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作者:白崇禧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抗日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抗日

二、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蔣委員長在廬山向中外發表嚴正之表示,其要旨如下:「中華民族乃一愛好和平之民族,國民政府之外交政策本此精神對內要求自存,對外要求共存;因而切望中日兩國之糾紛與問題能納入外交正軌,得以和平解決。」蔣委員並分析過去我國所以一再對日本忍讓之態度說:「……我國羸弱,國人對自己之國力、地位要有明確之認識,對自己之力量要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必須先求和平;過去數年對日外交所以要委屈忍痛,原本此道理。」蔣委員長並提出二十四年時國民黨五全大會中所表示之對外政策「和平未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為對日基本國策。所謂最後關頭,乃指全民為求國家民族之生存而犧牲生命財產之時,絕無中途妥協之理。妥協即是減亡,為求最後勝利,全民務必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委員長這種真誠之呼籲,卓越之見解,旨在提醒日本軍閥之覺悟。無奈日本軍閥迷信於武力,仍按原定計劃,進行武力侵華之政策。自二十六年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一月之間,日本除駐天津附近之河邊旅團外陸續調入華北之陸軍計有:駐屯東北之關東軍、騎兵,自國內調來之第五師團,二十二師團之第二旅團,酒井旅團(獨立旅)及偽滿軍約共十萬人以上。
七、經濟動員準備。詳細調查工、農、礦各業之狀況,以制定戰爭時期發展經濟之計劃。
第一、戰爭指導方針。我們以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爭取民族自由、生存;建立三民主義富強康樂之國家為目的。對日之凌|辱一再忍讓,原望爭取時間,俾積極建設國防,充實軍備,增進國力。待和平絕望之時,舉全國力量對敵進行持久消耗戰,當時我們的口號是「奮鬥到底,以求最後勝利。」
1、陸軍。我國現役兵共有一百八十萬。我國於二十五年方實施徵兵制度,故兵力遠不如日本。我國除一百八十萬現役兵之外,預備兵役,後備兵役一無所有。二十五年為應付時局訓練壯丁得五千人,待中日戰爭爆發,揭示訓練一百萬壯丁之目標,因準備未週,不能普遍,未能到達目標,亦僅理想而已。至於學校軍訓至二十五年底止,高中與同等學校學生合格為預備軍士者約有一萬七千九百五十四人,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合格為預備軍官者僅八百八十人。當時我國兵力,陸軍部隊計步兵一百八十二師,四十六獨立旅,騎兵九師,六獨立旅,炮兵四旅與二十獨立團,工兵三團m.hetubook.com.com,化學兵五團,防空兵及高射炮兵七團,通信兵三團,交通兵四團,鐵道兵一團,保護鐵道之鐵甲車五大隊。我國因版圖遼闊,戰時預定使用於第一線之兵力約有步兵八十師,九獨立旅,九騎兵師,炮兵二旅與十六個獨立團,工兵、通信兵及特殊部隊亦配合使用。所餘之一百多師兵力尚需駐防各地,維護治安,擔任鎮守之職責。日本為戰時體制,乃一徵兵制之國家,備戰工作甚為完善。我方僅有一百八十二個師,既無預備役,又無補充役,若戰時部隊有所傷亡,補充困難,如淞滬之役,士兵傷亡之數字達參與會戰之兵力之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因備戰倉促,故部隊皆不足言補充,這是抗戰期中我不如敵人之處。由此可見,非徵兵國家從事國際戰爭困難極多。我國當時為了保衛國家之獨立與民族之尊嚴,不得不奮起抗敵,是應戰而不是求戰,若以準備工作而言則差之遠矣。我國自二十五年起開始徵兵,但不普遍,無奈所徵之兵源未及訓練便開赴前線,我在前線常看見未經訓練而開赴戰場之士兵,無論就作戰技術或作戰精神皆不能稱之為戰鬥員,僅是備員而已。所以,抗日戰爭我國依憑民心士氣,與敵作戰八年,實完全出乎日人之意料。
(一)國軍之整備。統一編制,各軍、師、旅、團中之編制務必一致。
第五、外交。向世界各國揭發日本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之陰謀。提醒英美之警覺,使全世界皆知日本是破壞集體安全之禍首,期藉此獲得國際對我之同情與支援。
三、建築國防工事。於全國重要戰略要點建築國防工事,加強力量,中央組織國防工事建築委員會指導在沿海建立要點與要塞。
3、空軍。我國空軍有轟炸機三大隊,驅逐機三大隊,偵察機二大隊,攻擊機一大隊,直轄機四中隊,合計三百一十四架,與日本二千七百架之數目簡直不能比較。我國不能自製飛機,全賴向外購買,所以種類複雜。空軍作戰因為速戰速決,傷亡率大,不但需有第一線之飛機與停留機場應戰之第二線之飛機,工廠中還需隨時製造供應,但是我方除三百一十四架飛機外,一無所有。
對日戰爭之指導。日本之侵華政策訂自於明朝,歷代相沿,自民國二十年,「九一八」後更為積極。中央有感於中日戰爭終不可免,為未雨綢繆計,亟力備戰。
(以上第十五次訪問)
第六、財政。穩定金融以https://www.hetubook.com.com利我戰事之進行,宣布法幣政策,對戰時所需要之財力、物力、糧食、日用品、軍需等物品,謀求自給自足。

