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下冊)

作者:白崇禧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下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軍訓八年(續) 軍訓部職掌概要

軍訓八年(續)

軍訓部職掌概要

美式教育,首先在軍語上發生了問題。我在昆明視察了幹部教育,當時史迪威也在,我看了他們的戰鬪演習,訓練團中的教育設備很完美,我也看了八二迫擊砲,自動火器中的輕重機關槍,教育方面及戰鬪演習和我們大同小異,演習是表演來給我們看。在操典未改以前,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度量衡,英美採英尺,我們採公尺;又如砲兵射擊的口令,我們說三百,美國人說三〇〇,這是觀測時修正口令的大同,我說何以不照我們那種叫法,簡單明瞭,英尺改起來很困難,因為軍隊中的度量衡不能單獨改,要改要全國一致,我建議仍用公尺公斤等為度量,史迪威同意,後來遂發了小冊子說明公尺和英尺的差等。
第三項:劈刺術。劈刺是步兵,刺劍是騎兵,雖然武器進步,然與敵人近戰時,仍需白刃戰,動作熟練,技高膽大,增強信心。
1、基本教育時間盡量減少,對士兵教育著重戰鬪教育、精神教育及軍紀教育,使士兵在短時間能負起作戰的任務。
我們在校閱方面有校閱委員會、督訓處,經過先後校閱和督訓,在基本教育方面,北方過去的國民軍,如孫連仲、張自忠等北方部隊較好,整齊嚴肅,例如閱兵的隊形,步伐整齊嚴肅。戰鬪教育、戰鬪訓練,以第五軍杜聿明和五十二軍關麟徵部為優。五十二軍由東北撤來臺灣,劉玉章領導下,在射擊等方面,仍為臺灣最優秀的一軍。我親自見到或校閱的報告中,對於南方盧漢的部隊,在臺兒莊作戰時,仍用散開隊形,這是老式操典,傷亡很大;馬鴻逵、馬步芳的部隊也是仍用散開隊形,我要他們改正。馬鴻逵、馬步芳等部隊都是在馮玉祥西北軍訓練的軍隊,馬鴻逵在抗戰時,大員到了西北,他都要表演,我去寧夏,當然更要表演,部隊訓練得不錯,就是仍用散開隊形,人太密集,現在的火力強,容易遭受大的傷亡,應用疏開隊形。騎兵表演很好,馬上劈刺……器械操表演,師長以下都能做,訓練很嚴,以身作則固然是好事,但他規定部隊長的升遷要以器械操為重要成分之一,若不能作此三大動作(舉重、單槓雙槓、木馬)則不能升遷。當然注重體育是件好事,無可厚非,若將此點在升遷中如此受到重視則不妥當。我當時聽了馬鴻逵的報告,我說當師長旅長不用說,即中下級幹部若不能作此三動作也不妨碍作為一個指揮官,要以其和圖書戰術修養為主,不必將器械操如此重視,應當權衡輕重。我的意見是在私人談話和他講的,不便當眾講,我把盧漢在臺兒莊用散開隊形傷亡很大一事告訴他,並要他改正。當時他雖沒對我說,而對隨員們說,中央大員們看了我們的演習都說好,言下頗有怪我的批評。我看了他三個步兵旅,兩個騎兵旅。所謂南船北馬,在校閱時他們準備了一匹馬,一邊一個士兵牽著馬,我要他們放開,他們說馬司令不准,我要他們放開,他們向馬步芳請示後才放開,我要馬跑得稍快一點,他們很驚訝我們南方人會騎馬。
