索光量子假說或廣義相對論的日子裏,愛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難,思索陷入困頓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放下筆,拿起琴弓。那優美、和諧、充滿想像力的旋律,會在無形中開啟他對物理學的思路,引導他在數學王國作自由、創造性的遐想。音樂往往催化出愛因斯坦的科學創見和思維火花。在音樂的自由流淌中,深奧的理論物理學有了美妙的旋律。
「我對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的強烈感覺,同我顯然的對別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淡漠,兩者總是形成古怪的對照。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係面前,我總是感覺到有一定距離並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年俱增。人們會清楚地發覺,同別人的相互瞭解和協調一致是有限度的,但這不足惋惜。這樣的人無疑有點失去他的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所左右,並且能夠不受誘惑要去把他的內心平衡建立在這樣一些不可靠的基礎之上。」
當然,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可能向世人解釋自己個性的內涵。他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同學,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愛因斯坦的妹妹後來回憶說:「每逢那樣的時刻,他會變得臉色蒼白,鼻尖發白,不能自制。」有幾次,愛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二歲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愛因斯坦五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議,愛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不愛和人交往的小愛因斯坦偏喜愛那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遊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絕不甘休。
彈著彈著,「上帝」之門打開了,沉默的大自然與這些虔誠的探索者接通了資訊管道。兩個好朋友笑了,歡快悠揚的樂曲又響起來了。
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母親波林.科克兩家人一直定居在德國烏爾姆城。一八七六年八月八日結婚後,兩人的小家先在慕斯特廣場,後移居到班霍夫街。一九四和*圖*書四年,行將滅亡的第三帝國在遭至滅頂之災時,也讓愛因斯坦的出生地做了殉葬品,盟軍的連續空襲使愛因斯坦父母的住所成為一片廢墟。
在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的經歷中,慕尼黑的十四年,慘澹經營,充滿苦澀的味道;可對於小愛因斯坦,這卻是溫暖、安寧、幸福的十四年。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嬰孩到一個初具知識、略顯個性的少年,乃至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在日後震驚世界,慕尼黑的時光總是值得回味的。
熟悉這段典故的人都知道這三個和絃:
「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看來,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裏永遠達不到的物件,那麼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不愛說話的小愛因斯坦對音樂入迷了,六歲起練習拉小提琴。幾年後,愛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樂,在母親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札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了。
在柏林科學院,愛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也是人們廣為流傳的美談。彈鋼琴者是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則是相對論創始人愛因斯坦。量子論和相對論共同構成了本世紀物理科學兩大支柱。在科學上,他們共同描繪了物理學的一幅優美和壯麗的圖景,在音樂藝術上,他們同樣能奏出扣人心弦的樂曲。在這兩位理論物理學大師的心目中,科學的美和藝術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補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兩個側面。只有科學的美,沒有藝術的美,是殘缺的;只有藝術的美,沒有科學的美,同樣是殘缺的。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巨人品格的愛因斯坦,就這樣由巨人般的音樂品性孕育出來。
說起愛因斯坦與音樂的故事,人們都不會忘記一幅著名的漫畫:愛因斯坦的臉被畫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還有那個著名的物理學公式:。
像是在向大自然發問:「怎—麼—辦?」
應該得出的答案是,從童年就鍾情於音樂的愛因斯坦早就視音樂為靈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諧,就是完美。和諧、完美是真實的基礎,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中的劃時代發現,竟建立在一個古亦有之的美學原則之上。
小愛因斯坦落地不久,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在烏爾姆的小本經營就遇到了麻煩。在其弟雅各的建議下,他們決定遷居慕尼黑,合辦一家安裝煤氣和自來水管道的小企業。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一八八〇年,赫爾曼全家來到了慕尼黑,六月二十一日在該地申報了戶口,十月十一日,新企業開了張。最初一段時間,生意比較興隆。當時正值氣體白熾光年代,這些新技術產品似乎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赫爾曼.和*圖*書愛因斯坦兄弟兩人又拿出了幾乎全部的積蓄,加上波林父親的資助,開辦了一家電子技術工廠,製造發電機、電弧燈、測試儀錶等電氣器材。這家企業在一八八五年五月六日正式註冊。從此,愛因斯坦的父親為經營這個企業奮鬥了十年,有過輝煌,但最後仍以失敗告終。在一八九四年,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又一次不得不帶領全家去義大利尋求新的謀生之道。
「聽,聽呀,親愛的波林,這詩多美!」