丙、對日作戰之準備

前言:以破釜沈舟之決心,運用全國之人力、物力與敵人抗戰到底,以求最後之勝利,縱令情況艱險也不中途妥協。指導大綱因時機之不同而分為三個時期:
禧於廿六年八月二日奉委員長蔣公電召於八月四日飛抵南京,對抗日戰爭我方之作戰計劃奉命參與。大本營之對日軍作戰指導原則,即為以後各戰區所根據之作戰要領,今特簡述如下:

丁、戰時中日兩國兵力之比較

(三)精兵主義。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過去番號多,但是兵源不足,結果一師人,缺額有一千,或二千不等。實行精兵主義,充實小單位,預定廿五年至廿七年裝備六十個調整師為基礎,另建立特種部隊,尤其機械化部隊等。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六十個調整師雖尚未完成,然而規模已具,此外尚有騎兵十師,輕炮兵三十團,重炮五團,高射炮七團,戰車二團,裝甲汽車二團,工兵三團,化學兵五團,通信兵五團,交通兵四團,鐵道兵一團,鐵甲車五個大隊等。
第四、政治。全力貫徹攘外必先安內之主張,先肅清國內動亂,綏靖地方,安撫邊疆,使內部安定然後方可一致攘外。

甲、抗日戰爭之近因

(一)日本戰時之兵力。日本之現役兵有三十八萬人,預備役兵有七十三萬八千人,後備役兵有八十七萬九千人,第一補充兵役有一百五十七萬九千人,第二補充兵役有九十萬五千人,各種兵役共計四百四十八萬零一千人。戰鬥兵屬於現役、預備役、後備役者共計約一百九十九萬七千人,此外皆是後勤兵役與補充兵役。日本陸軍有十七個師團,海軍有各種艦艇一百九十萬噸,空軍共有飛機二千七百架,其中屬於陸軍者有一千四百八十架,屬於海軍者有一千二百二十架,預備機與補充機,皆包含於此數目中。
第二、備戰時期之指導大綱。對日戰爭必須有充分之準備而行之。對日之挑釁,一本委員長之指示「和平未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作基本國策,委屈求全,所求者為宕延戰爭爆發之時間,以便於備戰時期增進國力,充實軍備,整編國軍,充實國防,整理交通通訊,開發資源,發展軍需工業,實行徵兵制度,普及國民軍訓,策定整軍和_圖_書五年計劃(二十三年——二十七年完成)。
(二)充實裝備。在此之前,國軍之裝備甚為複雜,本國所製之槍械有漢陽、上海、太原、瀋陽、洛陽、鞏縣等兵工廠之出品,與各省土製的槍枝及日製之村田式。經此次整軍,各部隊使用之槍枝多能配合,並有一定之制式。
(一)壯丁訓練。派軍官至各縣召集壯丁,以備兵源補充,因為徵兵制度實施不久,尚不敷實際之需要。
一、整編軍隊
2、第二期(持久戰)。武漢會戰之後,我方主力退守於西南山岳地帶,擴大戰場。敵人因兵力不足分配於偌大中國之戰場,為準備戰爭長期化,變更速戰速決之戰略為以戰養戰,因而由攻勢轉為守勢。我方鑒於敵人戰略之改變,更改戰略指導大綱為積小勝為大勝。一面在前線發動有限攻勢,與在敵後發動廣泛之游擊戰,消耗敵人之實力,並加強淪陷區之管制,盡全力阻止資助敵人之物質,迫使敵人困守點、線,破壞其以戰養戰之策略。民國三十年底,太平洋戰事爆發,我與盟軍並肩作戰,戰略指導由持久抵抗轉為攻勢防禦。我軍在大陸牽制敵人兵力約一百二十萬,同時派遣遠征軍赴緬甸與英美共同作戰,打通中印公路爭取外援,獲得新式裝備,支援太平洋盟軍之海上攻勢。當時國內之戰事進展:光復廣西之桂(林)柳(州),肅清桂省之敵人,轉而進攻雷州半島,進出廣州,收復廣東以為反攻之基地。