民國三十二年中印公路打通後,美械源源而來,後來竟至步兵方面裝備了三十五個美式裝備師,有步槍、輕、重機關槍、八二及六〇迫擊砲、戰防砲、火箭筒,重兵器中有山砲、野砲、榴彈砲,最大的口徑是一〇五。因接收美械,在昆明和桂林設立兩個訓練團,美國派來好多幹部,調訓我部隊幹部,軍事顧問團長是James。美械及幹部來,一切依他們的操典訓練部隊,有好多好的地方,步驟是準備、講解、示範、實施、測驗,教育的準備很周到,講解詳明,使學者印象清晰,教官以身示範,然後實施,最後予以測驗,看學者的領受程度如何,他們的教育毫不馬虎。
第二項:射擊。步兵的輕重兵器射擊、基本射擊、輕重機關槍射擊、超越射擊,和故障排除等動作的校閱。
軍訓部因各戰區面積廣大,組織若干巡迴教育班,分派至各戰區,對於幹部訓練團、幹部訓練班等教育機構之新的兵器或裝備實施示範演習,藉幹部普及官兵大眾。
針對各項缺點,要把革命軍人的精神加強,增進學術的技能,在戰時校閱的重要意義,在積極方面要增強其戰鬪的精神,消極方面改除部隊的惰性,在部隊中,有「不怕作戰,就怕訓練」的錯誤心理,校閱組要以訓練重於作戰的正確觀念來糾正。
2、軍隊教育訓練生疏:戰場上最基本的戰鬪技能與射擊教育很生疏,有少數部隊的士兵對於舉槍瞄準、擊發尚不懂,有些士官不會裝步槍的標尺,這都是各級幹部未能教授新兵之故。
第五項:簡易工事的和_圖_書構築。戰時需先構工事,以資防禦。
4、軍學編譯處:軍用教材及圖表之編纂審核
5、部隊中人事經理尚未澈底依據法令辦理。
4、缺乏愛護武器的精神。
頒佈戰時整訓部隊教育綱領,游擊戰的綱要,都頒發給各戰區,使各戰區依據戰時整訓教育綱領及游擊戰綱要,實施其戰時計劃。
典範令是統一全國軍事教育的基礎,編纂典範令必須根據編制及裝備,編制是軍隊組織的基礎,裝備是軍隊戰力的基礎。德國軍隊的編制是根據其自己的情形而定,日本亦復如此。我國過去只知抄襲,條件不同,自然不會合適。講到我們自己的編制,我們沒有準則,當時的編制,在中央方面有調整師、普通師,普通又分甲、乙、丙,操典的編纂要依據那種師編實是問題,編制戰鬪員的多少、火力的強弱,與佔陣地面積的大小自然不同,何能一味抄襲人家的操典,教育上不能統一,理論更缺乏根據。講到裝備方面,很複雜,有日械、德械、俄械,不僅步槍不同,機槍和砲亦不一致,因此,我們無一標準編制裝備而定操典的準則,所以只好用人家的典範令。軍訓部是民國二十七年中央政府撤至武漢時成立的,因為初成立,即重新編纂典範令,以期練兵有個準則,因戰時不易蒐集材料,政府不久向重慶遷移,暫時只好採用民國十九年仿照日本編制的總監制,二十四年訓練總監頒佈操典,在內容上和日本的大致相同,當時軍訓部只好暫用,到重慶後,軍訓部才著手編纂獨立自主的典範令。
第一項:各個戰鬪教練。士兵在戰場上前進、戰鬪、停止、利用地物、偽裝等動作,訓練是否純熟,養成每一個士兵都有作戰的能力。
第八項:班戰鬪教練。連是戰鬪單位,班是連中最小的戰鬪羣,抗戰期中,每班有輕機槍組和步槍組,擲彈筒、火箭筒當非每班都有,火力的配合成為戰鬪的骨幹。
我去校閱的自非這兩部,我要他們送幹部去西北步兵分校去受訓,馬步芳將幹部都送去了,馬鴻逵不同,他送極少的幾個幹部去受訓。
督訓制度乃我們新創,能否達成使命,端賴督訓人員努力的程度,所幸各督訓官均經嚴格選拔學驗俱優者,當時督訓官自督訓處長以下都能嚴於己寬於人,都能與部隊協調和諧工作,因此到處都受到部隊的普遍歡迎,因為督訓處長以下各督訓官對於部隊中有關的問題予以和_圖_書解答,不管是操場、野外、講堂,都有示範的動作,對於各種演習以很適切的講評。實施督訓以來,有相當的效果。