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市,巴伐利亞州首府。在上巴伐利亞,海拔約五一九米,南距阿爾卑斯山邊緣四十八公里,伊薩爾河從市中心穿過。慕尼黑德語稱「明興」,意為「僧侶之鄉」。約西元七五〇年建立隱修院,標誌城市的發端。十二世紀下半葉僧侶獲准在當地運鹽商路與河流會合處建立市場,後建起橋樑要塞。選帝侯馬克西米連一世(一五九七至一六五一)統治時期,城市規模和財力擴大,興建了許多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多樣,景色迷人,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志,通過各種渠道,浸潤著小愛因斯坦的心田。
「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繫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它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至於藝術上和科學上的創造,那麼,在這裏我完全同意叔本華的意見,認為擺脫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和在這個充滿著由我們創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尋找避難所的願望,才是它們的最強有力的動機。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資料的公式組成。我們試圖創造合理的世界圖像,使我們在那裏面就像感到在家裏一樣,並且可以獲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達到的安定。」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註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於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
「我深信,這個理論的基礎比起我們僅僅從實驗資料所能得到的支援更要有力得多。真實的基礎來自這個理論偉大的美。這些基礎起源於這個事實,即愛因斯坦引進的新的空間思想是非常激動人心的,非常優美的,不論將來我們會面臨什麼情況,這些思想一定會永垂不朽。」狄拉克甚至說:「我認為,信仰這個理論的真正理由就在於這個理論本質上的美。這個美必定統治著物理學的整個未來。即使將來出現了與實驗不一致的地方,它也是破壞不了的。」
一個天才的童年,總會有些超乎尋常的故事。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大得不同一般,而且頭骨呈棱角形,頭骨的這種異狀,後來永久性地成為愛因斯坦的特徵。愛因斯坦的母親曾為頭胎兒子的異樣頭骨而受驚,愛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孫子,也低聲嘀咕:「太重了!太和-圖-書重了!」她不是說孫子的體重,而是孫子大而怪的頭形讓她不安,一個弱小的身軀,如何支撐得住這個碩大的腦袋?她們當然還不曾意識到:就是這個大而怪的頭腦,將滋生出多麼偉大的意識。
愛因斯坦把音樂與理論物理學視為美與真的化身,他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對物理學的孜孜以求,既非娛樂消遣可解說,亦非一般的事業心可衡量,這兩者在於他已是精神生命的需要,也就是他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具體再現。他的獨立人格也由之具象化為音樂天地中的獨自品嘗,物理學領域中的孤軍奮戰。
遺憾的是,人類在經歷偉大瞬間時,又總生不出偉大的感覺。平凡、普通、沒有喧嘩、也無激動,愛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過給他的父母帶來常人的歡樂。
愛因斯坦再偉大,也該感謝他的雙親。父親的數學天賦,母親的音樂天賦,恰到好處地合成出一個偉大的愛因斯坦。非凡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就是愛因斯坦繼承父母天賦的明證。
對於童年的愛因斯坦來說,獨立的個性還只是一隻「空筐」,它需要充實精神、文化的內涵。第一個裝進這只「空筐」的是什麼?是音樂。愛因斯坦三歲的時候,一天,母親波林坐在鋼琴旁,輕輕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溪水,從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覺得背後有人,她回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全神貫注地傾聽美妙的樂聲。年輕的母親高興了,她說:「瞧你一本正經的,像個大教授!哎,親愛的,怎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沒有回答,他只有三歲,還無法說清激起心靈感應的音樂到底是什麼,他那對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卻又分明閃爍著快樂的光輝。琴聲又響了,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小愛因斯坦邁著搖晃的步子,無聲地撲向一個新的世界,那裏只有美麗、和諧和崇高。
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鐵門:「鏜!鏜!鏜!」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還能彈一手好鋼琴。他與同時代的物理學家們有過許多理論上的爭吵,也有深厚的並肩戰鬥的友誼。在他們的交往中,音樂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愛因斯坦和荷蘭萊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埃倫費斯特是終身摯友,但在相對論問題上,又總是爭論不休。從一九二〇年起,愛因斯坦接受荷蘭的邀請,成了萊頓大學的特邀教授,每年都來幾個星期,住在埃倫費斯特家裏,討論、爭論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倫費斯特思維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評意見尖刻、毫不留情。這點恰好與愛因斯坦棋逢對手,唇槍舌劍之後,能統一觀點自是皆大歡喜。遇到無法統一的爭論,兩個好朋友會自動休戰。埃倫費斯特是位出色的鋼琴家,他喜歡替愛因斯坦伴奏。愛因斯坦則只要埃倫費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時,一支樂曲奏到一半愛因斯坦會突然停下,用弓敲擊琴弦,讓伴奏停止演奏。或許是一段優美的旋律觸動了靈感,爭論又開始了。爭著、爭著,愛因斯坦又會突然停下,徑直走到鋼琴邊,用雙手彈出三個清澈的和絃,並強有力地反覆敲打這三個和絃。
一八七九年三月十四日,德國烏爾姆小城。
這一天的榮耀,就來自於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嬰孩的第和圖書一聲啼哭。
音樂以它那溫柔而深邃的懷抱接納了愛因斯坦,讓他吸吮著人類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給他一個安寧的精神家園,也給了他日後作為一代物理學大師的超凡想像力。一九三一年,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說:
愛因斯坦畢生癡迷音樂,尤其癡迷西方古典音樂,酷愛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有一次,有人問他對巴赫有何見解,愛因斯坦則回答說,關於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們只有聆聽它、演奏它、敬他、愛他,而不要發什麼議論。的確,愛因斯坦的一生,對物理學之外的世界發表過很多議論,但他從不議論音樂,他僅僅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彷彿音樂是來自天國的福音。
