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作者:白崇禧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之總檢討

第四編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之總檢討

當時我為協同盟軍作戰,以打通滇緬路,爭取外援,故不顧中國戰區兵力之減少,而抽調七個精銳軍與駐印遠征軍兩個軍,在滇西與緬北戰場作戰。迨滇緬路打通後,我獲得二十九個師之美械裝備,反攻戰力大為增強,故於滇緬戰場及湘西、反攻桂柳諸戰役,均能克敵奏凱,此證配合盟軍戰略之正確。
三、日本軍閥估計國軍戰力之錯誤——中國在清末,執政者味於世界大勢,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在政治上,貪污無能;在軍事上,士無鬧志,對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例如: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之役,皆遭慘敗,終為外人所輕視,訂立許多不平等條約。列強當時有瓜分中國之議,各自劃分其勢力範圍,例如:俄於東北,德於山東,英於長江流域與廣東,法於滇桂,國勢危殆不可終日。其後,幸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於辛亥年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同時以三民主義訓導國民,以民族主義求國際上之平等。一般國民經此薰陶後,普遍覺醒,一致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解除帝國主義加之我們之柳鎖。國父去世後,今總統蔣公繼續領導,本「攘外必先安內」之原則,於民國十五年誓師北伐,掃除軍閥,以統一中國。不料日本軍閥急於推行北進政策,因妒嫉中國之統一,而於九一八事變,成立偽滿組織後,繼續發動盧溝橋事變、淞滬戰爭,終於引起我全面抗戰。


甲、日軍

2、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歸閻長官指揮,對日作戰。按理,閻長官應付予其任務,責其執行,不應放縱,聽其發展組織,收繳民槍。待其勢力龐大,即不打敵人和*圖*書,專襲擊國軍,二戰區長官部事前既未加以約束,事後亦未加制裁,有一時期甚至利用共黨薄一波編練新軍三十餘團,終受薄煽動,大部叛變,佔據山西廣大地面,幸當時國軍在山西兵力雄厚,且閻長官坐鎮山西歷史甚久,否則山西為共匪所佔,恐在冀察、魯蘇戰區之前。