馬步芳用的老式操典,連禮服都是北洋時代的,帽子上有個穗子,我要他們改。三天後,我離開時他就都改了,真快;不過他同馬鴻逵一樣,也說中央大員都沒有意見,言下也是有些不大高興。
第四項:手榴彈的投擲,要熟練準確。
3、以三分之一的時間,訓練游擊戰及夜戰。
除此之外,校閱委員會並注意部隊的歷史及紀律精神,以及經理衛生等項的總合成績來評定等級,校閱完後,評定其等級以作日後用兵之參考,並建議軍事委員會明定獎懲。
第七項:步哨。駐軍宿營時,全軍生命安全所繫,自當特別加強。
民國二十五年中國初步統一,但是全國的陸軍,原是屬於各省省長,統一後,應屬中央統轄,然仍有其地區性,編制不一,裝備不同,訓練方法也不一致。二十六年,抗戰初起,全國陸軍統計有一百八十二個師,四十二個獨立旅,九個騎兵師,六個獨立騎兵旅,四個砲兵旅,二十個獨立砲兵團,軍訓部負責訓練這些部隊,當然要根據戰時的需要。當時武漢軍事會議,原則決定戰略要持久,戰術要速決,面對裝備優勢的敵人,要採用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要集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此一口號是本人所倡導,蒙最高統帥嘉納)。本部依據上列要旨與精神,頒佈戰時軍隊教育令,如:
1、軍隊教育
1、命令實施不澈底。
3、應戰的準備疏忽:不知先將有關的基本戰鬪教育完成,各部隊長有如此觀念錯誤;只知兵源多,而不選擇素質。
我在訓練方面提出一個計劃,想在大後方分區成立部隊演習場,當時好像後方川、黔、貴等省成立若干個軍隊訓練演習場,每個演習場內可容駐一個師的兵房,裏面有各種演習的設備,有各兵科的射擊場,以便使在後方整訓的部隊輪流調到演習場,實行戰鬪的演習,如此,訓練方可統一,以免各部隊自設演習場,費錢而不完備,不統一。先在貴州札佐成立第一個演習場,想逐漸推廣至後方川、滇、黔等省,但因經費困難,進行緩慢,未能完全貫澈。
2、使各級指揮官與幕僚養成指揮能力,各兵種協同戰鬪教育。
1、軍隊教育:中國前清末年開始訓練新軍,成立三十六鎮,每鎮等於一個師,當時普法戰爭甫告和-圖-書結果,德國打了勝仗,掌管練兵的廕昌剛由德國學成回國,採用德國軍事制度,操典完全抄襲德國操典,與後來我們學日本的操典無多大不同,僅是德國操典是用左肩背槍而已。
2、軍事學校教育
軍訓部令各戰區成立戰區幹部訓練團,各集團軍,或軍或師應成立戰時幹部訓練班或成立軍士訓練班。
校閱委員會由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兼校閱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有關部會首長或次長為校閱委員會委員,校閱委員會下設若干校閱官組,選調有關部會及各軍事學校成績優良之軍官充任校閱官,分派至各戰區擔任校閱的工作,輪流施校,就中或者扈從委員長親臨校閱,或隨從參謀總長,或副參謀總長代臨校閱,或經由各校閱組秉承委員長的命令校閱,在戰時雖不可能實施定期校閱,按受校部隊整訓期間的久暫,賦予適合於進度的測驗科目,全國部隊經過較長時期的校閱組的督訓、策勉,氣象日新,戰力漸強,各級部隊長對於教育訓練班提高興趣,對於部屬的學術技能,也提高其熱忱,中央嚴格訓令,作戰成績與訓練成績並重,校閱成績良否為升遷處置黜陟之標準,各軍師單位成績之優劣,為優先補充之依據,因此部隊風氣漸趨好轉,士氣亦漸發揚,因而有第二次三次長沙會戰、崑崙關會戰,予敵人以重創,在一般的評論,皆因部隊經適校閱整訓而收到此種戰果。