在愛因斯坦誕生前一百年,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已為愛因斯坦準備了優良的文化個性基質。毫不誇大地講,愛因斯坦日後無與倫比的創造性思維正源自於他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應和醒悟。就像德國古典的園林毫無創造性,只有拙劣的模仿一樣,沒有身處原始自然風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難讓個性自由伸張、讓思維迸發出創造火花的。
愛因斯坦是幸運的,他在音樂和物理學中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根基,他確信自己生活方式的理想性。所以,每當他的獨立人格與外在世界發生衝突時,他不是大聲疾呼,無畏地評判世人世心,就是無言地堅守自己的「孤獨」,從來沒有半點動搖。對此,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作出了強烈的表白:
這當然不是淺薄的自我標榜,甚至不是對芸芸眾生的精神開導,他只會永遠按自己的個性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評判一切。所以,他並非因想鶴立雞群而顯得孤獨,而是他從來就無法理解,更無法去效法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時,所有的人朝一個方向前進,而愛因斯坦獨自一人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信念的堅定使得愛因斯坦從不懼怕孤獨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訴人們:看,這才是正確的出路。
猶太人善於經商賺錢的傳統沒有在赫爾曼.愛因斯坦身上得到驕傲的體現,或是漫不經心,或是不善投機,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在生意場上表現平平,勉強維持著一家的生計。但他是一個精神上的樂天派,心靈平靜,誠實溫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韻味讓他如癡如醉。赫爾曼.愛因斯坦本來極有數學天賦,中學時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沒錢供他上大學,他不得不棄學經商。渴求知識、渴求精神充實的願望使他討厭帳本,每到晚上,他總和心愛的詩人席勒、海涅的作品作伴,還要在客廳裏高聲誦讀。讀到精彩的地方,他會突然定住腳步,以誇張的動作摘下夾鼻眼鏡,臉上綻開無比純真的孩童般的笑容,一雙善良的眼睛盯著親愛的妻子,說:
愛因斯坦的雙親都是猶太人。早在西元十六世紀,愛因斯坦的猶太祖先便從不知名的地方遊蕩到德國。不知什麼原因,他們突然放棄了猶太人四處遷徙的古老傳統,轉而鍾情德國大地的山川、河流與森林,開始了定居生活。到愛因斯坦父母這一代,除了些微宗教習慣外,他們實際上成為地道的德國人,說德語、愛德國,把德國https://www•hetubook•com.com視為自己的祖國,把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德國人。
一九七九年二月,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大師狄拉克在美國普林斯頓紀念愛因斯坦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我們為什麼信仰愛因斯坦理論》的長篇演說。狄拉克說:「愛因斯坦推崇這種思想:凡是在數學上是美的,在描述基本物理學方面就很可能是有價值的。這實在是比以前任何思想都要更加根本的思想。描述基本物理理論的數學方程式中必須有美,我認為這首先應當歸功於愛因斯坦而不是別人。」在談到狹義相對論時,狄拉克說:「我們為什麼相信狹義相對論,理由是因為它顯出這些在數學上是美的洛倫茲變換之重要意義。對此當然沒有任何一般的哲學根據,而且我們也不能說它得到實驗的支持。」在談到廣義相對論時,狄拉克說:「自從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我們已經做了這麼多的觀測。每次觀察結果都確證了愛因斯坦理論,它一直是順利地通過了所有的檢驗。」
愛因斯坦的母親像大多數猶太女性一樣,賢慧能幹。她的家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極高,愛文學,更愛音樂。共同的愛好使得愛因斯坦的父母間的關係非常融洽,他們不僅營造了一個充滿溫馨和諧的愛之屋,更為愛因斯坦的誕生和成長孕育出品味極高的文化氛圍。
慕尼黑郊外,遍佈清新的田野和幽靜的森林。愛因斯坦一家的住處,位於慕尼黑郊區的林德林地區,濃蔭蔽地,綠茵環抱。天性浪漫的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生意之餘,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帶領全家郊遊。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於大自然,他常常瞪著兩隻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著父母,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衝撞著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直到以後,愛因斯坦也總是尋求遠離繁華都市的鄉村作為居住地。在柏林,他覺得住在哈裴爾河河畔最舒適。此外,他最喜愛的是北海群島和德國的東海海岸,尤其是阿倫斯霍卜和黑敦海島。流亡之後,他住在美國普林斯頓,住房四周就是一座大花園,住房像綠色海洋中的一個孤島。人們常以為這是愛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際的表現,其實不然。就文化背景來分析,愛因斯坦父子對慕尼黑郊外純樸、自然的風景的神往與欣賞趣味,有著濃郁的時代感。
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風光在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種子,同時,也過早給他帶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孤獨」。但這種「孤獨」不是那種人生的痛苦感,而是一種有強烈人格意蘊的自由、創造品性。如此強調獨立的個性既催生出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中的創造性思維成果,又讓愛因斯坦的生活方式顯出許許多多常人眼中的怪癖。一九四六年,業已六十七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無顧忌地說:
這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帶著茫然的神情降生?不知道。但歷史註定要把這一天變得無比神聖。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無數智慧的星球,並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類溝通了文明的資訊,他們也會為這一天脫帽致敬。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