(二)中國戰時之兵力
六、軍需工業。擴充兵工廠之設備。當時,國內之兵工廠能大量製造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山野炮、一千公斤以內之炸彈,各種信管與化學防毒面具等。
2、海軍。我國海軍有第一、二、三艦隊,巡防艦隊,練習艦隊,測量隊,直轄艦隊等約五萬九千噸,無論噸位、速度、火力、裝甲均不如敵人。
3、第三期(反攻時期)。國軍之戰鬥力充實後,決定以全力配合盟軍作戰,發動大規模之攻勢,消滅當前之敵人,收復已失之土地。正當我肅清桂省敵人,擬向廣東進攻之際,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日皇召開御前會議,以為無法抵抗此種科學利器,遂決定無條件投降,我向廣東進攻之計劃因而中止。不久,日在華之軍隊分別投降,我全面抗戰,經過八年之艱苦奮鬥終獲得最後勝利。
八、交通、通訊之整建。建立東南、西南、西北各省之交通線與通訊網,與各省之長途電話線,以利作戰時之指揮。計劃中所以不包括華北省,因為該地已為日方勢力所控制。
hetubook.com•com第三、軍事。整頓軍事教育,舉辦廬山訓練,提高軍隊素質與軍隊技能,促進精神團結,增進國軍戰力。備戰未完成以前,對敵之挑釁,務求限於地方性,以免爆發全面戰爭。

四、江防要塞。整理南京、鎮江、江陰、福州、廈門、虎門等江防要塞,設置炮位,重修要塞之建築物。
1、第一期(消耗戰)。敵人以優越之裝備,期於短時間內消滅我野戰軍,進攻我軍之重要據點,迫使我作城下之盟,達成速戰速決之目的。我洞悉敵人之陰謀,此時期內之戰略指導:以空間換取時間,為保持實力避免與敵人決戰,除部份兵力重疊配備於平漢、津浦、平綏各線,牽制敵人,消耗敵軍實力外,主力分布於長江流域,誘敵入山岳地帶,使其優越之裝備不能發揮效力,以奠定我長期抗戰之基礎。
「七七」事變後,日軍分三路進攻北平,宋哲元(時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第二十九軍軍長)因軍隊駐地分散,雖在豐臺附近抵抗,因形勢不利,遂於八月四日放棄北平,但天津之保安隊也曾予日軍重大創傷。自此之後,日軍在各地挑釁,二十六年八月九日日軍武裝部隊侵入上海虹橋機場,衝入警戒線滋生事端,我方駐軍不得不加以干涉。日方以此為藉口,集中軍艦派陸戰隊登陸上海,要求撤退駐滬之保安隊,經我方嚴詞拒絕,八月十三日,日方集合駐滬之陸軍、海軍陸戰隊約一萬人進襲上海保安隊,遂發生了震驚中外之淞滬戰事,而中日全面戰爭因此掀開了序幕。
一、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六日,日本軍閥按照侵華預定計劃將駐屯平津之河邊旅團,集中於北平近郊之豐臺。七月七日晚日軍在宛平縣盧溝橋演習,藉口搜索失踪之士兵,襲擊宛平縣城,我方駐軍宋哲元之第二十九軍,馮治安師之吉星文團因守土有責,奮起抵抗,遂發生了盧溝橋事變。這次事變乃日方按計劃而行,並非偶然。何以言之?因為當時日本無論在外交或輿論方面都直接或間接表示要擴大塘沽協定之範圍,擴大冀東段汝耕之偽組織,撤退駐防北平附近之第二十九軍。日方此類要求或見諸報章,或出諸廣播,其目的不外乎在鼓舞其國內之野心人士。
五、實行國民軍訓