在抗戰八年,我們經過的戰役多次;雖然失敗多成功少,因為根據抗戰以來的經驗,我們統帥部隊作戰的方略、敵情判斷,各戰區指揮官也能俗對各戰役予以適當部署,然每一會戰戰役的結局,多未能依照計劃,收到預期的戰果,都是因戰列部隊尚未圓滿達成戰鬪教育,都是因戰鬪不能達到戰術的要求,戰術不能達到戰略的要求。校閱組的一般意見,國軍的優點,在民族意識的堅強、團結、鞏固,具有犧牲的精神;缺點:
3、國民兵教育:(一)學校軍訓(二)壯丁訓練
第六項:偵探、熱心、堅忍、剛毅、膽識,無論行軍、宿營、戰鬪都很重要。
拿射擊教育來講,他們側重預習,較我們簡單,射手一次射擊十發或二十發,然後檢查彈著點,以評定其合格否,在戰時這種教育方式節省時間,應當採取。除了軍事教育外,美軍幹部對我軍之生活教育、衛生教育都很注意,事實上,生活對軍隊的士氣很重要,所謂士飽馬騰,中國的軍隊和-圖-書在抗戰中,教育方式很複雜,從取法德國、俄國、法國,而最後是美國,這都是自然的趨勢。
各戰區照戰鬪序列,至抗戰中期已發展十個戰區及兩個游擊戰區:第一戰區在洛陽,二戰區在山西克難坡,三戰區在江西上饒,四戰區在柳州,五戰區在老河口,六戰區在恩施,七戰區在韶關,八戰區在蘭州,九戰區在長沙,十戰區在立煌,另外有魯蘇、冀察兩個游擊戰區。抗戰中期我們已有三百五十個師、三十一個旅、一百一十二個團,海軍尚有少數艦艇同佈雷隊,空軍各種飛機共有五百架,當時軍事委員會,認為陸海空軍種多兵種更雜,要瞭解各部隊訓練的情形,在委員長訓練重於作戰的口號下,組織校閱委員會,該會組織系統如下表:
自從中印公路打通以後,美國的裝備源源而來,在桂林同昆明我們各設有訓練班,美國派幹部來協助我們在此兩處的訓練。校閱委員會二十九年成立,到三十二年秋天,在此期間分若干校閱小組,至部隊中校閱,不論前後方一概校閱一次或兩次不等,因此,我們對於全國部隊軍事教育的程度,有了瞭解。委員長曾訓令,訓練重於作戰,因此軍訓部對於全國軍隊的訓練都很認真,戰鬪力普遍增強,這是校閱委員會成立後觀察的情形。
以後在軍委會討論時,軍訓部建議校閱後,校閱小組即停止,雖建議將校閱委員會常設校閱組取銷,成立督訓處,負責督練同校閱的任務,至此校閱的工作方進入新的階段。各戰區督訓處的工作,以戰略預備隊為基礎,較以前之校閱處為好。督訓處成立於三十二年,也就是抗戰的第六年,戰士的傷亡,士兵的消耗補充很多,因此教育訓練很缺少。幹部的升遷不是憑教育的成績,所以資深或有戰功的幹部都升遷了,多半與其本職不能相稱,苦無適切的補救辦法,降低了幹部的素質,影響戰鬪力,督訓處建議軍訓部注重階層教育,人事升遷以教育成績為依據,建立訓練重於作戰的風氣。
一、委員由軍事委員會有關部會派員兼任。
校閱委員會校閱以八項科目為主,察看其戰鬪力的強弱,八項皆為動作前進而基本的重要科目:
二、臨時校閱組校閱官由有關機關調派並施集訓。
以上八項為校閱時對於班長士兵校閱的科目,對於下級幹部都要注重指揮作戰的能力,看其獨斷專行能力的養成,在學術方面要測驗典範令戰鬪綱要,以觀下級幹部的心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