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作者:白崇禧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棗宜會戰(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棗宜會戰(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


1、敵第一次進攻棗陽,採分進合擊戰略,雖分五路進兵,因通信靈活,其動作皆能聯絡確實。
於民國二十八年以前,我國軍游擊部隊已遍佈於敵佔領區,嗣復於敵後成立冀察、魯蘇兩游擊戰區,不斷擾襲敵人。在冬季攻勢後,我各戰區更加強游擊活動,隨時破壞敵鐵路交通,襲擊敵補給路線,敵因遭受重大威脅,為欲掃蕩游擊部隊與打擊我五戰區野戰實力,故發動棗宜會戰。

會戰前形勢:

張係國民軍馮玉祥部下,治軍嚴明,作戰忠勇。日本為使華北特殊化,乃發動盧溝橋事變,繼在平津一帶挑釁,當時中央決策有「和平未至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故對日本在華之挑釁,儘量容忍,為使後方有更充裕之時間準備抗戰,故令宋哲元將軍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日本軍閥周旋。當時張任天津市長兼警備總司令,旋宋為敵逼迫,退出北平,改由張應付,當時張對敵遇事遷就,因此謠言說他勾結日本,俗言「三人市虎」、「曾參殺人」,使張幾無地自容,幸我蔣委員長明察秋毫,辨別是非,不信謠言。
敵方由第十一軍司令官圓部和一郎,指揮第三、四、十三、三十等四個完整師團,與第四十師團一部及獨立十三、十八兩旅團,合共六師團,兵力約十四萬人左右,另有航空兵團。
2、敵佔棗陽,我由內線轉為外線作戰,形成於我有利之態勢,故將敵主力包圍於隨棗平原頗有斬獲,且將棗陽克復。迨敵反攻,我戰力不能抵抗敵軍攻勢,故退回唐河、新野。棗陽之役一得一失,從敵我之一進一退,充分可衡量出敵我戰力之強弱。
3、敵進攻宜昌時,以錐形突擊方hetubook.com.com法一往前進,其前後左右雖遭我堵擊、側擊、追擊,皆悍然不顧,終將宜昌奪取,敵戰力較我為優,由此可得充分證明。
4、棗宜會戰第十一集團軍第一七三師師長鍾毅,忠烈殉國之簡單經過:
乙、我軍
我襄河方面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將軍,為殲滅退卻之敵,親率總司令部特務營與七十四師主力,趕至南瓜店堵截,適敵大股轉回,反攻棗陽並反擊張之截擊部隊,張軍因兵力單薄,為敵反噬。五月十六日,張將軍於南瓜店英勇陣亡。翌日,敵再佔棗陽,我五戰區部隊撒向唐白河西岸,於新野、唐河地區集結。
(以上第三十三次訪問,五十三年四月一日)

戰鬪經過概述

有一次,我於重慶遇李宗仁、馮玉祥二將軍時說:「馮先生善於練兵,李先生善於用兵。」兩人聽罷皆歡笑不止。當一良好指揮官,必須要能帶兵、練兵,而後方能用兵。帶兵要能「親愛精誠,賞罰嚴明」;練兵要能「技藝純熟,指臂相助」;用兵之妙,在能「出敵意表」。具此三種能力,則可當良將。古人有云:「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將材之難得,古今相同。
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上旬,敵軍分路由信陽、隨縣、鍾祥向我軍進攻,沿途各路與我守軍發生激戰。我第十一集團軍一七三師師長鍾毅奉令於棗陽持久抗敵,掩護第十一集團軍脫離棗陽包圍圈。敵攻陷棗陽後,一七三師於奮勇突圍中,犧牲慘重,鍾師長亦壯烈殉國。敵本擬將第十一集團軍包圍於棗陽,因一七三師之堅強抵抗,使我主力得先脫離,此來我外翼部隊反將敵https://m•hetubook.com•com左右兩翼壓迫於中央地區,將敵大部反包圍於襄東平原地區。此時我第五戰區轉移攻勢,令第二、三十一集團軍與九十二軍由北向南,第三十三、二十九集團軍由南向北,第三十九、七十五軍由西向東進攻,且以第九十四軍進出漢宜路,深入京山、皂市、應城、雲夢攻擊敵後方連絡線。同時我鄂東游擊部隊第七軍佔領平漢路上之鵝公山、李家寨與柳林車站各據點。至五月十六日第十一集團軍克復棗陽,此時戰果,計傷斃敵軍二萬五千人以上,鹵獲炮六十餘門,馬二干餘匹,戰車七十餘輛,汽車四百餘輛,及其他戰利品不計其數。
3、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於襄河東岸南瓜店附近,因奮勇截擊退卻之敵,被敵反噬,忠勇殉國,甚為可惜。中央為紀念張將軍之忠烈,特將宜城改名自忠縣。張將軍在徐州會戰之臨沂戰役,與龐炳勳將軍將敵精銳第五師團(板垣師團)擊潰,減輕徐州會戰之壓力,使臺兒莊獲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於戰史上佔有輝煌之一頁。