乙、對日戰爭時期之指導大綱

九、防空建設。成立防空學校,訓練防空人材,購置高射炮、昭一明器材。當時防空學校校長為黃鎮球將軍,黃將軍曾留學德國,專攻防空。抗戰時期,他批評全國之防空設備,以廣西為第一,因為第一、廣西各鄉鎮間設有通訊m.hetubook.com.com網,傳達消息方便,各鄉鎮長受過軍事訓練富有防空常識;第二、空、地聯絡良好;第三、我購置德製七五口徑之高射炮。當時,全國劃分九個防空區,組織防空情報網,至二十六年春各區情報網可以相互啣接。
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央知日本侵華乃不可避免之事,於二十一年擬定第一期國防計劃,準備至二十七年止,整編六十個調整師。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發生,緊隨著爆發「八一三」淞滬抗戰,我方未及完成該計劃,中日戰爭便全面爆發。(按該計劃原定自二十三年開始徵兵,二十五年起至二十七年止,每年整編二十個師。)八年抗戰獲得最後勝利,固然依賴蔣委員長英明之領導,與全國軍民之同心協力,然而此一國防計劃,使戰前有所準備,於最後勝利不可謂之無關。二十三年以前,國軍裝備不一,槍枝配備或多或少;武器種類繁多;戰術思想,戰鬥動作極不一致,或學德、日,或效英、美,而紛雜不一。編制有一軍由二師編成者,有三師編成者;或一師有二旅者,或三團者不等。再加以地方色彩,個人主義瀰漫於軍隊之中。中央見兵多而不能作戰,將多而不能聽命,為應對日本侵華之驟變,在二十三年開始整編軍隊,其所以選擇二十三年者,因為自這一年起至抗戰軍興,是國家安定而統一的時期。整軍的步驟可以分下列數點:
北伐完成以後,中央見募兵制度所召集之兵員良莠不齊,不能適應現代戰爭之需要,遂於二十二年公布兵役法(廣西於二十三年便遵照兵役按實施徵兵制度),二十五年三月一日開始徵調。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五年當中,全國設置調整師師管區六十個,各配一調整師。
二、實行徵兵制度。徵兵制度為現代國家國防所必須,也是促進全國皆兵之優良制度。中國古代所謂文武合一,兵民不分,孔子以六藝教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射、御便是對學生講求軍事訓練。徵兵制度之優點乃在於平時國家勿須負擔巨額之軍備,戰時全國皆是兵源。現代之科學戰爭,因為武器厲害,兵不只要多,還更要精,如果要達成這項目的,便只有實行徵兵制度。我國至宋代,因宋太祖重文輕武,中央集權,內重外輕,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邊疆將領的兵權,而且廢除了徵兵制度,以致金兵入侵,不能抵抗。可見徵兵制對國防之重要性。
(二)學校軍訓。徵兵制度實施後,軍隊編制擴大,各軍官學校畢業生派充軍隊之基層幹部,不敷應用,乃實施學校軍訓,以補軍事學校訓練之不足。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