乙、國軍

五、抗戰勝利後應先剿匪而後整軍
二、日本田中義一為首相時,曾上一奏摺,大意謂:「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滿蒙必先征服朝鮮。」日本即以此為國策,野心軍閥乘機而起,先後發動「五一五事變」(一九三二年)與「二二六事變」(一九三六年),殺害重臣,威脅元老,大權逐漸落少壯軍人之手。日本按照田中奏摺,先併吞朝鮮,征服滿洲,使華北特殊化,繼發動蘆溝橋事變,八一三淞滬之役,終於使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初起,日本曾揚言以三個師團兵力於三個月內將國軍擊潰,狂妄不可一世。檢討日本失敗原因,其少壯軍人應負全責。
(以上第四十九次訪問,五十三年八月五日)
2、自整編以來,至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止,全國編餘軍官送軍官隊者有一六一、六六〇員,士兵第一、二兩期共五三、一二五名。士兵經各部隊送補給區與供應局者共有三二、〇九一名,由各機關直接送復員站者有四、七一六名,至復員站遣送回家者有二七八七名,其餘皆陸續復員完畢。
自來戰略必須與政略配合,我國政略對內為團結內部,收和*圖*書攪人心,對外為廣結外援,爭取友邦,締結反侵略同盟,爭取民主集團之共同勝利。依據政略而後策定對日戰略,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前,我為配合「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略,對日軍之侵略,作有計劃之抵抗,以爭取時間,削平共匪。自抗戰開始,我因國力未充,裝備太劣,乃採消耗戰略。並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進而發展為全面總體戰,以打破敵「速戰速決」之戰略。在作戰指導上,爭取主動,見機而進,知難而退,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不計點線之得失,而在全面之控制,使敵侷促於點線狹隘之領域,使我游擊部隊與地方團隊在敵後發展,擾襲敵人,控制廣大地域,變敵後方為前方,使敵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
武漢會議時,蔣委員長曾宣稱:「游擊戰重於正規戰」。因我對日作戰,乃被迫應戰,而非自動求戰。當時國內雖甫告統一,而西北匪患未平,軍隊編制不一,武器裝備陳舊,軍隊訓練未精,戶口調查未清,故不能實行普遍徵兵;且財力薄弱,軍用物資匱乏,種種缺點不一而足,以此情況應付現代化裝備之敵,故於戰爭中犧牲重大,備感艱苦。敵本其一貫之北進政策,先蠶食東北,繼使華北特殊化,進而減亡全中國,我迫不得已起而應戰,故於戰略上,一者採取消耗戰,一者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此為我抗戰所以能持久之重大關鍵。
1、抗戰開始,我為增加戰力,全國悉索敝賦以赴,以人力補助裝備之不足,故隊伍番號特多,當二十六年時,全國有步兵師一八二個,獨立步兵旅四十六個,騎兵師九個,獨立騎兵旅六個,砲兵四旅,二十四個獨立團,其他工兵通訊兵https://m.hetubook.com.com在外。三十三年全國隊伍擴大為一二〇個軍,三五四個師,三十六個獨立旅,一一二團,十五營。至三十四年年底,整編為八十九個軍,兩個騎兵軍,二五〇個步兵師,共裁三十四個軍,一一〇個師,二十一個旅,八十三個團,十個營,所餘之團編入步兵師。三十五年,經國共美三人小組擬定之統編共軍為國軍基木方案,全國軍隊編為二十個軍,六十個師,分二期整編,國軍依此方案實行,而共黨不僅不遵行,反而擴大叛亂,到處流竄。
三、游擊戰配合正規戰之重要性
3、敵後冀察魯蘇二戰區對共匪之放縱——武漢會議時,為加強敵後游擊,故增設冀察、魯蘇二游擊戰區。就冀察戰區而言,鹿鍾麟總司令兼任河北省主席,除指揮石友三、孫良誠、朱懷冰等西北軍外,尚有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及游擊支隊司令呂正操等,勢力發展甚快。其後朱德見機而進,派遣聶榮臻、徐向前等由山西越太行山而入河北,初與國軍互不侵犯,國軍見其收繳民槍,發展組織,竟置之不顧,待其勢力壯大,控制全面,而為時已晚,故冀察戰區轉落匪手。
六、日本於侵華戰爭中,同時儲備南進兵力,並有防俄之關東軍,其使用於中國戰場者不過三十師團,因佔地甚廣,需兵甚多,以如此有限之兵力,遂不能作更進一步之深入。日本於南進佔領安南、新加坡、菲律賓後,大本營一度有抽調南進兵力十六個師團以攻打重慶之計劃,適美軍在太平洋反攻,日本因失去制空權,海陸軍亦遭挫敗,遂不能抽調,計劃乃未實行。敵若專心北進,以原有之三十個師團,再增加二十www.hetubook•com.com個師團之兵力,於武漢會戰後一直西進,使我國軍無暇整頓,則重慶必不可守,如此雖不能減亡已覺醒之中國,然抗戰之前途必更艱苦,當無疑議。敵若不南進,則美國不會派兵東來,此乃敵人野心超越力量,故自遭敗北,自食其果。
二、與盟軍並肩作戰
一、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朝野上下一致圖強,一戰而勝滿清,再戰而勝俄國,稱霸遠東,為黃色人種露頭角,為亞洲之安定力量。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三年底北上路經日本時,曾演講讚譽日本維新後國力強大,期望日本實行王道主義,領導亞洲各國共同繁榮,切勿使用霸道。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平洋戰事爆發,美國正式對日宣戰,至此我單獨抗戰四年,進而與盟軍並肩作戰。
四、抗戰中我中央對共匪忽視之錯誤
1、二十六年八一三淞滬戰爭開始,亦即對日全面戰爭之開始。當時中共曾通電一致抗日,於軍事上取消紅軍組織,歸軍委會統轄指揮,服從最高統帥蔣委員長之命令,於政治上取消蘇維埃組織,歸國民政府管轄。中央為團結國內各黨派,一致抗日,本與人為善之意,故接納其請求,在軍事上委其為第十八集團軍,在政治上委其為陝甘寧邊區政府,表面看來,中央此舉純出於好意,而實不免有忽視共匪之嫌。
四、敵初期對華戰略,採「速戰速決」,以為短期間內即可將我主力擊潰,使我停止抵抗,早日結束戰爭,故於淞滬戰勝後,繼續進攻南京。南京失陷後,敵誘我投降,曾託德駐華大使陶德曼試探和議,我中央嚴詞拒絕,並和*圖*書發表宣言表示抗戰到底之決心。敵誘和失敗,繼攻徐州,徐州之役,我於臨沂與臺兒莊二處,擊潰敵第五、十師團,士氣為之大振。其後敵續進兵武漢,我軍於武漢外圍與之相持半年,敵「速戰速決」之策略已無法達成。
七、日本民族勤儉耐勞,勇敢善戰,為有色人種中最優秀民族之一。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日強,一方面若採用國父所謂「大亞細亞主義」,實行王道,領導亞洲;一方面遵照犬養毅「中日合作」之主張,以日本進步之工業技術而扶助中國,開發中國,以工業產品運輸中國,而以中國之煤、鐵、大豆、木材等原料運輸日本,使經濟富足,共存共榮,則中國外交上不須聯俄,對內更不必容共,如此則共黨不會在中國境內發展。研究遠東近代史,日本原為有為之國家,惜因政略錯誤,不僅自毀前途,且因其侵略中國,遂致中共之叛亂,日本固幾乎亡國,而中國大陸亦淪陷匪手,兩敗俱傷,孰令致之,此可為長嘆者再!
一、國軍對日抗戰採消耗戰略
五、敵佔武漢後,見國軍主力仍在,且轉入西北西南險要地區,遂停止西進,不再深入。而於政治上,扶持偽組織,在軍事上,掠奪物資,以戰養戰,並以海軍封鎖粵海口與國際路線,以空軍轟炸我政治、經濟中心,企圖動搖我士氣、民氣,使我抗戰不能持久,結果適得其反,我軍民愈戰愈奮,愈挫愈堅,出敵意料。
3、本人完全贊成整軍,但以時機不對,故主張先剿匪而後整軍。當國軍實行整編時,軍訓部有令將特種兵集中處理,各部隊即紛紛電詢,是否還須剿匪。當時我亦乘飛機至西安謁見蔣委員長,面陳此意,蔣先生遂下令停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