棗宜會戰之檢討

我在印遠征軍,因得美式優良裝備與訓練,且掌握有制空權,故於緬北戰役,連戰皆捷,新一軍與新六軍之戰力顯然高敵一籌。以駐印軍在緬北之作戰與棗宜會戰戰績之比較,同屬一國之軍隊,而有此優劣之差別,可知現代戰爭,裝備、訓練、制空權皆很重要,特於此提出以供參考。
甲、敵方
5、五戰區所指揮部隊多為國民軍(馮部),若第二集團軍孫連仲,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及徐州會戰時第三集團軍孫桐萱,皆馮玉祥部下,官兵紀律良好,尤能刻苦耐勞,其構築野戰工事,全國聞名,尤以第https://m.hetubook.com.com二集團軍為擅長,故臺兒莊之役,孫連仲部能久守,殆與此有關。國民軍之戰鬪力亦強,臨沂、臺兒莊兩役之勝利,孫連仲與張自忠兩人奮戰之功不可沒,足可與其他友軍比美。
敵重佔棗陽後,於襄河東岸集中,擬進攻宜昌。此時由東北抽調第四師團,由贛北抽調獨立第十八旅,增援鄂北;並以第四師團接替襄河以東之防務,以第三、三十九師團由襄陽、宜城分別渡岸,於六月上旬陷襄陽,繼佔南漳。敵第六、十三師團則於漢宜路由汨口、沙洋分渡襄河,與南下之敵會合,向我進攻,連陷荊門、江陵,進迫宜昌。我軍退守宜昌外圍敵以步炮空聯合猛烈進攻,我軍傷亡重大,乃主動放棄宜昌,改取外線態勢,於宜昌、當陽、隨縣、棗陽以北地區佈防,監視敵人,本會戰告終。
2、敵佔領棗陽後,我軍處於外線,被我反包圍,敵當時曾遭挫折,傷亡很大。事後敵反攻又重佔棗陽,將我軍壓迫於唐河、新野以北地區,且掃蕩襄河東岸各據點。敵不僅裝備優於我,訓練也較我精練,且有優勢空軍掌握制空權,故無論敵處外線內線,我攻守二次,均皆失利。
1、我軍於襄河以東會戰開始,採內線作戰,敵分五路進攻,因我不能將敵之一路或數路擊潰,使敵合圍棗陽而佔領之,致鍾師長陣亡,一七三師官兵也傷亡很重。
我軍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第二集團軍孫連仲(轄二軍),第十一集團軍黃琪翔(轄二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孫震(轄二軍一師),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瓚緒(轄二軍),第三十一集團軍湯恩伯(轄二軍),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轄三軍)。歸戰區直轄者有兩個軍及郭懺之江防軍(原轄二軍一師,另指揮三個軍和圖書),另有王贊試之第七軍與游擊師,合共二十一軍五十一師,兵力約二十六萬人。
張與前國民軍高級將領數人,皆有抽大烟之不良習慣,當時我兼軍訓部長,出巡至第五戰區,李長官與我說及此,表示曾勸告無效。我得李之同意,遂自告奮勇,分別與張等人私談。「勸人為善」古有明訓,尤其回教戒條有云:「勸人為善,止人為惡。」兼有消極積極兩種意義,故我本諸良心,與之相談,希望彼等在半年內戒紀,否則半年後中央將輪番調訓,屆時恐有不便之處。不料半年未到,彼等皆已戒絕,並感謝我勸告之意,五戰區袍澤皆以此傳為美談。當時五戰區有一中將黃建平,身任執法分監總監,亦抽大烟,故我建議李長官將他另調別職,之後,他本人也戒絕鴉片。
敵以六師團與二獨立旅團之兵力,於二十九年四月在湖北之鍾祥、隨縣、河南之信陽集中,向我襄河西岸之棗陽進攻,擬再進兵宜昌。敵採分進合擊戰略,中路由隨縣取道襄化公路前進,右翼由信陽西進,左翼由鍾祥北上,企以左右兩翼形成包圍棗陽態勢,擬於棗陽附近與我部決戰。我軍本持久消耗戰目的,以一部發動游擊戰,擾襲敵人,並以主力(二十一個軍五十一個師)分防各地,其佈置為:中央地區以第十一集團軍擔任隨縣以北、高城以南地區守備,第二十二集團軍任隨縣以西、安居鎮一帶守備;右翼方面以第二集團軍任桐柏以東、明港一帶守備;右翼地區,以第三十三集團軍任襄河守備,江防軍任宜昌、荊河一帶守備,第二十九集團軍控制於大洪山,第三十一集團軍控制於確山、葉縣間為機動兵團。
張自忠將軍,山東臨清人,為前清第二十鎮學兵,時馮玉祥任營長,以後馮官階愈高,張也隨之騰hetubook.com.com達。至抗戰期間,因功擢升為集團軍總司令,治軍極嚴,從馮處衣缽相傳對不法官兵下打軍棍之處罰,張常親自執行體罰,打得皮破血流,故部下稱其為「張剝皮」。
「鍾毅,字天任,廣西扶南人,民前十二年生。一、學歷:(1)廣西省第三師範肄業。(2)民國九年畢業於韶關講武堂,校長為李根源。(3)陸大特訓班第二期畢業。二、資歷:民國十五年隨軍北伐,以戰功升上校團長。民國二十三年,調充廣西第四高中上校軍訓主任,後改調廣西大學軍訓主任。民國二十六年抗日軍興,調充一三八師四一四旅旅長,至徐州第五戰區成立時,率部參加抗日戰爭。二十七年升一七三師中將師長。二十八年奉令禦守襄陽,於鄂北襄化公路隨棗一帶與敵搏鬪。二十九年,四十八軍於鄂北豫南遭敵猛攻,逐次轉進,時一七三師奉令掩護全軍退卻,於唐河蒼河鎮遭敵幾萬包圍,因眾寡懸殊,所部傷亡殆盡,鍾師長見無法突出重圍,遂於二十九年五月九日下午三時舉槍自戕,壯烈殉國,享年四十一歲。忠骸由當地鄉保長代為棺殮,五月十九日,由族弟鍾仲與五戰區派員至殉職處重新裝殮,運歸桂林堯山埋葬。唐河縣楊虎鎮設有鍾毅紀念中學,西點灣有其衣冠塚,上豎紀念碑,由李長官宗仁題:『鍾毅將軍殉國處。』當時政府曾明令褒揚,一次卹金五萬元,年卹一次,為期二十年。子女教育費則由廣西省府供給,至每人大學畢業為止。」以上資料係鍾毅之弟鍾紀由香港供給者,殊為詳確。
迨第五戰區成立後,李長官宗仁請調張之第五十九軍至該戰區服務,且對之開誠相見,張由是感激,故在臨沂奮戰圖功,於襄河奮戰殉國。其中因有此段淵源,故在此特表而出之,以慰忠魂,而勵來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